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充电机和电动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697442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4 19: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载充电机和电动车辆,车载充电机包括:充电机本体,充电机本体与车辆的动力电池相连;交流输入端口,交流输入端口设置在充电机本体上,适于连接供电设备;逆变输出端口,逆变输出端口设置在充电机本体上,适于连接用电设备;切换装置,切换装置的一端与充电机本体相连,切换装置的另一端可选择地与交流输入端口和逆变输出端口相连,其中,在充电模式下,切换装置的另一端与交流输入端口相连,或者,在放电模式下,切换装置的另一端与逆变输出端口相连。该车载充电机增加独立的逆变输出端口,使充电端口与放电端口实现分离,从而可以增加放电功能的应用场景,且无需增加额外的配电单元,成本较低。

Vehicle Charger and Electric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载充电机和电动车辆
本技术涉及汽车
,特别涉及一种车载充电机和电动车辆。
技术介绍
随着国际社会对环境保护要求的不断升高,传统燃油车辆越来越无法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应用规模不断加大,电动汽车更是目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流方案,车载充电机(OBC)作为电动汽车的主要组成部件,功能却过于单一。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不断提升,汽车作为人们生活中常用工具,功能多样性和豪华性也是必然方向。车辆内配备电视、电脑、冰箱,按摩器等电器设备显然符合需求趋势。相关技术中,车载充电机作用一般限于在车辆的慢充过程中将电网的交流电转换为车辆电池管理系统请求的直流电为动力电池充电。虽然当下已经有一些车载充电机方案具备逆变功能,能够将动力电池的直流电逆变成220V市电,但其输出接口都是直接采用正向充电的交流输入口,逆变输出的交流电只能通过车辆交流充电插座(车辆交流充电口)导向车外,这造成了车辆只有在静止时才能向车外负载提供交流电,应用场景过少。或者,在车内再增加额外的配电单元:即在车载充电机的端口与车辆交流充电口之间增加分线,这样需要在车内新增一个带控制功能的配电盒,内置可控开关来避免充电时车内用电电路直接带电,造成安全隐患,这无疑会提高整车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载充电机,该车载充电机增加独立的逆变输出端口,使充电端口与放电端口实现分离,从而可以增加放电功能的应用场景,且无需增加额外的配电单元,成本较低。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动车辆。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一方面提出了一种车载充电机,包括:充电机本体,所述充电机本体与车辆的动力电池相连;交流输入端口,所述交流输入端口设置在所述充电机本体上,适于连接供电设备;逆变输出端口,所述逆变输出端口设置在所述充电机本体上,适于连接用电设备;切换装置,所述切换装置的一端与所述充电机本体相连,所述切换装置的另一端可选择地与所述交流输入端口和所述逆变输出端口相连,其中,在充电模式下,所述切换装置的另一端与所述交流输入端口相连,或者,在放电模式下,所述切换装置的另一端与所述逆变输出端口相连。根据本技术的车载充电机,增加独立的逆变输出端口,使充电端口与放电端口实现分离,从而可以增加放电功能的应用场景,且无需增加额外的配电单元,成本较低。另外,根据本技术的车载充电机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具体地,所述切换装置包括:第一开关,所述第一开关的一端与所述充电机本体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一开关的另一端可选择地与所述交流输入端口的第一端和所述逆变输出端口的第一端相连;第二开关,所述第二开关的一端与所述充电机本体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二开关的另一端可选择地与所述交流输入端口的第二端和所述逆变输出端口的第二端相连。进一步地,在充电模式下,所述第一开关的另一端与所述交流输入端口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二开关的另一端与所述交流输入端口的第二端相连;或者,在放电模式下,所述第一开关的另一端与所述逆变输出端口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二开关的另一端与所述逆变输出端口的第二端相连。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开关为单刀双掷开关,所述第二开关为单刀双掷开关。具体地,所述车载充电机还包括直流端口,所述直流端口设置在所述充电机本体上,适于与所述动力电池相连。具体地,所述车载充电机还包括低压控制端口,所述低压控制端口设置在所述充电机本体上,适于与所述车辆的整车控制器相连。进一步地,所述低压控制端口通过所述车辆的CAN总线与所述整车控制器相连。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另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电动车辆,所述电动车辆包括动力电池、整车控制器和上述的车载充电机,其中,所述车载充电机分别与所述动力电池和所述整车控制器相连。根据本技术的电动车辆,通过上述的车载充电机,增加独立的逆变输出端口,使充电端口与放电端口实现分离,从而可以增加放电功能的应用场景,且无需增加额外的配电单元,成本较低。