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封隔器耐高压潜油电缆穿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697308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4 19: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封隔器耐高压潜油电缆穿越装置,其特征在于:连接套内同轴套装密封主体,密封主体的顶端螺纹连接所述锁紧套,所述密封主体内穿装所述潜油电缆,所述密封主体包括密封主体壳体、内部密封套、外部密封套及密封块,所述密封主体壳体的上端及下端分别螺纹连接有外部密封套及内部密封套,所述密封主体壳体两端的潜油电缆上通过导电铜套压装有导电铜芯总成,所述密封主体壳体的下端设置有密封块,所述密封块上套装有孔用挡圈,所述密封主体两端压注有环氧树脂层,所述密封主体中部压注有橡胶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科学合理,能够承受较高的井下压力,有效提高动力电缆穿越封隔器的密封性能及可靠性能,油田安全生产得到保证。

A Packer High Pressure Submersible Cable Cross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封隔器耐高压潜油电缆穿越装置
本技术属于油田装备领域,涉及油田用潜油动力电缆穿越器,特别是一种封隔器耐高压力潜油电缆穿越装置。
技术介绍
潜油电泵作为海上油田主要的人工举升方式,需要潜油电缆将动力由地面输送到井下机组。当潜油电缆穿过封隔器时,既要穿越封隔器,又要隔断井下的高压力,避免井下的腐蚀性及易燃易爆有害气体泄漏,造成生产安全事故。穿越器是海上油田主要的电缆穿越装置,现有穿越器内部结构单纯依靠橡胶、树脂的填充来实现密封,此种结构承压能力较低,且橡胶、壳体、树脂等材质间界面结合强度较低,当井下压力较大时,结合界面易成为井下油气流窜通道,导致穿越器内部密封失效,三根导体相间击穿。海上油田生产中,此种密封结构的穿越器已多次出现密封失效,相间击穿的事故,且击穿位置集中出现在穿越器导电铜芯总成与动力电缆芯线连接处,给油田生产带来巨大损失,因此,需要对现有穿越器内部结构进行改进,从而提供穿越器的密封耐压性能及可靠性。通过对公开专利文献的检索,并未发现与本专利申请相同的公开专利文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密封性能优良、承压能力高、可靠性好的封隔器耐高压潜油电缆穿越装置。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封隔器耐高压力潜油电缆穿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套、密封主体、锁紧套及潜油电缆,所述连接套内同轴套装所述密封主体,所述密封主体的顶端螺纹连接所述锁紧套,所述密封主体内穿装所述潜油电缆,所述密封主体包括密封主体壳体、内部密封套、外部密封套及密封块,所述密封主体壳体的上端及下端分别螺纹连接有外部密封套及内部密封套,所述密封主体壳体两端的潜油电缆上通过导电铜套压装有导电铜芯总成,所述密封主体壳体的下端设置有密封块,所述密封块上套装有孔用挡圈,所述密封主体两端压注有环氧树脂层,所述密封主体中部压注有橡胶层。而且,所述密封主体壳体上设置有密封槽,所述密封槽内卡装有“O”圈。而且,所述密封块与密封主体壳体之间设置有外径“O”圈,所述密封块与所述潜油电缆之间设置有内孔“O”圈。而且,所述密封主体壳体顶端设置有支撑套,所述支撑套与所述外部密封套同轴套装。而且,所述内部密封套底端间隙配合安装有尾堵。而且,所述连接套底端设置有密封螺纹。本技术的优点和有益效果为:1、本技术封隔器耐高压潜油电缆穿越装置,连接套内同轴套装所述密封主体,所述密封主体的顶端螺纹连接所述锁紧套,所述密封主体内穿装所述潜油电缆,所述密封主体包括密封主体壳体、内部密封套、外部密封套及密封块,所述密封主体壳体的上端及下端分别螺纹连接有外部密封套及内部密封套,所述密封主体壳体两端的潜油电缆上通过导电铜套压装有导电铜芯总成,所述密封主体壳体的下端设置有密封块,所述密封块上套装有孔用挡圈,所述密封主体两端压注有环氧树脂层,所述密封主体中部压注有橡胶层,连接牢固,密封良好,可承受较高的井下压力,有效提高动力电缆穿越封隔器的密封性能及可靠性能,油田安全生产得到保证。2、本技术封隔器耐高压潜油电缆穿越装置,密封主体壳体上设置有密封槽,密封槽内卡装有“O”圈,实现连接套与密封主体间隙的密封,保证密封效果。3、本技术封隔器耐高压潜油电缆穿越装置,密封块与密封主体壳体之间设置有外径“O”圈,密封块与潜油电缆之间设置有内孔“O”圈,密封块与外径“O”圈配合可实现壳体与密封块之间的密封,密封块与内孔“O”圈配合可实现密封块与潜油电缆三根电缆芯线绝缘层的密封。4、本技术封隔器耐高压潜油电缆穿越装置,密封主体壳体顶端设置有支撑套,支撑套与外部密封套同轴套装,增强连接牢固性及密封性。5、本技术封隔器耐高压潜油电缆穿越装置,内部密封套底端间隙配合安装有尾堵,增强连接牢固性及密封性。6、本技术封隔器耐高压潜油电缆穿越装置,连接套底端设置有密封螺纹,用于与封隔器预留螺纹孔的配合连接,且不会影响其它井下作业的实施。