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湿机及其微通道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750219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1 04: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除湿机及其微通道换热器。微通道换热器包括:出风侧换热器以及入风侧换热器,出风侧换热器的一端与入风侧换热器的一端连接,并且在连接处设置有节流装置,出风侧换热器的另一端连接有供制冷剂输入的进气管,入风侧换热器的另一端连接有供制冷剂输出的出气管。由于低温的入风侧换热器能将空气中水汽冷凝,实现除湿效果。而除湿后得到的低温低湿空气经过与高温的出风侧换热器进行换热后,就能得到常温低湿的空气,从而实现恒温除湿效果。

Dehumidifier and its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除湿机及其微通道换热器
本技术涉及除湿机
,特别是涉及除湿机及其微通道换热器。
技术介绍
除湿机又称为抽湿机、干燥机、除湿器,一般可分为民用除湿机和工业除湿机两大类,属于空调家庭中的一个部分。其工作原理是:由风扇将潮湿空气抽入机内,通过热交换器,此时空气中的水分子冷凝成水珠,处理过后的干燥空气排出机外,如此循环使室内湿度保持在适宜的相对湿度。传统的除湿机采用分体式的冷凝器与蒸发器结构,其结构复杂,除湿效果差。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如何实现恒温除湿功能问题,提供一种除湿机及其微通道换热器。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相向设置的出风侧换热器以及入风侧换热器,所述出风侧换热器的一端与所述入风侧换热器的一端连接,并且在连接处设置有节流装置,所述出风侧换热器的另一端连接有供制冷剂输入的进气管,所述入风侧换热器的另一端连接有供制冷剂输出的出气管。上述微通道换热器由于将出风侧换热器的一端与所述入风侧换热器的一端通过节流装置相连通,从而使得高温高压的制冷剂从进气管进入后使得出风侧换热器温度升高,制冷剂经过节流装置的节流降压后能变成低温低压的制冷剂,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流经入风侧换热器,使得入风侧换热器温度降低后,再从出气管流出。在高湿空气与低温的入风侧换热器进行热交换后,能使高湿空气中的水汽冷凝,从而达到除湿效果。冷凝后得到的低温低湿空气再经过与高温的出风侧换热器进行热交换,从而使得空气温度回升,能以常温低湿的空气排出,进而能达到恒温除湿的效果。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节流装置包括中间管以及设置在所述中间管中的挡流板,所述挡流板上开设有多个节流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节流装置包括第一中间管、第二中间管以及连接所述第一中间管和所述第二中间管的膨胀阀,所述第一中间管与所述出风侧换热器连通,所述第二中间管与所述入风侧换热器连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膨胀阀为热力膨胀阀、电子膨胀阀、节流阀或毛细管中任一种。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风侧换热器包括并排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扁管,并且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扁管之间连接有多个第一翅片。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入风侧换热器包括并排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扁管,并且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扁管之间连接有多个第二翅片。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相邻的所述第一翅片间具有第一间距,相邻的所述第二翅片间具有第二间距,所述第一间距小于所述第二间距。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微通道换热器还包括第一集流管以及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分别连接所述进气管以及所述出风侧换热器,以使进气管与出风侧换热器相互流体连通;所述第二集流管分别连接所述出气管以及所述入风侧换热器,以使出气管与入风侧换热器相互流体连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微通道换热器呈U型或V型结构。一种除湿机,包括风机、气液分离器、压缩机以及上述的微通道换热器,所述风机设置在所述出风侧换热器以及所述入风侧换热器之间,所述气液分离器与所述压缩机相连接,并且所述气液分离器连接所述出气管,所述压缩机连接所述进气管。上述除湿机由于微通道换热器的出风侧换热器的一端与入风侧换热器的一端通过节流装置相连通,并使用同一台风机进行送风,节省空间。并且,在风机入风侧的低温的入风侧换热器能将空气中水汽冷凝,实现除湿效果。