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车载充电机的方框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车载充电机的方框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双向AC/DC转换电路的电路拓扑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下面结合附图来描述本技术的车载充电机和电动车辆。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车载充电机的方框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车载充电机包括:充电机本体1、交流输入端口2、逆变输出端口3和切换装置4。其中,充电机本体1与车辆的动力电池5相连。交流输入端口2设置在充电机本体1上,适于连接供电设备6,逆变输出端口3设置在充电机本体上,适于连接用电设备7。切换装置4的一端与充电机本体1相连,切换装置4的另一端可选择地与交流输入端口2和逆变输出端口3相连,其中,在充电模式下,切换装置4的另一端与交流输入端口2相连,或者,在放电模式下,切换装置4的另一端与逆变输出端口3相连。具体地,如图1所示,车载充电机还可以包括双向AC/DC转换电路10,双向AC/DC转换电路10既可以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也可以将直流电逆变为交流电。交流输入端口2即为车辆的交流充电接口,供电设备6一般为充电桩、充电机等可以提供交流市电的设备,当车辆工作在充电模式下,控制切换装置4的另一端与交流输入端口2相连,车载充电机将供电设备6提供的220V交流电转化为预设的直流电,以在车辆静止时给动力电池5充电。逆变输出端口3为交流放电端口,当车辆工作在放电模式时,控制切换装置4的另一端与逆变输出端口3相连,车载充电机可以将动力电池5提供的预设的直流电逆变为220V交流电,并通过逆变输出端口3提供给用电设备(例如:车内配备的行车记录仪、电视、电脑、冰箱,按摩器等电器设备)。由此,该车载充电机增加独立的逆变输出端口,使充电端口与放电端口实现分离,从而可以增加放电功能的应用场景,且无需增加额外的配电单元,成本较低。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如图2所示,切换装置4可以包括:第一开关K1、第二开关K2。其中,第一开关K1的一端与充电机本体1的第一端相连,第一开关K1的另一端可选择地与交流输入端口2的第一端和逆变输出端口3的第一端相连。第二开关K2的一端与充电机本体1的第二端相连,第二开关K2的另一端可选择地与交流输入端口2的第二端和逆变输出端口3的第二端相连。进一步地,在充电模式下,第一开关K1的另一端与交流输入端口2的第一端相连,第二开关K2的另一端与交流输入端口2的第二端相连;或者,在放电模式下,第一开关K1的另一端与逆变输出端口3的第一端相连,第二开关K2的另一端与逆变输出端口3的第二端相连。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开关K1为单刀双掷开关,第二开关K2为单刀双掷开关。具体地,可以根据车辆的工作模式对K1和K2进行控制,其中,在充电模式下,K1、K2与交流输入端口2连通,车载充电机将供电设备6提供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载充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充电机包括:充电机本体,所述充电机本体与车辆的动力电池相连;交流输入端口,所述交流输入端口设置在所述充电机本体上,适于连接供电设备;逆变输出端口,所述逆变输出端口设置在所述充电机本体上,适于连接用电设备;切换装置,所述切换装置的一端与所述充电机本体相连,所述切换装置的另一端可选择地与所述交流输入端口和所述逆变输出端口相连,其中,在充电模式下,所述切换装置的另一端与所述交流输入端口相连,或者,在放电模式下,所述切换装置的另一端与所述逆变输出端口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载充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充电机包括:充电机本体,所述充电机本体与车辆的动力电池相连;交流输入端口,所述交流输入端口设置在所述充电机本体上,适于连接供电设备;逆变输出端口,所述逆变输出端口设置在所述充电机本体上,适于连接用电设备;切换装置,所述切换装置的一端与所述充电机本体相连,所述切换装置的另一端可选择地与所述交流输入端口和所述逆变输出端口相连,其中,在充电模式下,所述切换装置的另一端与所述交流输入端口相连,或者,在放电模式下,所述切换装置的另一端与所述逆变输出端口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充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装置包括:第一开关,所述第一开关的一端与所述充电机本体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一开关的另一端可选择地与所述交流输入端口的第一端和所述逆变输出端口的第一端相连;第二开关,所述第二开关的一端与所述充电机本体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二开关的另一端可选择地与所述交流输入端口的第二端和所述逆变输出端口的第二端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充电机,其特征在于,其中,在充电模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关朝正
申请(专利权)人:宝沃汽车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