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压针座装卸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170306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7 16:4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挤压针座装卸系统,包括:挤压针座,其包括大径段和小径段,所述小径段外侧周向设置有盲孔;套筒扳手,其包括固定相接的套筒及力臂,所述套筒上周向设置有同等数量的且与各所述盲孔相匹配的所述通孔;销棒,其使用时穿过所述通孔插入与所述通孔相匹配的所述盲孔中。该挤压针座装卸系统借助所述套筒扳手的力臂长度,使得相同起重能力下起重力矩显著增加,进而达到对所述挤压针座进行强力紧固的目的,不仅解决了现有的装卸方法中针座不易拧紧易松动的问题,同时还大幅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进而消除了现有的钢丝绳缠绕法操作时的安全风险。

Loading and unloading system of extrusion needle bas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挤压针座装卸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重型机械
,尤其涉及一种挤压针座装卸系统。
技术介绍
5000吨以上的重型挤压机采用挤压针法生产管材时,需要利用针尖确定管材的内腔形状和尺寸,该针尖被固定于由挤压针、针座、针座连杆等部件组成的穿孔支撑系统。支撑系统各部件间通过螺纹连接进行紧固。为确保针尖在整个的挤压过程中起到稳定的定型作用,针尖不允许沿挤压轴线旋转,这就要求挤压针、针座、针座连杆间旋合紧密,不得在挤压过程中出现松动,以免造成针尖的偏转而致管材型腔不能满足技术要求。通常,为使针座与针座连杆有效装配,生产操作中使用钢丝绳缠绕法装、卸针座,即:在针座的小径端用钢丝绳缠绕若干圈,用行车等起重设备向上牵引钢丝绳一端,另一端用人工方式拉拽钢丝绳以保持钢丝绳与针座表面间产生足够摩擦。在磨擦力作用下,针座绕轴线旋转,正向旋转,拧紧针座,反向旋转,拧松针座。钢丝绳缠绕法装、卸针座的缺点是:钢丝绳紧贴针座的外径面,起重产生的力臂短,向上牵引钢丝绳时,针座易被向上抬起,造成针座外螺纹与针座连杆内螺纹同心度严重恶化,形成“咬死”情形,不易拧紧。其次,需要强力紧固时,另一端通过人力拉拽增强钢丝绳与针座的摩擦力,操作人员劳动强度大,且不易产生足够的摩擦力而出现打滑现象。同时,钢丝绳的意外断裂也容易给操作人员造成人身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挤压针座装卸系统,借助专用工具增加起重时的力臂长度,从而在相同的起重能力下显著增大力矩,进而达到对挤压针座进行强力紧固的目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挤压针座装卸系统,包括:挤压针座,其包括大径段和小径段,所述小径段外侧周向设置有盲孔;套筒扳手,其包括固定相接的套筒及力臂,所述套筒上周向设置有同等数量的且与各所述盲孔相匹配的所述通孔;销棒,其使用时穿过所述通孔插入与所述通孔相匹配的所述盲孔中。优选地,所述小径段外侧设置有两盲孔组,各所述盲孔组均包括若干所述盲孔,同一所述盲孔组内各所述盲孔的轴线均位于所述小径段的同一横截面内,两所述盲孔组的各所述盲孔的轴线所在的横截面的中间截面与所述套筒外侧两端面的中间截面共面。优选地,各所述盲孔组均包括三个所述盲孔,各所述盲孔的轴线之间夹角为120度。优选地,两所述盲孔组之间相邻所述盲孔的轴线在所述小径段的横截面上的投影互成60度夹角。优选地,两所述盲孔组之间的轴线距离为120mm-180mm。优选地,所述力臂在厚度方向上的中间截面与所述套筒外侧两端面的中间截面共面。优选地,所述力臂上远离所述套筒的一端上下均设置有挡钩,所述挡钩与所述力臂的上下侧面之间形成凹槽,所述凹槽用于对起重吊绳进行限位。优选地,所述力臂上靠近所述套筒的一端上侧设置有方便吊运所述套筒扳手的吊钩。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挤压针座装卸系统,包括挤压针座、套筒扳手和销棒,所述挤压针座上开设有盲孔,所述套筒扳手上开设有与所述盲孔相匹配地通孔,使用时将销棒穿过所述通孔插入与所述通孔相匹配的所述盲孔中,从而将所述套筒扳手与所述挤压针座的相对位置固定下来,进而对所述套筒扳手的外端进行起吊。该挤压针座装卸系统借助所述套筒扳手的力臂长度,使得相同起重能力下起重力矩显著增加,进而达到对所述挤压针座进行强力紧固的目的,不仅解决了现有的装卸方法中针座不易拧紧易松动的问题,同时还大幅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进而消除了现有的钢丝绳缠绕法操作时的安全风险。具体操作时,先将挤压针座的小径段穿过套筒扳手的套筒内侧;然后滑动或转动所述套筒,将所述套筒上的通孔与所述挤压针座的小径段上的盲孔一一对齐;再将销棒穿过所述通孔插入与所述通孔相匹配的所述盲孔中;最后,向上提升挂置于所述套筒扳手外端的吊绳,从而将所述挤压针座紧固于针座连杆上或将其纵针座连杆上卸下。