而除湿后得到的低温低湿空气经过与风机出风侧的高温的出风侧换热器进行换热后,就能得到常温低湿的空气,从而实现恒温除湿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一实施例的微通道换热器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所示的微通换热器的剖视图;图3为另一实施例的微通道换热器结构示意图;图4为一实施例的除湿机的示意图;图5为另一实施例的除湿机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请参见图1以及图2,一实施例的微通道换热器100应用于除湿机中,用以降低空气湿度。该微通道换热器100包括出风侧换热器110以及入风侧换热器120。出风侧换热器110以及入风侧换热器120之间具有间隔,并且出风侧换热器110的一端与入风侧换热器120的一端连接且相互连通,出风侧换热器110的另一端与入风侧换热器120的另一端相互分离,进一步地,出风侧换热器110以及入风侧换热器120可以相向设置,从而微通道换热器100形成一个U型或V型结构。进一步地,在出风侧换热器110与入风侧换热器120的连接处设置有节流装置130,从而能对流经节流装置130的制冷剂进行节流降压以及调节流量。出风侧换热器110与入风侧换热器120的相分离的一端分别连接有进气管141以及出气管142。进气管141与出风侧换热器110的内部连通,进气管141用以将高温高压的制冷剂输入出风侧换热器110内,使得出风侧换热器温度升高。出气管142与入风侧换热器120的内部连通,用以将经过节流装置130节流降压后得到的低温低压制冷剂排出。可知地,低温低压制冷剂在流经入风侧换热器120后,能使得入风侧换热器温度降低。当高湿空气从入风侧换热器120的侧面吹入微通道换热器100时,高湿空气能与低温的入风侧换热器进行热交换,使得高湿空气中的水汽冷凝,从而达到除湿效果。冷凝后得到的低温低湿空气再流经过高温的出风侧换热器,并与出风侧换热器进行热交换,从而使得空气温度回升,能以常温低湿的空气排出,进而能达到恒温除湿的效果。具体地,参见图1以及图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节流装置130包括中间管131以及设置在中间管131内的挡流板132。进一步地,挡流板132将中间管131分隔成两部分,出风侧换热器110与入风侧换热器120垂直设置于中间管131上并与中间管131内部相连通,并且出风侧换热器110与入风侧换热器120分别位于挡流板132的两侧。挡流板132上设置有多个节流孔133,从而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在流经出风侧换热器110后,经过节流孔133的小孔节流作用,压力降低,变成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进而能对入风侧换热器120进行冷却。更进一步地,挡流板132上的节流孔133数量可根据实际的除湿量需求进行调节计算。具体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出风侧换热器110包括多个第一扁管111,并且多个第一扁管111并排间隔设置。进一步地,相邻的两个第一扁管111之间连接有多个第一翅片(未示出),多个第一翅片间隔设置。在相邻的两个第一扁管111之间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翅片,能增大出风侧换热器110与经过冷凝的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出风侧换热器以及入风侧换热器,所述出风侧换热器的一端与所述入风侧换热器的一端连接,并且在连接处设置有节流装置,所述出风侧换热器的另一端连接有供制冷剂输入的进气管,所述入风侧换热器的另一端连接有供制冷剂输出的出气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出风侧换热器以及入风侧换热器,所述出风侧换热器的一端与所述入风侧换热器的一端连接,并且在连接处设置有节流装置,所述出风侧换热器的另一端连接有供制冷剂输入的进气管,所述入风侧换热器的另一端连接有供制冷剂输出的出气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流装置包括中间管以及设置在所述中间管中的挡流板,所述挡流板上开设有多个节流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流装置包括第一中间管、第二中间管以及连接所述第一中间管和所述第二中间管的膨胀阀,所述第一中间管与所述出风侧换热器连通,所述第二中间管与所述入风侧换热器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膨胀阀为热力膨胀阀、电子膨胀阀、节流阀或毛细管中任一种。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侧换热器包括并排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扁管,并且相邻的两个第一扁管之间连接有多个第一翅片。6.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锋汪峰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盾安热工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