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加工薄壁产品的新型模具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767648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3 20: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加工薄壁产品的新型模具结构,应用于注塑模具,所加工的薄壁产品的薄壁厚度范围为0.1mm~1mm,注塑模具的公模分型面处设有排气结构;注塑模具的母模分型面处设置有若干用于调整注塑模具密封程度的承压调整块,所述承压调整块设置注塑模具的母模分型面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公模设置一定的排气结构,使得型腔中的空气能快速排开,进而解决注塑时存在的填充困难的问题,塑胶在模具中填充更快速、更流畅;同时,在母模设置承压调整块,通过改变承压调整块的厚度来调整注塑模具密封程度,并配合公模上的排气结构,使模具排气方便,有效地起到防止产品产生批峰毛边的作用,并且能够分担分型面处的锁模压力,使模具更加耐用。

A New Die Structure for Processing Thin-walled Produc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加工薄壁产品的新型模具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加工薄壁产品的模具
,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加工薄壁产品的新型模具结构。
技术介绍
在注塑产品的生产中,具有薄壁特征的产品的制作难度较高,有的薄壁产品的薄壁壁厚甚至小于0.5mm。由于产品的壁厚较薄,注塑时存在填充的困难,即使能够克服注塑时存在的填充困难,所生产出的产品也难免会出现批峰毛边的情况。在现有的生产中,通常通过使用高压高速的注塑工艺来克服注塑时存在的填充困难,并通过增加使用发热棒来提高塑胶的流动性;但是,这种方式会对模具的分型面造成较大的锁模压力,容易使得模具的封胶口处受损,进而造成所生产出的产品出现批峰毛边的情况。可见,现有的生产方式不仅需要较高的生产成本,而且所生产出的产品的质量不稳定,不良品率较高,另外还存在注塑周期较长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加工薄壁产品的新型模具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加工薄壁产品的新型模具结构,应用于注塑模具,所加工的薄壁产品的薄壁厚度范围为0.1mm~1mm,注塑模具的公模分型面处设有排气结构,所述排气结构包括有第一排气流道、第二排气流道、若干第一排气槽、若干第二排气槽,所述第一排气槽与所述第二排气槽分别设于所述第一排气流道的两侧,所述第一排气槽的一端连通公模的型腔,所述第一排气槽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排气流道,所述第二排气槽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排气流道,所述第二排气槽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排气流道;注塑模具的母模分型面处设置有若干用于调整注塑模具密封程度的承压调整块,所述承压调整块设置注塑模具的母模分型面处;合模时,所述承压调整块不与所述第一排气流道、所述第二排气流道、所述第一排气槽、所述第二排气槽发生接触。进一步阐述,所述第一排气槽的宽度范围为0.02mm~0.05mm。进一步阐述,所述第二排气槽的数量少于所述第一排气槽的数量。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通过在公模设置一定的排气结构,使得型腔中的空气能快速排开,进而解决注塑时存在的填充困难的问题,塑胶在模具中填充更快速、更流畅;同时,在母模设置承压调整块,通过改变承压调整块的厚度来调整注塑模具密封程度,并配合公模上的排气结构,使模具排气方便,有效地起到防止产品产生批峰毛边的作用,并且能够分担分型面处的锁模压力,使模具更加耐用。本技术无需采用加工高昂的注塑工艺来进行高压、高速地注塑,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所生产出的产品的质量稳定,良品率极高,还能省去模具调整配模的时间,有效地缩短了注塑周期。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在公模处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在母模处的示意图。图3为图1的A处的放大示意图。附图标号:10、排气结构;11、第一排气流道;12、第二排气流道;13、第一排气槽;14、第二排气槽;20、承压调整块;30、公模分型面;40、公模的型腔;50、母模分型面。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1至附图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一种用于加工薄壁产品的新型模具结构,应用于注塑模具,所加工的薄壁产品的薄壁厚度范围为0.1mm~1mm,如附图1和附图3所示,注塑模具的公模分型面30处设有排气结构10,排气结构10包括有第一排气流道11、第二排气流道12、若干第一排气槽13、若干第二排气槽14,第一排气槽13与第二排气槽14分别设于第一排气流道11的两侧,第一排气槽13的一端连通公模的型腔40,第一排气槽13的另一端连通第一排气流道11,第二排气槽14的一端连通第一排气流道11,第二排气槽14的另一端连通第二排气流道12;如附图2所示,注塑模具的母模分型面50处设置有若干用于调整注塑模具密封程度的承压调整块20,承压调整块20设置注塑模具的母模分型面50处;合模时,承压调整块20不与第一排气流道11、第二排气流道12、第一排气槽13、第二排气槽14发生接触。如附图2所示,承压调整块20的形状没有具体限制,承压调整块20可为任意形状。第一排气槽13的宽度范围为0.02mm~0.05mm。第二排气槽14的数量少于第一排气槽13的数量。如附图3所示,第一排气槽13的形状不局限于方形槽,第二排气槽14的形状不局限于圆柱槽。在距离产品料位于5mm~10mm处做0.5mm深的圆弧形排气。原理:熔融的塑胶在注塑模具的型腔中的流动速度受模具的排气效果,型腔中的空气排得越快,熔融的塑胶在型腔中流动得越快、越顺畅。同时,模具的排气效果还取决于模具合模时的密封程度;若合模时,公模和母模的合模间隙过大,虽然利于排气,但是会出现模具内熔融的塑胶溢出的情况,产生批峰毛边;若合模时,公模和母模的合模间隙过小,虽然可以避免模具内熔融的塑胶溢出的情况,但是却不利于排气。通过在母模设置承压调整块20。合模时,承压调整块20处于公模和母模之间。配模时,若承压调整块20过厚,影响到模具的排气效果,可将承压调整块20从母模处拆卸下来,然后送去打磨,减小承压调整块20的厚度,由此获得合适的合模间隙,以达到较佳的排气效果,使得熔融的塑胶在型腔的薄壁生成处中流动得越快、越顺畅,进而克服注塑生成薄壁产品时存在的填充困难,也能够避免产品产生批峰毛边。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技术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以上所述并非对本技术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凡依据本技术技术实质,对以上的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加工薄壁产品的新型模具结构,应用于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注塑模具的公模分型面处设有排气结构,所述排气结构包括有第一排气流道、第二排气流道、若干第一排气槽、若干第二排气槽,所述第一排气槽与所述第二排气槽分别设于所述第一排气流道的两侧,所述第一排气槽的一端连通公模的型腔,所述第一排气槽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排气流道,所述第二排气槽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排气流道,所述第二排气槽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排气流道;注塑模具的母模分型面处设置有若干用于调整注塑模具密封程度的承压调整块,所述承压调整块设置注塑模具的母模分型面处;合模时,所述承压调整块不与所述第一排气流道、所述第二排气流道、所述第一排气槽、所述第二排气槽发生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加工薄壁产品的新型模具结构,应用于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注塑模具的公模分型面处设有排气结构,所述排气结构包括有第一排气流道、第二排气流道、若干第一排气槽、若干第二排气槽,所述第一排气槽与所述第二排气槽分别设于所述第一排气流道的两侧,所述第一排气槽的一端连通公模的型腔,所述第一排气槽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排气流道,所述第二排气槽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排气流道,所述第二排气槽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排气流道;注塑模具的母模分型面处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穆林朱骄华郝影甘明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三梯模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