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挤压针座装卸系统的立体结构图;图2为图中套筒扳手的侧面剖视图。图1至图2中的附图标记如下:1-挤压针座;11-小径段;12-大径段;13-盲孔;2-套筒扳手;21套筒;22-力臂;221-挡钩;222-吊钩;211-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本专利技术核心是提供一种挤压针座装卸系统,借助专用工具增加起重时的力臂长度,从而在相同的起重能力下显著增大力矩,进而达到对针座进行强力紧固的目的。请参考图1-2,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挤压针座装卸系统的立体结构图;图2为图中套筒扳手的侧面剖视图。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挤压针座装卸系统,包括挤压针座1,套筒扳手2和销棒3。挤压针座1包括大径段12和小径段11,大径段12用于与针座连杆相连接,小径段11用于与挤压针相连接,在小径段11的外侧周向上设置有若干盲孔13,盲孔13的数量及设置位置可以根据情况来具体设置。盲孔的深度可选,优选50-80mm。此处盲孔13通常设置在小径段11的中部或者其靠近大径段12的部分,以免挤压针座1在装卸过程中受力不均衡。套筒扳手2包括固定相接的套筒21及力臂22,两者之间可以为焊接。套筒21上设置有同等数量的且与各盲孔13相匹配的通孔211,自然,通孔211的设置位置与盲孔13相对应。套筒21通常为圆管形,用于套接小径段11,其内径大小、壁厚及长度均可根据情况具体设置。但套筒21的内径尺寸需略大于小径段11的外径,通常尺寸差为3-10mm。另外套筒的壁厚可优选50-150mm,套筒的长度可优选300-400mm。另外,套筒21上通孔211的直径可选,其匹配于挤压针座1上的盲孔13的直径。优选地,通孔211的直径可略大于盲孔13的直径,以5-15mm为宜,还可以在通孔211的外侧设置倒角,以便于销棒3的插入。销棒3用于将挤压针座1和套筒21的位置固定,具体使用时其先穿过通孔211然后再插入与其相匹配的盲孔13中。通常,销棒3的数量设置与通孔211和盲孔13的数量一致,但实际操作中,不仅可以将所有数量的销棒3均插入通孔211和盲孔13中,也可以仅选择一部分销棒3插入通孔211和盲孔13中即可。销棒13的长度通常大于盲孔13的深度与通孔211的深度度之和,其差值优选为40-100mm。销棒3的直径通常小于盲孔13的直径,优选地,销棒3的直径小于盲孔13直径的1-3mm。上述挤压针座装卸系统在使用时,先将挤压针座1的小径段11穿过套筒扳手2的套筒21内侧;然后滑动或转动套筒21,将其上的通孔211与挤压针座1的小径段11上的盲孔13一一对齐;再将销棒3穿过通孔211插入与通孔211相匹配的盲孔13中。之后,向上提升挂置于套筒扳手2外端的吊绳,使得套筒21绕着挤压针座1旋转,套筒扳手2即对挤压针座1形成力矩,进而将挤压针座1紧固于针座连杆上或将其纵针座连杆上卸下。上述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挤压针座装卸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挤压针座,其包括大径段和小径段,所述小径段外侧周向设置有盲孔;套筒扳手,其包括固定相接的套筒及力臂,所述套筒上周向设置有同等数量的且与各所述盲孔相匹配的所述通孔;销棒,其使用时穿过所述通孔插入与所述通孔相匹配的所述盲孔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挤压针座装卸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挤压针座,其包括大径段和小径段,所述小径段外侧周向设置有盲孔;套筒扳手,其包括固定相接的套筒及力臂,所述套筒上周向设置有同等数量的且与各所述盲孔相匹配的所述通孔;销棒,其使用时穿过所述通孔插入与所述通孔相匹配的所述盲孔中。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挤压针座装卸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径段外侧设置有两盲孔组,各所述盲孔组均包括若干所述盲孔,同一所述盲孔组内各所述盲孔的轴线均位于所述小径段的同一横截面内,两所述盲孔组的各所述盲孔的轴线所在的横截面的中间截面与所述套筒外侧两端面的中间截面共面。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挤压针座装卸系统,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盲孔组均包括三个所述盲孔,各所述盲孔的轴线之间夹角为120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敖尚龙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