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煤矿井下操作室内降温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682042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4 13: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煤矿井下操作室内降温装置,包括排风管路系统、降温水流系统和降温水帘系统。本申请的有益效果为:(1)简单有效,降温效果好,可以有效降低操作室内温度,为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安全性。(2)制作简便,成本低廉,可靠性强,检查和维护成本较低。(3)安全性高,所用材料均无害,对作业人员无伤害作用。(4)利用现有的煤矿井下压风管路和井下输水管路,对资源利用率高,成本低;且没有电力的损耗,节能环保,经济循环,且设备运转时不会产生电火花,可有效防范井下火灾或爆炸危险。

A Cooling Device for Underground Operating Room of Coal M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煤矿井下操作室内降温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煤矿井下操作室内降温装置,属于煤矿井下降温

技术介绍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和重要的工业原料。煤炭工业作为重要的基础产业,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但随着煤矿的不断开采,浅层煤炭资源逐渐减少,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加大,煤矿井下的温度也随之增大,伴随着的设备的放热,矿井操作室内环境气温超过人体正常热平衡所能忍受的温度,导致劳动效率降低,事故频率增加,健康受损,甚至中暑休克。这不但会对煤矿的开采造成影响还会对井下人员的安全造成一定的损害。为了给掘进工作面操作室内的人员营造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降低操作室内温度,提高工作人员的劳动效率。现阶段主要通过井下风流实现降温,但对操作室内的降温效果不明显。此外,煤矿井下空气多含有可燃气体和粉尘,煤矿井下用电安全要求非常严格,限制比较多;因此,目前煤矿井下操作室内除了井下风流降温,并没有其他有效针对操作室内的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煤矿井下操作室内降温装置,该降温装置没有电力的损耗,节能环保,经济循环,且设备运转时不会产生电火花,可有效防范井下火灾或爆炸危险。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煤矿井下操作室内降温装置,包括主机壳体,还包括排风管路系统、降温水流系统和降温水帘系统;所述排风管路系统包括通风管路,所述通风管路一端封闭,另一端进风口与煤矿井下压风管路连通;所述通风管路上设有并排设置多个通风管路出风口;所述降温水流系统包括降温管路,所述降温管路进水口与井下输水管路连通;所述降温管路内设有冷却管路,所述冷却管路内设有制冷剂,所述冷却管路连接压缩装置;所述降温水帘系统包括降温水帘,所述降温水帘进水口与井下输水管路连通;所述主机壳体前壁设有主机出风口;所述通风管路、降温管路、降温水帘设置于主机壳体内并且从后向前依次排布,所述通风管路出风口朝向降温管路。优选的,所述压缩装置包括压缩机构、气液分离器、冷凝器、干燥过滤器和毛细管,所述压缩机构、气液分离器、冷凝器、干燥过滤器、毛细管和冷却管路依次连通形成回路;所述压缩机构包括气动马达、压缩机和涡轮增压器,所述气动马达的进气阀与煤矿井下压风管连接,气动马达的排气阀与涡轮增压器排气侧连通,涡轮增压器进气侧的进口与气液分离器连通,涡轮增压器进气侧的出口与压缩机连接,所述压缩机连接冷却管路;所述气动马达输出端通过联动曲杆连接驱动压缩机。优选的,所述降温管路出水口和降温水帘出水口合并后连接有过滤器。优选的,所述主机出风口上设有百叶式调节窗。优选的,所述通风管路出风口为喇叭状。优选的,所述降温管路为螺旋状,材质为紫铜材质。优选的,所述制冷剂为氟利昂。优选的,所述降温水帘为蜂窝状降温水帘。优选的,所述通风管路进风口、降温管路进水口和降温水帘进水口分别设有减压阀和开关阀。本申请的有益效果为:(1)简单有效,降温效果好,可以有效降低操作室内温度,为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安全性。(2)制作简便,成本低廉,可靠性强,检查和维护成本较低。(3)安全性高,所用材料均无害,对作业人员无伤害作用。(4)利用现有的煤矿井下压风管路和井下输水管路,对资源利用率高,成本低;且没有电力的损耗,节能环保,经济循环,且设备运转时不会产生电火花,可有效防范井下火灾或爆炸危险。