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用折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750679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1 04: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换热器用折流装置,涉及换热器换热技术领域,包括设于换热器壳体内沿换热器长度方向布置的多个折流单元,折流单元包括:固定管板和浮动管板,固定管板和浮动管板设有过管孔;折流板,连接于固定管板和浮动管板之间且为多层呈上下形式布置,折流板上设有过水孔和折流片;导流管,包括顶层导流管和底层导流管,顶层导流管与浮动管板上的第一通孔连通,底层导流管与固定管板上的第二通孔连通,在顶层导流管和底层导流管上均设有溢流孔;在相邻两个折流单元之间为液体暂存腔,液体暂存腔分别连通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换热器换热效率低下的技术问题。

Baffles for heat exchanger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器用折流装置
本技术涉及换热器换热
,特别是一种换热器用折流装置。
技术介绍
换热器是常见的一种热能交换装置,其常用在工业生产以及日常生活中,其主要是将需要进行换热的液体流经设有换热管的腔体,换热管内为冷却或者升温介质,在腔体内使液体尽量充分的与换热管的外壁接触进行热传递,尽量增加热传递时间,才能进行高效地热传递,而现有技术中热传递的效果不好,使得换热器的换热效果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换热器用折流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换热器换热效率低下的技术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换热器用折流装置,包括设于换热器壳体内沿换热器长度方向布置的多个折流单元,所述折流单元包括:固定管板和浮动管板,设于换热器壳体内且与换热器壳体内壁之间密封且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管板和浮动管板设有穿透板体的过管孔,所述过管孔用于换热管穿过且过管孔内壁和换热管外壁之间相对密封;折流板,连接于固定管板和浮动管板之间且为多层呈上下形式布置,所述折流板上设有过水孔和折流片;导流管,包括顶层导流管和底层导流管,所述顶层导流管与浮动管板上的第一通孔连通,所述底层导流管与固定管板上的第二通孔连通,在所述顶层导流管和底层导流管上均设有溢流孔;在相邻两个折流单元之间为液体暂存腔,所述液体暂存腔分别连通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优选的,相邻两个折流板上的过水孔分别位于相邻两个所述折流板的不同端,顶层的折流板上的过水孔和顶层导流管分别位于顶层的折流板的两端,底层的折流板上的过水孔和底层导流管分别位于底层的折流板的两端。优选的,所述顶层导流管还与固定管板连接,所述底层导流管还与浮动管板连接。优选的,所述溢流孔为单排且沿着顶层导流管和底层导流管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优选的,所述溢流孔分别位于顶层导流管和底层导流管的上侧。优选的,所述折流片为多个且均布于折流板的上侧板面上,多个所述折流片倾斜设于折流板上且与折流板的夹角相同。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液体经过了多道折流板的反复折流,充分的与换热管进行接触,有效地延长了接触的时间,增加了换热的效率,并且在折流板上设有折流片,也起到了折流的作用,进一步加大了换热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折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折流板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固定管板,2、浮动管板,3、过管孔,4、折流板,5、过水孔,6、折流片,7、顶层导流管,8、底层导流管,9、第一通孔,10、溢流孔,11、液体暂存腔。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请参阅图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用折流装置,包括设于换热器壳体内沿换热器长度方向布置的多个折流单元,所述折流单元包括:固定管板1和浮动管板2,设于换热器壳体内且与换热器壳体内壁之间密封且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管板1和浮动管板2设有穿透板体的过管孔3,所述过管孔3用于换热管穿过且过管孔3内壁和换热管外壁之间相对密封;折流板4,连接于固定管板1和浮动管板2之间且为多层呈上下形式布置,所述折流板4上设有过水孔5和折流片6;导流管,包括顶层导流管7和底层导流管8,所述顶层导流管7与浮动管板2上的第一通孔9连通,所述底层导流管8与固定管板1上的第二通孔连通,在所述顶层导流管7和底层导流管8上均设有溢流孔10;在相邻两个折流单元之间为液体暂存腔11,所述液体暂存腔11分别连通第一通孔9和第二通孔。