一种穿梭车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794515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7 09:2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穿梭车结构,包括:车架;走行机构,所述走行机构设置在所述车架的一侧,所述走行机构包括:第一走行轮模块,所述第一走行轮模块设置在所述车架一端内部,其中,所述第一走行轮模块包括:第一主动轮、第一被动轮和第一走行轮箱,其中,所述第一主动轮和所述第一被动轮以所述第一走行轮箱的中心线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走行轮箱的两端;第二走行轮模块;减速电机,所述减速电机通过一扭力杆与所述车架连接,其中,减速电机具有一空心轴,通过所述空心轴与所述第一主动轮的轴伸相配合输出动力,从而达到了在走行过程中可随轨道面起伏而自动调节进而使所有车轮保持均载的技术效果。

A Shuttle Truck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穿梭车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机械式立体车库
,尤其涉及一种穿梭车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许多大中型城市的智能立体车库,都是针对小型汽车和SUV来建造的,在平面移动类立体车库中穿梭车运用广泛。与小型汽车相比,在公交车立体车库中所使用的穿梭车,无论是载荷,还是偏载情况都更为严重,因此,对机构性能及噪声控制的要求也更高,而轮压是噪音大小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桥式起重机(天车)类似,机械式立体公交车库中,穿梭车也具有负载重、轮压大、结构强度要求高等特点。目前全国已有部分商家开始着手开发立体公交车库,但大都处于项目研发或者制造样机的阶段,并且多为垂直升降类立体公交车库,很少有平面移动类的库型。但本申请专利技术人在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技术方案的过程中,发现上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如下技术问题:现有的平面移动类库型的车体在走行过程中,由于轨道面起伏而无法使所有车轮保持均载,不能自动适应轨道不平整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穿梭车结构,用以解决现有的平面移动类库型的车体在走行过程中,由于轨道面起伏而无法使所有车轮保持均载,不能自动适应轨道不平整的技术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穿梭车结构,所述穿梭车结构包括:车架;走行机构,所述走行机构设置在所述车架的两侧,其中,所述走行机构包括:第一走行轮模块,所述第一走行轮模块设置在所述车架一端内部,其中,所述第一走行轮模块包括:第一主动轮、第一被动轮和第一走行轮箱,其中,所述第一主动轮和所述第一被动轮以所述第一走行轮箱的中心线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走行轮箱的两端;第二走行轮模块,所述第二走行轮模块设置在所述车架远离所述第一走行轮模块的一端内部;减速电机,所述减速电机通过一扭力杆与所述车架连接,其中,减速电机具有一空心轴,通过所述空心轴与所述第一主动轮的轴伸相配合输出动力。优选的,还包括:导向轮,所述导向轮设置在所述车架一侧的两端,且所述导向轮成对设置。优选的,所述第一走行轮箱通过第一销轴与所述车架铰接。优选的,所述第二走行轮模块包括:第二被动轮、第三被动轮和第二走行轮箱,其中,所述第二被动轮和所述第三被动轮以所述第二走行轮箱的中心线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二走行轮箱的两端。优选的,所述第二走行轮箱通过第二销轴与所述车架铰接。优选的,所述扭力杆包括: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通过所述第一销轴与所述车架铰接;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相垂直;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穿过所述第二连接板,将所述减速电机与所述车架连接。优选的,所述连接杆与所述减速电机的连接处安装有缓冲垫。优选的,还包括:缓冲器,所述缓冲器设置在所述导向轮远离所述车架的一端。优选的,还包括:台面铺板,所述台面铺板设置在所述车架内部,且与所述车架内侧边缘相贴合。优选的,还包括:护栏,所述护栏设置在所述车架的相对两侧。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一种或多种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穿梭车结构,包括:车架;走行机构,所述走行机构设置在所述车架的一侧,其中,所述走行机构包括:第一走行轮模块,所述第一走行轮模块设置在所述车架一端内部,其中,所述第一走行轮模块包括:第一主动轮、第一被动轮和第一走行轮箱,其中,所述第一主动轮和所述第一被动轮以所述第一走行轮箱的中心线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走行轮箱的两端;第二走行轮模块,所述第二走行轮模块设置在所述车架远离所述第一走行轮模块的一端内部;减速电机,所述减速电机通过一扭力杆与所述车架连接,其中,减速电机具有一空心轴,通过所述空心轴与所述第一主动轮的中心轴相配合输出动力。通过此种穿梭车,可有效解决现有的平面移动类库型的车体在走行过程中,由于轨道面起伏而无法使所有车轮保持均载,不能自动适应轨道不平整的问题。