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结构桁架的连接组件及具有其的钢结构桁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680036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4 13: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钢结构连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钢结构桁架的连接组件及具有其的钢结构桁架。一种钢结构桁架的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结构(2),设于第一钢结构桁架(1)上;第二连接结构(4),设于与所述第一钢结构桁架(1)相互支撑的第二钢结构桁架(3)上,且所述第二连接结构(4)通过第三连接结构(5)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2)活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接结构(5)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相对所述第一连接结构(2)或第二连接结构(4)发生预定量的位移。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减小连接节点处的受力,使得连接节点和节点处桁架承载力满足要求的钢结构桁架的连接组件及具有其的钢结构桁架。

A connecting component of a steel truss and a steel truss with 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钢结构桁架的连接组件及具有其的钢结构桁架
本专利技术涉及钢结构连接
,具体涉及一种钢结构桁架的连接组件及具有其的钢结构桁架。
技术介绍
桁架结构用料经济,结构自重小,杆件大部分情况下只受轴向拉力或轴向压力,杆件受力明确,易于构成各种外形以适应不同的用途。在现今的许多大跨度的场馆建筑中,如会展中心、体育场馆及其他一些大型公共建筑中,管桁架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山墙抗风桁架与屋面桁架中均有应用。通常在山墙抗风桁架与屋面桁架的连接处设置连接节点以将二者连接,现有的连接节点由于无法释放屋面桁架引起的竖向及横向位移,在节点处会产生很大的弯矩作用,导致节点及节点处杆件承载力很难满足设计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桁架连接节点处受力较大,使得连接节点和节点处桁架承载力无法满足要求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减小连接节点处的受力,使得连接节点和节点处桁架承载力满足要求的钢结构桁架的连接组件及具有其的钢结构桁架。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钢结构桁架的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结构,设于第一钢结构桁架上;第二连接结构,设于与所述第一钢结构桁架相互支撑的第二钢结构桁架上,且所述第二连接结构通过第三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活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接结构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相对所述第一连接结构或第二连接结构发生预定量的位移。所述的钢结构桁架的连接组件,所述预定量的位移为平行于所述第一钢结构桁架的轴向的位移和/或垂直于所述第一钢结构桁架的轴向的位移。所述的钢结构桁架的连接组件,所述第三连接结构垂直于所述第一钢结构桁架的轴向发生的预定量的位移为沿所述第一钢结构桁架的高度方向的位移。所述的钢结构桁架的连接组件,所述第一连接结构或第二连接结构上成型有槽体,所述第三连接结构设于所述槽体中,所述槽体中设有所述第三连接结构的位移空间。所述的钢结构桁架的连接组件,所述第三连接结构为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或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固接的连接柱。所述的钢结构桁架的连接组件,所述槽体的内壁上成型有不锈钢层,所述连接柱的外壁上成型有聚四氟乙烯层。所述的钢结构桁架的连接组件,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为固定在所述第一钢结构桁架上的连接块。所述的钢结构桁架的连接组件,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为插接在所述第二钢结构桁架上的插板。所述的钢结构桁架的连接组件,所述第三连接结构通过支撑板与所述插板固接。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钢结构桁架,包括所述的钢结构桁架的连接组件。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钢结构桁架的连接组件,第二连接结构通过第三连接结构与第一连接结构活动连接,第三连接结构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相对第一连接结构或第二连接结构发生预定量的位移。这样第一钢结构桁架或第二钢结构桁架受到的重力荷载和侧向风荷载就会经第三连接结构的滑动得到相应的释放,从而减小第一钢结构桁架和第二钢结构桁架连接处的受力,使得连接处的承载力满足要求。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钢结构桁架的连接组件,第一连接结构或第二连接结构上成型有槽体,第三连接结构设于槽体中,槽体中设有第三连接结构的位移空间。槽体不仅为第三连接结构的滑动提供了一定的位移空间,还能够限定第三连接结构的位移量,保证了第一钢结构桁架和第二钢结构桁架连接的可靠性。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钢结构桁架的连接组件,槽体的内壁上成型有不锈钢层,连接柱的外壁上成型有聚四氟乙烯层。不锈钢层的设置提高了槽体内壁的耐腐蚀性能,聚四氟乙烯层的设置降低了接触面的摩擦系数,延长了连接组件的使用寿命。4.