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芯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728005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8 03: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池芯支架,包含一隔离单元以及一导电单元,所述隔离单元包含一设置于内部的贯通孔以及至少一设置于表面的组件部,透过所述组件部使所述电池芯支架之间相互固定组合;所述导电单元设于所述贯通孔中,将所述贯通孔分隔为一第一接口以及一第二接口,且所述导电单元与所述隔离单元紧密相连并电性连接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接口设于所述隔离单元的一端,且设置为配合电池芯的正极进行连接;所述第二接口设于所述隔离单元的另一端,且设置为配合电池芯的负极进行连接;进一步使得两个以上的所述电池芯支架之间分别包覆着电池芯的正极与负极,且不用通过点焊镍片亦能使电池芯之间达到通电效果。

Battery core bracke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芯支架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池芯支架,特别是一种能够便于电池芯之间通电的电池芯支架。
技术介绍
电动汽机车已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代步工具,所以对续航要求也日渐提高,有效地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已成为各企业亟欲达成的目标;由於目前的大容量电池大多以连接大量的电池芯的方式来达成,为了能保证大容量电池的内部的电池芯安全,会采用电池芯支架来连接与固定。然而现有的电池芯支架却具有以下的缺点:一、电池芯支架只起到连接与固定电池芯的作用,必须进一步在电池芯之间点焊镍片来导通电池芯。而电池芯支架的外部结构阻扰了镍片点焊的动作,使得加工不易。二、点焊时可能造成电池芯的损坏,使电池芯寿命缩短,甚至造成安全隐患。三、电池芯支架多数均把电池芯的正极与负极外露于外界,无法有效保护电池芯,一但电池芯受损容易导致电池液体溢流出来并进一步扩大损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安全性相当较高且便于电池芯之间通电的电池芯支架。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池芯支架,包含一隔离单元以及一导电单元,所述隔离单元包含一设置于内部的贯通孔以及至少一设置于表面的组件部,透过所述组件部使所述电池芯支架之间相互固定组合;所述导电单元设于所述贯通孔中,将所述贯通孔分隔为一第一接口以及一第二接口,且所述导电单元与所述隔离单元紧密相连并电性连接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接口设于所述隔离单元的一端,且设置为配合电池芯的正极进行连接;所述第二接口设于所述隔离单元的另一端,且设置为配合电池芯的负极进行连接。在另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单元包含一导电柱、一与所述导电柱一端连接的第一固定片以及一与所述导电柱另一端连接的第二固定片,且所述第一固定片与所述第二固定片相互平行且垂直于所述导电柱,所述导电单元设于所述贯通孔中,且所述第一固定片与所述第二固定片的边缘与所述隔离单元紧密相连;且所述第一固定片的表面外露于所述第一接口中,而所述第二固定片的表面外露于所述第二接口中。在另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贯通孔贯穿于所述隔离单元,且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二接口分别设于所述贯通孔的两端。在另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隔离单元呈多边形柱状,且所述组件部设置于所述隔离单元的侧面。在另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隔离单元成正六边形柱状,所述组件部包含一凸形板以及一凹形槽,且所述凸形板向凸出于所述隔离单元的一第一表面,而所述凹形槽凹入于所述隔离单元的一第二表面,且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分别位于所述隔离单元相反且相平行的两侧面。附图说明图1A为本技术电池芯支架的剖面图。图1B为本技术电池芯支架的隔离单元的剖面示意图。图2A为本技术电池芯支架的附视图。图2B为本技术电池支架的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电池芯支架之间扣合状态的示意图。图4A为本技术电池芯支架一组合样态的示意图。图4B为本技术电池芯支架另一组合样态的示意图。图4C为本技术电池芯支架另一组合样态的示意图。图5A为本技术电池芯支架的导电单元的立体图。图5B为本技术电池芯支架连接电池的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电池芯支架固定电池的示意图。图中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电池芯支架10隔离单元20组件部21凹形槽22凸形板23第一表面24第二表面25第三表面26第四表面27第五表面28第六表面29导电单元30导电柱31第一固定片32第二固定片33贯通孔34第一接口35第二接口36电池芯40a电池芯40b。