本专利技术通过减速电机通过与驱动端相铰接的扭力杆进行悬置,并通过主动车轮的轴伸输出动力,换句话说,减速电机的空心轴和第一主动轮的轴伸相配合进行传动,由减速电机通过同步轴带动车架上的走行轮转动,从而达到了在走行过程中可随轨道面起伏而自动调节进而使所有车轮保持均载的技术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一种穿梭车结构的主视图;图2为图1的仰视图;图3为图1的右视图;图4为图1中减速电机的安装示意图;图5为图1中主梁与端梁连接示意图;图6为图1中走行机构驱动部分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车架1;主梁11;连接梁12;端梁13;走行机构2;第一走行轮模块21;第一主动轮211;第一被动轮212;第一走行轮箱213;第二走行轮模块22;减速电机23;导向轮3;缓冲器4;台面铺板5;护栏6;第一销轴7;第二销轴8;扭力杆9;缓冲垫10。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一种穿梭车结构的主视图,图2为图1的仰视图。如图1及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穿梭车结构主要包括车架1和走行机构2。具体而言,车架1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和安装,本实施例中不做具体限制,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架1以两个主梁11和两个端梁13首尾相连的形式作为优选,且具体的:所述车架1采用了类似天车结构,主梁11和端梁13采用L板栓接形式首尾连接,另外,两个主梁11通过两个连接梁12栓接在一起。主梁11和连接梁12均采用了蜂窝梁设计以减轻设备重量。进一步的,所述主梁11和所述端梁13所形成的四边形结构内部安装有车台面铺板5。通过此种穿梭车,可有效解决现有的平面移动类库型的车体较重且未做分体只能整体运输,由于车体超宽这给运输带来诸多不便的技术问题。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一种穿梭车结构中主梁与端梁连接示意图,结合图2和图5,车架采用分体设计,其中两个主梁11分别与两个连接梁12、两个端梁13经螺栓组进行连接,主梁11和端梁13采用L板栓接形式连接,端梁13采用箱型梁结构形式。如图1所示,所述车架1的侧边还安装了护栏6,通过所述护栏6可起到保护所述穿梭车从而防止出现安全事故的作用。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一种穿梭车结构的右视图。结合图1、图2、图3,第一走行轮模块21和第二走行轮模块21分别安装在端梁1的两端,而且由于端梁13的数量为两个,同时在两个端梁13上所安装的元件均保持一致,进而可稳定的进行输送。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一种穿梭车结构中减速电机的安装示意图,减速电机23通过扭力杆9进行悬置,扭力杆9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连接杆,第一连接板通过第一销轴7与端梁13的腹板进行铰接;第二连接板与第一连接板相垂直设置,然后通过穿过第二连接板的连接杆与减速电机,同时,由于穿梭车在走行过程中走行轨道表面起伏会引起第一走行轮模块21的微幅摆动,因此,在扭力杆9与减速电机23的铰接处安置有橡胶缓冲垫10。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穿梭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穿梭车结构包括:车架;走行机构,所述走行机构设置在所述车架的两侧,其中,所述走行机构包括:第一走行轮模块,所述第一走行轮模块设置在所述车架一端内部,其中,所述第一走行轮模块包括:第一主动轮、第一被动轮和第一走行轮箱,其中,所述第一主动轮和所述第一被动轮以所述第一走行轮箱的中心线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走行轮箱的两端;第二走行轮模块,所述第二走行轮模块设置在所述车架远离所述第一走行轮模块的一端内部;减速电机,所述减速电机通过一扭力杆与所述车架连接,其中,减速电机具有一空心轴,通过所述空心轴与所述第一主动轮的中心轴相配合输出动力。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穿梭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穿梭车结构包括:车架;走行机构,所述走行机构设置在所述车架的两侧,其中,所述走行机构包括:第一走行轮模块,所述第一走行轮模块设置在所述车架一端内部,其中,所述第一走行轮模块包括:第一主动轮、第一被动轮和第一走行轮箱,其中,所述第一主动轮和所述第一被动轮以所述第一走行轮箱的中心线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走行轮箱的两端;第二走行轮模块,所述第二走行轮模块设置在所述车架远离所述第一走行轮模块的一端内部;减速电机,所述减速电机通过一扭力杆与所述车架连接,其中,减速电机具有一空心轴,通过所述空心轴与所述第一主动轮的中心轴相配合输出动力。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梭车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向轮,所述导向轮设置在所述车架一侧的两端,且所述导向轮成对设置。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梭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走行轮箱通过第一销轴与所述车架铰接。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梭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走行轮模块包括:第二被动轮、第三被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东冉俞斌王豪祁冰邵杰刘增禄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首嘉钢结构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