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主机壳体内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的主机壳体内正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如图1-图3所示的一种煤矿井下操作室内降温装置,包括主机壳体1,还包括排风管路系统、降温水流系统和降温水帘系统;所述排风管路系统包括通风管路2,所述通风管路2一端封闭,另一端进风口3与煤矿井下压风管路连通;所述通风管路2上设有并排设置多个通风管路出风口4,为了提高出风效果和面积,通风管路出风口4为喇叭状;所述降温水流系统包括降温管路5,所述降温管路进水口6与井下输水管路连通;所述降温管路5内设有冷却管路7(为了显示其他结构,图3中省略部分冷却管路图示),所述冷却管路7内设氟利昂制冷剂,所述冷却管路7连接压缩装置,为了提高降温散热效果,降温管路5采用螺旋状的紫铜软管;所述降温水帘系统包括蜂窝状降温水帘20,所述降温水帘进水口与井下输水管路连通;降温管路出水口和降温水帘出水口合并后连接有过滤器21,便于对水进行过滤以便用于其他地方二次利用。所述主机壳体1前壁设有主机出风口,主机出风口上设有方便调节风向的百叶式调节窗8;所述通风管路3、降温管路5、降温水帘设置于主机壳体1内并且从后向前依次排布,所述通风管路出风口4朝向降温管路5。压缩装置包括压缩机构9、气液分离器10、冷凝器11、干燥过滤器12和毛细管13,所述压缩机构9、气液分离器10、冷凝器11、干燥过滤器12、毛细管13和冷却管路7依次连通形成回路;所述压缩机构9包括气动马达14、压缩机15和涡轮增压器16,所述气动马达14的进气阀与煤矿井下压风管连接,气动马达14的排气阀与涡轮增压器16排气侧连通,涡轮增压器16进气侧的进口与气液分离器10连通,涡轮增压器16进气侧的出口与压缩机15连接,所述压缩机15连接冷却管路7;所述气动马达14输出端通过联动曲杆17连接驱动压缩机15。通风管路进风口3、降温管路进水口6和降温水帘进水口分别设有薄膜式减压阀18和开关阀19,便于控制风量和水量。本申请的工作原理为:煤矿井下压风管路提供的高压风进入气动马达14并驱动气动马达14工作,气动马达14驱动压缩机15工作,气动马达14排出的废气排到涡轮增压器16内,驱动涡轮增压器16对压缩系统内的气态制冷剂进行第一次压缩,第一次压缩后的气态制冷剂进入压缩机15内实现第二次压缩形成液态制冷剂,之后液态制冷剂进入冷却管路7实现吸热降温,从而对其外部的降温管路5里水进行降温,降温管路5从而对通风管路出风口4出来的风进行第一次降温,通风管路出风口4出来的风之后通过降温水帘20实现第二次降温。该装置的动力和水来源于煤矿井下所必要的井下压风管路和井下输水管路,不需要额外增加动力,提高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同时采用该装置,全程没有电的参与且实现了通风制冷,有效保证煤矿井下安全,降温效果远大于单纯使用风流制冷效果,极大的提高了操作室工作人员的舒适度,有助于提高工作安全和工作效率。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凡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做出的技术变形,均落入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煤矿井下操作室内降温装置,包括主机壳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排风管路系统、降温水流系统和降温水帘系统;所述排风管路系统包括通风管路,所述通风管路一端封闭,另一端进风口与煤矿井下压风管路连通;所述通风管路上设有并排设置多个通风管路出风口;所述降温水流系统包括降温管路,所述降温管路进水口与井下输水管路连通;所述降温管路内设有冷却管路,所述冷却管路内设有制冷剂,所述冷却管路连接压缩装置;所述降温水帘系统包括降温水帘,所述降温水帘进水口与井下输水管路连通;所述主机壳体前壁设有主机出风口;所述通风管路、降温管路、降温水帘设置于主机壳体内并且从后向前依次排布,所述通风管路出风口朝向降温管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煤矿井下操作室内降温装置,包括主机壳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排风管路系统、降温水流系统和降温水帘系统;所述排风管路系统包括通风管路,所述通风管路一端封闭,另一端进风口与煤矿井下压风管路连通;所述通风管路上设有并排设置多个通风管路出风口;所述降温水流系统包括降温管路,所述降温管路进水口与井下输水管路连通;所述降温管路内设有冷却管路,所述冷却管路内设有制冷剂,所述冷却管路连接压缩装置;所述降温水帘系统包括降温水帘,所述降温水帘进水口与井下输水管路连通;所述主机壳体前壁设有主机出风口;所述通风管路、降温管路、降温水帘设置于主机壳体内并且从后向前依次排布,所述通风管路出风口朝向降温管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矿井下操作室内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装置包括压缩机构、气液分离器、冷凝器、干燥过滤器和毛细管,所述压缩机构、气液分离器、冷凝器、干燥过滤器、毛细管和冷却管路依次连通形成回路;所述压缩机构包括气动马达、压缩机和涡轮增压器,所述气动马达的进气阀与煤矿井下压风管连接,气动马达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燕安建业徐立贡婧宇王效前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商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