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所实现的目的及功效,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请参阅图1A至图2B,所述本技术揭示一种电池芯支架10,所述电池芯支架10包含一隔离单元20以及一导电单元3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隔离单元20包含至少一设于所述隔离单元20外表面的组合件21,所述组合件21包含一凹形槽22以及一凸形板23,在本技术的最佳实施例中,所述隔离单元20设为六边形柱并包含一第一表面24、一第二表面25、一第三表面26、一第四表面27、一第五表面28以及一第六表面29,且依次设于所述隔离单元20的外表面。所述隔离单元20设有一贯通孔34,所述贯通孔34沿所述隔离单元20的轴向贯通。请一并参阅2B至图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凹形槽22呈方形,往隔离单元20外表面陷入,所述凸形板23呈方形,向隔离单元20外表面凸出。所述凹形槽22的长度和宽度与所述凸形板23的长度和宽度相等,使得所述凸形板23可紧扣合于所述凹形槽22中。且至少一所述凹形槽22或至少一所述凸形板23设于所述隔离单元20其中一表面上,且所述凹形槽22与所述凸形板23相互交错地布满于隔离单元20的表面上。进一步供两个以上的所述电池芯支架10之间紧密扣合。请参阅图2B至图4C,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凸形板23设于所述第一表面24上,所述凹形槽22设于所述第二表面25上,所述凸形板23设于所述第三表面26上,所述凹形槽22设于所述第四表面27上,所述凸形板28设于所述第五表面28上,所述凹形槽22设于所述第六表面29上,且所述第一表面24与所述第四表面27相互平行,同理,所述隔离单元20每一相对的表面都互相平行,透过所述凸形板23与所述凹形槽22的相互配合,使得两个以上所述电池芯支架10之间相互扣合,进一步使组合成的大容量电池结构更稳,亦能组合成形状不同的支架。请再参阅图4A至图4C,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池芯支架10之间可灵活地组合出各种不同形状的支架,如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型等不同形状。请参阅图5A,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单元30包含一导电柱31,所述导电柱31的一端连接设有一第一固定片32,所述第一固定片32垂直于所述导电柱31;而所述导电柱31的另一端连接设有一第二固定片33,所述第二固定片33垂直于所述导电柱31;进一步使得所述第一固定片32平行于所述第二固定片33,且所述第一固定片32与所述第二固定片33呈圆形且大小相同,使得导电单元30呈H形状。请一并参阅图1A和图5B,所述导电单元30设于所述贯通孔34中,将所述贯通孔34分隔为一第一接口35以及一第二接口36,且所述第一固定片32外露于所述第一接口35,所述第二固定片33外露于所述第二接口36,并使所述第一接口35与第二接口36电性连通。所述第一接口35设于所述贯通孔34的一端,并设置为配合电池芯40a的正极进行连接,所述第二接口36设于所述贯通孔34的另一端,并设置为配合电池芯40b的负极进行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口35与所述第二接口36实际上为大小一样的空心圆柱形,因为是用来连接18650的电池芯,而18650的电池芯的外形是圆柱体,且18650的正极与负极都长得很相近。请参阅图1A和图5A,在图5A中所述电池芯支架10透过所述第一接口35与所述第二接口36分别连接一电池芯40a和一电池芯40b,使所述隔离单元20的一端包覆着其中一电池芯40a的正极,且所述隔离单元20的另一端包覆着另一电池芯40b的负极,进而保护了电池芯40a,40b的电极端,且透过导电单元30将电池芯40a与电池芯40b串联导通,无需再点焊镍片,因此避免点焊造成电池芯损坏。再请参阅图5B,在图中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电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芯支架,其特征在于:包含一隔离单元以及一导电单元,所述隔离单元包含一设置于内部的贯通孔以及至少一设置于表面的组件部,透过所述组件部使所述电池芯支架之间相互固定组合;所述导电单元设于所述贯通孔中,将所述贯通孔分隔为一第一接口以及一第二接口,且所述导电单元与所述隔离单元紧密相连并电性连接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接口设于所述隔离单元的一端,且设置为配合电池芯的正极进行连接;所述第二接口设于所述隔离单元的另一端,且设置为配合电池芯的负极进行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芯支架,其特征在于:包含一隔离单元以及一导电单元,所述隔离单元包含一设置于内部的贯通孔以及至少一设置于表面的组件部,透过所述组件部使所述电池芯支架之间相互固定组合;所述导电单元设于所述贯通孔中,将所述贯通孔分隔为一第一接口以及一第二接口,且所述导电单元与所述隔离单元紧密相连并电性连接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接口设于所述隔离单元的一端,且设置为配合电池芯的正极进行连接;所述第二接口设于所述隔离单元的另一端,且设置为配合电池芯的负极进行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芯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单元包含一导电柱、一与所述导电柱一端连接的第一固定片以及一与所述导电柱另一端连接的第二固定片,且所述第一固定片与所述第二固定片相互平行且垂直于所述导电柱,所述导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根源黄仁楷
申请(专利权)人:富港电子东莞有限公司正崴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