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钢结构桁架的连接组件,第一连接结构为固定在第一钢结构桁架上的连接块,第二连接结构为插接在第二钢结构桁架上的插板。这样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只需在加工工厂加工并焊接完成,在安装时直接安装即可,安装便捷,提高了安装效率;且安装现场不需要再进行焊接,提高了连接组件的可靠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钢结构桁架的连接组件的主视图;图2为图1的俯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钢结构桁架;2-第一连接结构;3-第二钢结构桁架;4-第二连接结构;5-第三连接结构;6-封口板;7-支撑板;21-槽体;31-山墙坑风桁架上弦;32-山墙抗风桁架下弦;a-竖向位移;b-横向位移。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专利技术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如图1和2所示的钢结构桁架的连接组件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包括设于第一钢结构桁架1上的第一连接结构2、设于第二钢结构桁架3上的第二连接结构4以及用于活动连接第二连接结构4和第一连接结构2的第三连接结构5。第二钢结构桁架3与第一钢结构桁架1相互支撑,所述第三连接结构5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相对所述第一连接结构2或第二连接结构4发生预定量的位移。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钢结构桁架1为屋面桁架上弦,第二钢结构桁架3为山墙抗风桁架上弦31和山墙抗风桁架下弦32。所述预定量的位移为平行于所述第一钢结构桁架1的轴向的位移和垂直于所述第一钢结构桁架1的轴向的位移,所述第三连接结构5垂直于所述第一钢结构桁架1的轴向发生的预定量的位移为沿所述第一钢结构桁架1的高度方向的位移。当然,所述预定量的位移也可以为平行于所述第一钢结构桁架1的轴向的位移或垂直于所述第一钢结构桁架1的轴向的位移中任意一个。这样由于屋面自重形成的一部分恒荷载和站在屋面上的人或其他重物施加给屋面的活荷载就会通过第三连接结构5沿第一钢结构桁架1的高度方向的位移,即竖向位移a,得到释放,而由于屋面自重形成的另一部分恒荷载和山墙抗风桁架受到的侧向风荷载就会通过第三连接结构5平行于第一钢结构桁架1的轴向的位移,即横向位移b,得到释放,从而减小此处的受力作用,使得承载力满足要求。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连接结构2上成型有槽体21,所述第三连接结构5为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4固接的作为连接柱的穿销矩形管,所述第三连接结构5设于所述槽体21中间,所述槽体21中设有所述第三连接结构5的位移空间,位移空间包括向上和向下的竖向位移a空间,以及水平向左和向右的横向位移b空间。槽体21为矩形通槽,为了避免灰尘和雨水的落入,可以在矩形通槽的上方设置封口板6,连接柱从矩形通槽的下方插入。槽体21中位移空间的大小根据第一钢结构桁架1和第二钢结构桁架3的最大形变量确定,从而保证第一钢结构桁架1和第二钢结构桁架3连接的可靠性。为了保证槽体21内壁的耐腐蚀性,所述槽体21的内壁上成型有不锈钢层,具体可以采用将3mm厚的不锈钢板粘贴在槽体21的内壁上。为了降低连接柱和槽体21内壁的摩擦系数,所述连接柱的外壁上成型有聚四氟乙烯层,具体可以采用在连接柱的外壁上外包10mm厚的聚四氟乙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钢结构桁架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连接结构(2),设于第一钢结构桁架(1)上;第二连接结构(4),设于与所述第一钢结构桁架(1)相互支撑的第二钢结构桁架(3)上,且所述第二连接结构(4)通过第三连接结构(5)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2)活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接结构(5)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相对所述第一连接结构(2)或第二连接结构(4)发生预定量的位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钢结构桁架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连接结构(2),设于第一钢结构桁架(1)上;第二连接结构(4),设于与所述第一钢结构桁架(1)相互支撑的第二钢结构桁架(3)上,且所述第二连接结构(4)通过第三连接结构(5)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2)活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接结构(5)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相对所述第一连接结构(2)或第二连接结构(4)发生预定量的位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结构桁架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量的位移为平行于所述第一钢结构桁架(1)的轴向的位移和/或垂直于所述第一钢结构桁架(1)的轴向的位移。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结构桁架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结构(5)垂直于所述第一钢结构桁架(1)的轴向发生的预定量的位移为沿所述第一钢结构桁架(1)的高度方向的位移。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钢结构桁架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2)或第二连接结构(4)上成型有槽体(2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海丽刘学武侯亚委李博牛防桥史丙成陈有志张丹崔禹婷赵志伟李庆建翟文博
申请(专利权)人:华电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