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电加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745761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1 01: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列车电加热装置,包括壳体和加热器本体,加热器本体设置在壳体内部,壳体顶部设置风栅,加热器本体散热口正对风栅设置,壳体内部还设置雾化加湿器,雾化加湿器出雾口朝着加热器本体散热口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列车电加热装置,通过加热器本体散热口排出热量,对雾化加湿器出雾口排出的水汽进行加热,加热后的水汽从风栅排到车厢内部,携带热量的水汽在车厢内扩散,将热量传递给车厢内部,使车厢内部温度升高,并起到对车厢内部起到加湿效果。

Train Electric Heat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列车电加热装置
本技术涉及加热器
,特别涉及列车电加热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迅速发展,车内设施越来越丰富,车内往往加装电加热器来提高温度。由于列车内持续加热,使列车内内过于干燥,降低了乘客乘坐舒适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列车电加热装置,用以解决列车内干燥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了列车电加热装置,包括壳体和加热器本体,加热器本体设置在壳体内部,壳体顶部设置风栅,加热器本体散热口正对风栅设置,壳体内部还设置雾化加湿器,雾化加湿器出雾口朝着加热器本体散热口设置,雾化加湿器的水箱与壳体侧面固定连接。为了使雾化加湿器排出的水汽能够覆盖加热器本体散热口的范围更大,优选的技术方案为,雾化加湿器的出雾口连接有框形散雾器,框形散雾器正对加热器本体的散热口设置,加热器本体的散热口在投影方向位于框形散雾器的框内;框形散雾器为内部空心的腔体结构,框形散雾器的框内侧壁开设若干均匀设置的导向口。为了使排出的水汽能够回收,防止车厢内水汽过多导致车厢内部过于潮湿,优选的技术方案为,壳体任意相对的两个侧壁设置水雾回收管,各水雾回收管的一端均与雾化加湿器水箱连通,水雾回收管的另一端位于风栅的正上方并开口朝上设置,水雾回收管远离壳体的端部正上方设置冷凝筒,冷凝筒与水雾回收管通过杆连接,冷凝筒为锥形筒,冷凝筒的小口端朝向水雾回收管的端口设置,冷凝筒的小口端直径小于水雾回收管的端口直径。为了使水雾回收管对车厢内水雾吸收效果更好,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水雾回收管内部设置抽气泵。为了使水雾排出风栅更平缓,优选的技术方案为,壳体内部设置排风扇和第一防水电机,第一防水电机通过支架固定设置在风栅正下方,排风扇与第一防水电机输出轴固定连接。为了使水雾排出风栅更平缓,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风栅为圆形,壳体内部设置第二防水电机,第二防水电机与风栅固定连接,第二防水电机与第一防水电机相对设置,第二防水电机输出轴上固定设置挡风片。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提供的列车电加热装置,通过加热器本体散热口排出热量,对雾化加湿器出雾口排出的水汽进行加热,加热后的水汽从风栅排到车厢内部,携带热量的水汽在车厢内扩散,将热量传递给车厢内部,使车厢内部温度升高,并起到对车厢内部起到加湿效果。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而了解。本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第一种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第二种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之一;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1第三种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之二;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3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其中,10-壳体;11-加热器本体;12-风栅;13-雾化加湿器;14-框形散雾器;15-导向口;16-水雾回收管;17-冷凝筒;18-抽气泵;19-排风扇;20-第一防水电机;21-第二防水电机;22-挡风片。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了列车电加热装置,包括壳体10和加热器本体11,加热器本体11设置在壳体10内部,壳体10顶部设置风栅12,加热器本体11散热口正对风栅12设置,壳体10内部还设置雾化加湿器13,雾化加湿器13出雾口朝着加热器本体11散热口设置,雾化加湿器13的水箱与壳体10侧面固定连接,雾化加湿器13的水箱上设置加水口并与壳体10侧壁外部导通。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为:本技术提供的列车电加热装置,通过加热器本体11散热口排出热量,对雾化加湿器13出雾口排出的水汽进行加热,加热后的水汽从风栅12排到车厢内部,雾化加湿器13通过水箱的加水口进行加水,携带热量的水汽在车厢内扩散,将热量传递给车厢内部,使车厢内部温度升高,同时对车厢内部起到加湿效果。