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三轮车后桥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732001 阅读:1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31 17: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电动三轮车后桥,包括:壳体,设置在车架上,且在壳体两端趋近后轮的位置均设置有齿轮槽,通过齿轮槽使设置在驱动轴两端的第一连动齿轮外露;驱动电机设置在壳体上,且输出轴的主动齿轮穿过壳体与壳体内驱动轴上的从动齿轮啮合;第一支撑组,设置在壳体下方一侧;第二支撑组,设置在壳体下方另一侧;第一连动装置,用于实现第一连动齿轮与第一支撑组连动,活动地设置在壳体上;第二连动装置,活动地设置在壳体上,并与第一连动装置相对设置;本发明专利技术中提出的电动三轮车后桥无需进行货物的拆除,直接通过第一支撑组或第二支撑组替代被扎的轮胎便能够进行正常的行驶,进而降低时间及人工成本。

Rear axle of electric tricy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动三轮车后桥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动三轮车领域,特别是指电动三轮车后桥。
技术介绍
电动三轮车作为新能源载物运输工具越来越多的被人们使用;电动三轮车,在载物运行的过程中,如车辆轮胎触碰到坚硬物体会造成车胎被扎,影响车辆正常行驶;现有技术中的做法是需要将车辆承载的物品卸下,极性车胎的修补,待修补完成后进行后续的使用;而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扎胎的时间和地垫均不相同,且并不确定有修补工具,因此,不能第一时间进行修补,造成时间及人工成本的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出电动三轮车后桥,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当出现扎胎后不能及时维修造成时间及人工成本增加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电动三轮车后桥,包括:壳体,设置在车架上,且在壳体两端趋近后轮的位置均设置有齿轮槽,通过齿轮槽使设置在驱动轴两端的第一连动齿轮外露;驱动电机设置在壳体上,且输出轴的主动齿轮穿过壳体与壳体内驱动轴上的从动齿轮啮合;第一支撑组,设置在壳体下方一侧;第二支撑组,设置在壳体下方另一侧;第一连动装置,用于实现第一连动齿轮与第一支撑组连动,活动地设置在壳体上;第二连动装置,活动地设置在壳体上,并与第一连动装置相对设置。作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电动三轮车后桥,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设置在车架上,且在所述壳体(1)两端趋近后轮的位置均设置有齿轮槽(2),通过齿轮槽(2)使设置在驱动轴两端的第一连动齿轮(3)外露;驱动电机(4)设置在所述壳体(1)上,且输出轴的主动齿轮穿过壳体(1)与壳体(1)内驱动轴上的从动齿轮啮合;第一支撑组(5),设置在所述壳体(1)下方一侧;第二支撑组(6),设置在所述壳体(1)下方另一侧;第一连动装置(7),用于实现第一连动齿轮(3)与第一支撑组(5)连动,活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1)上;第二连动装置(8),活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1)上,并与所述第一连动装置(7)相对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电动三轮车后桥,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设置在车架上,且在所述壳体(1)两端趋近后轮的位置均设置有齿轮槽(2),通过齿轮槽(2)使设置在驱动轴两端的第一连动齿轮(3)外露;驱动电机(4)设置在所述壳体(1)上,且输出轴的主动齿轮穿过壳体(1)与壳体(1)内驱动轴上的从动齿轮啮合;第一支撑组(5),设置在所述壳体(1)下方一侧;第二支撑组(6),设置在所述壳体(1)下方另一侧;第一连动装置(7),用于实现第一连动齿轮(3)与第一支撑组(5)连动,活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1)上;第二连动装置(8),活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1)上,并与所述第一连动装置(7)相对设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三路车后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组(5)包括:驱动体(51),设置在所述壳体(1)上,且所述驱动体(51)一端设置有套管(52);转轴(53),设置在所述套管(52)内,且所述驱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山义李晓芹李舒宁袁伟翔
申请(专利权)人:潍坊红石星机械加工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