7、本技术设计科学合理,能够承受较高的井下压力,有效提高动力电缆穿越封隔器的密封性能及可靠性能,油田安全生产得到保证。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内部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连接套;2、密封主体;2-1、密封主体壳体;2-2、内部密封套;2-3、外部密封套;2-4、尾堵;2-5、导电铜芯总成;2-6、导电铜套;2-7、支撑套;2-8、密封块;2-9、“O”圈;2-10、外径“O”圈;2-11、内孔“O”圈;2-12、孔用挡圈;2-13、环氧树脂层;2-14、橡胶层;3、锁紧套;4、潜油电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述,以下实施例只是描述性的,不是限定性的,不能以此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请参阅图1及图2。一种封隔器耐高压力潜油电缆穿越装置,其创新之处在于:包括连接套1、密封主体2、锁紧套3及潜油电缆4,连接套内同轴套装密封主体,密封主体的顶端螺纹连接锁紧套,实现密封主体的轴向定位,密封主体内穿装潜油电缆,密封主体包括密封主体壳体2-1、内部密封套2-2、外部密封套2-3及密封块2-8,密封主体壳体的上端及下端分别螺纹连接有外部密封套及内部密封套,密封主体壳体两端的潜油电缆上通过导电铜套2-6压装有导电铜芯总成2-5,密封主体壳体的下端设置有密封块,密封块上套装有孔用挡圈2-12,实现密封块的轴向定位,密封主体两端压注有环氧树脂层2-13,密封主体中部压注有橡胶层2-14,自上而下依次用“顶端环氧树脂-橡胶-尾端环氧树脂”密封结构;可承受较高的井下压力,有效提高动力电缆穿越封隔器的密封性能及可靠性能,油田安全生产得到保证。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密封主体内部潜油电缆与导电铜芯总成连接点位于密封主体中部,处于整体的橡胶层密封环境。密封主体内部导电铜芯总成与橡胶层结合界面、橡胶层与潜油电缆绝缘层橡胶结合界面、橡胶层与环氧树脂层结合界面、橡胶层与金属壳体内壁结合界面等界面均使用对应型号的粘结剂,增强界面结合强度,提高界面承压能力。密封主体壳体上设置有密封槽,密封槽内卡装有“O”圈2-9,实现连接套与密封主体间隙的密封,保证密封效果。密封块与密封主体壳体之间设置有外径“O”圈2-10,密封块与潜油电缆之间设置有内孔“O”圈2-11,密封块与外径“O”圈配合可实现壳体与密封块之间的密封,密封块与内孔“O”圈配合可实现密封块与潜油电缆三根电缆芯线绝缘层的密封。密封主体壳体顶端设置有支撑套2-7,支撑套与外部密封套同轴套装,增强连接牢固性及密封性。内部密封套底端间隙配合安装有尾堵2-4,增强连接牢固性及密封性。连接套底端设置有密封螺纹,用于与封隔器预留螺纹孔的配合连接,且不会影响其它井下作业的实施。尽管为说明目的公开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和附图,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及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各种替换、变化和修改都是可能的,因此,本技术的范围不局限于实施例和附图所公开的内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封隔器耐高压潜油电缆穿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套、密封主体、锁紧套及潜油电缆,所述连接套内同轴套装所述密封主体,所述密封主体的顶端螺纹连接所述锁紧套,所述密封主体内穿装所述潜油电缆,所述密封主体包括密封主体壳体、内部密封套、外部密封套及密封块,所述密封主体壳体的上端及下端分别螺纹连接有外部密封套及内部密封套,所述密封主体壳体两端的潜油电缆上通过导电铜套压装有导电铜芯总成,所述密封主体壳体的下端设置有密封块,所述密封块上套装有孔用挡圈,所述密封主体两端压注有环氧树脂层,所述密封主体中部压注有橡胶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封隔器耐高压潜油电缆穿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套、密封主体、锁紧套及潜油电缆,所述连接套内同轴套装所述密封主体,所述密封主体的顶端螺纹连接所述锁紧套,所述密封主体内穿装所述潜油电缆,所述密封主体包括密封主体壳体、内部密封套、外部密封套及密封块,所述密封主体壳体的上端及下端分别螺纹连接有外部密封套及内部密封套,所述密封主体壳体两端的潜油电缆上通过导电铜套压装有导电铜芯总成,所述密封主体壳体的下端设置有密封块,所述密封块上套装有孔用挡圈,所述密封主体两端压注有环氧树脂层,所述密封主体中部压注有橡胶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隔器耐高压潜油电缆穿越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绪鹏李扬周京赵慧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