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加热器本体11对雾化加湿器13制造的水汽进行加热,加热后的水汽迅速扩散到车厢内部,同时对车厢内部起到加湿效果,尤其在车厢内部灰尘过大时,还能对车厢内部灰尘进行吸附,使车厢内部更加干净,温度传递效果更好。实施例2如图2、3所示,为了使雾化加湿器13排出的水汽能够覆盖加热器本体11散热口的范围更大,优选的技术方案为,雾化加湿器13的出雾口连接有框形散雾器14,框形散雾器14正对加热器本体11的散热口设置,加热器本体11的散热口在投影方向位于框形散雾器14的框内;框形散雾器14为内部空心的腔体结构,框形散雾器14的框内侧壁开设若干均匀设置的导向口15。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为:框形散雾器14的导向口15将水汽吹向加热器本体11的散热口,然后加热器本体11对水汽进行加热,使加热后的水汽排出风栅12。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使雾化加湿器13排出的水汽能够覆盖加热器本体11散热口的范围更大,提高了加热器本体11对雾化加湿器13排出的水汽的加热效率,使车厢内部温度传递更快。如图4所示,为了使排出的水汽能够回收,防止车厢内水汽过多导致车厢内部过于潮湿,优选的技术方案为,壳体10任意相对的两个侧壁设置水雾回收管16,各水雾回收管16的一端均与雾化加湿器13水箱连通,水雾回收管16的另一端位于风栅12的正上方并开口朝上设置,水雾回收管16远离壳体10的端部正上方设置冷凝筒17,冷凝筒17与水雾回收管16通过杆连接,冷凝筒17为锥形筒,冷凝筒17的小口端朝向水雾回收管16的端口设置,冷凝筒17的小口端直径小于水雾回收管16的端口直径。为了使水雾回收管16对车厢内水雾吸收效果更好,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水雾回收管16内部设置抽气泵18。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为:上升到车厢内部上方的水汽由于散失热量,接触到冷凝筒17或者车厢顶部时,水汽逐渐凝结成水滴,车厢顶部的水滴滴到冷凝筒17上表面,或者水汽在冷凝筒17的下表面进行冷凝,然后通过冷凝筒17下端的开口滴入水雾回收管16的端口,最终流到雾化加湿器13的水箱中。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使车厢内部水汽减少,避免潮湿,同时将冷凝的水导回雾化加湿器13水箱中,循环利用。实施例3如图5所示,为了使水雾排出风栅12更平缓,优选的技术方案为,壳体10内部设置排风扇19和第一防水电机20,第一防水电机20通过支架固定设置在风栅12正下方,排风扇19与第一防水电机20输出轴固定连接。为了使水雾排出风栅12更平缓,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风栅12为圆形,壳体10内部设置第二防水电机21,第二防水电机21与风栅12固定连接,第二防水电机21与第一防水电机20相对设置,第二防水电机21输出轴上固定设置挡风片22。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为:携带水汽的热空气朝风栅12方向吹,第一防水电机20带动排风扇19缓慢转动,第二防水电机21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列车电加热装置,包括壳体(10)和加热器本体(11),加热器本体(11)设置在壳体(10)内部,壳体(10)顶部设置风栅(12),加热器本体(11)散热口正对风栅(12)设置,其特征在于,壳体(10)内部还设置雾化加湿器(13),雾化加湿器(13)出雾口朝着加热器本体(11)散热口设置,雾化加湿器(13)的水箱与壳体(10)侧面固定连接,雾化加湿器(13)的水箱上设置加水口并与壳体(10)侧壁外部导通。

【技术特征摘要】
1.列车电加热装置,包括壳体(10)和加热器本体(11),加热器本体(11)设置在壳体(10)内部,壳体(10)顶部设置风栅(12),加热器本体(11)散热口正对风栅(12)设置,其特征在于,壳体(10)内部还设置雾化加湿器(13),雾化加湿器(13)出雾口朝着加热器本体(11)散热口设置,雾化加湿器(13)的水箱与壳体(10)侧面固定连接,雾化加湿器(13)的水箱上设置加水口并与壳体(10)侧壁外部导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列车电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雾化加湿器(13)的出雾口连接有框形散雾器(14),框形散雾器(14)正对加热器本体(11)的散热口设置,加热器本体(11)的散热口在投影方向位于框形散雾器(14)的框内;框形散雾器(14)为内部空心的腔体结构,框形散雾器(14)的框内侧壁开设若干均匀设置的导向口(1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列车电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壳体(10)任意相对的两个侧壁设置水雾回收管(16),各水雾回收管(16)的一端均与雾化加湿器(13)水箱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彬葛文光陈玉林王俊蒋洲朱振亚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九州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