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折流单元是设置在换热器的壳体内的,换热器的壳体内的空腔用于需要进行热交换的液体的流动,而换热管内流动的是冷却或者升温介质,两者是隔离开的,通过液体接触换热管的外壁达到热交换的目的,在固定管板1和浮动管板2上设置的过管孔3是用于容纳换热管的,当穿过换热管之后过管孔3被封堵密封,在本实施例中液体从壳体上的开口流入到壳体内部,首先进入到第一个折流单元的顶层导流管7内,然后从溢流孔10内溢出,通过各个折流板4后进入底层折流板4的下方腔体内,待此腔体充满后则从底层导流管8的溢流孔10内进入,然后进入液体暂存腔11内,待液体暂存腔11充满后,则重新进入到下一个折流单元的顶层导流管7内。在本实施例中,液体经过了多道折流板4的反复折流,充分的与换热管进行接触,有效地延长了接触的时间,增加了换热的效率,并且在折流板4上设有折流片6,也起到了折流的作用,进一步加大了换热的效果。进一步的,请参阅图1,相邻两个折流板4上的过水孔5分别位于相邻两个所述折流板4的不同端,顶层的折流板4上的过水孔5和顶层导流管7分别位于顶层的折流板4的两端,底层的折流板4上的过水孔5和底层导流管8分别位于底层的折流板4的两端。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在流经一个折流板4之后需要经过整个折流板4才能够通过过水孔5流至下一个折流板4上,并且在下一个折流板4上也同样需要流经整个折流板4,进一步加强了液体在壳体内的流动时间,加大了与换热管的接触时间,相邻两个折流板4上的过水孔5分别位于相邻两个所述折流板4的不同端,此实施方式实现了以上过程,具体为上层折流板4上的过水孔5如果位于左端的话则下层折流板4上的过水孔5则位于下层折流板4的右端,这样实现了液体必须流经整个折流板4的操作。进一步的,请参阅图1,所述顶层导流管7还与固定管板1连接,所述底层导流管8还与浮动管板2连接。本实施方式中有利于顶层导流管7和底层导流管8的稳定性。进一步的,请参阅图1,所述溢流孔10为单排且沿着顶层导流管7和底层导流管8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本实施方式中,单排溢流孔10足以满足液体通过的需要,并且溢流孔10沿着长度方向均匀布置,在流通液体的时候可以使液体在折流板4上布满。进一步的,所述溢流孔10分别位于顶层导流管7和底层导流管8的上侧。进一步的,请参阅图1和图2,所述折流片6为多个且均布于折流板4的上侧板面上,多个所述折流片6倾斜设于折流板4上且与折流板4的夹角相同。本实施方式中折流片6沿着折流板4上液体流动的方向均匀布置,由于其倾斜设置,可以将流动的液体进行暂时的阻拦,然后再绕经折流片6的顶端流走,这样增加了液体在折流板4上的流动时间,也增加了绕动性有利于与换热管外壁进行充分的接触。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折流装置大大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增加了热交换的效果,液体通过导流管、折流板以及折流片的反复绕动过程,大大增加了液体在换热器内的流动时间,并且加大了与换热管之间的接触面积,可有效地促进了热交换的效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换热器用折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于换热器壳体内沿换热器长度方向布置的多个折流单元,所述折流单元包括:固定管板和浮动管板,设于换热器壳体内且与换热器壳体内壁之间密封且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管板和浮动管板设有穿透板体的过管孔,所述过管孔用于换热管穿过且过管孔内壁和换热管外壁之间相对密封;折流板,连接于固定管板和浮动管板之间且为多层呈上下形式布置,所述折流板上设有过水孔和折流片;导流管,包括顶层导流管和底层导流管,所述顶层导流管与浮动管板上的第一通孔连通,所述底层导流管与固定管板上的第二通孔连通,在所述顶层导流管和底层导流管上均设有溢流孔;在相邻两个折流单元之间为液体暂存腔,所述液体暂存腔分别连通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

【技术特征摘要】
1.换热器用折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于换热器壳体内沿换热器长度方向布置的多个折流单元,所述折流单元包括:固定管板和浮动管板,设于换热器壳体内且与换热器壳体内壁之间密封且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管板和浮动管板设有穿透板体的过管孔,所述过管孔用于换热管穿过且过管孔内壁和换热管外壁之间相对密封;折流板,连接于固定管板和浮动管板之间且为多层呈上下形式布置,所述折流板上设有过水孔和折流片;导流管,包括顶层导流管和底层导流管,所述顶层导流管与浮动管板上的第一通孔连通,所述底层导流管与固定管板上的第二通孔连通,在所述顶层导流管和底层导流管上均设有溢流孔;在相邻两个折流单元之间为液体暂存腔,所述液体暂存腔分别连通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用折流装置,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裴国庆曹保民黄斌强蔡莉民
申请(专利权)人:张家口科雷传热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