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溶性微针导入仪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674158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4 11: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溶性微针导入仪,包括手柄、连接部和针刺部,所述针刺部为对应人体不同部位皮肤的平面结构、弧形曲面结构或滚轮,所述针刺部上吸附有贴片,所述贴片上粘合有若干可溶性微针,所述针刺部通过上下按压或来回滚动按压将可溶性微针刺入皮肤内。本导入仪采用可溶性微针,可直接在皮肤内发生溶解并释放功能性化妆品或药物活性成分或者制造多个微细的传导通道后再涂抹功能性化妆品或药物,皮肤深层的吸收效率非常高,防止类似于固体微针断裂在皮肤内不溶解的情况,非常安全,不对皮肤产生伤害,而且贴片为一次性使用,防止交叉感染。

Soluble microneedle introduc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溶性微针导入仪
本技术涉及医学及美容领域,尤其涉及可溶性微针导入设备。
技术介绍
如何将药物正确地导入到治疗部位,使得药物发挥效果最大化是医学领域面临的新问题。美容界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特别是在皮肤表面如何有效的导入活性成分至皮肤表皮以及真皮层,成为美容界的一大难题。角质层是皮肤表面最坚固的保护层,使得一般功能性化妆品富含的有效成分或营养物质不能直达皮肤基底层的主要原因。一般市面上不少美容仪器都是超声波等美容仪器试图增强扩大营养物质穿越角质层的能力,但是效果不明显,而且长期使用会导致毛孔粗大等负面作用。还有通过酸洗,激光等技术人为除去表皮层,使得表皮组织下方的真皮层重新分化出全新的表皮组织,来实现皮肤光泽美白效果。但是,使用该治疗方式过程中由于皮肤恢复周期较长,在除去旧的表皮组织而新的表皮组织尚未生长的过程中,皮肤极容易受到细菌感染而引发皮肤疾病;另一方面,经常使用该方法除去表皮层,会导致皮肤变薄对皮肤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目前,微针的无痛经皮给药作为一种新型的给药技术,可在皮肤上无痛地创造微米级的药物传输通道,增强皮肤对活性物质或药物尤其是大分子药物的渗透性,因其具有的无痛、安全、易操作等优势,代表着未来药物经皮向体内传导的发展方向。固体微针广泛应用在美容领域,可在皮肤层制造很多微细通道,之后涂抹传统功能性化妆品,使得有效成分可传导到皮肤深层提高吸收效率。然而固体微针结构、材质及制造方法等问题给消费者带来不利因素,诸如,1)制作成本高:目前固体微针大部分采用激光雕刻方式,导致制造费用较高;2)安全性:目前市场出现的金属及单晶硅微针,因微针本身具有的细小结构导致其强度较低,很容易发生微针断裂皮肤内的隐患;3)易产生交叉感染:固态微针因为价格昂贵,一般使用方法为消毒后反复利用,但是消毒不完全或是交叉利用,容易导致皮肤感染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可溶性微针导入仪,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以更有效精确的将可溶性微针刺入皮肤内,使得功能性化妆品或药物活性成分的透皮吸收效率最大化,而且降低成本。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可溶性微针导入仪,包括手柄、连接部和针刺部,所述针刺部为对应人体不同部位皮肤的平面结构、弧形曲面结构或滚轮,所述针刺部上吸附有贴片,所述贴片上粘合有若干可溶性微针,所述针刺部通过上下按压或来回滚动按压将可溶性微针刺入皮肤内。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针刺部包括若干布置在其表面的弹性硅胶凸起,所述贴片吸附在弹性硅胶凸起上。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可溶性微针为可溶性高分子材料。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可溶性微针直径沿长度方向减小或纵剖面呈箭头型。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可溶性微针内搭载有功能性化妆品或药物活性成分。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有:本导入仪采用可溶性微针,在针刺部上连接手柄,针刺部针对人体关节曲面部位选用滚轮,通过针对腹部或臀部选择平面结构,针对脸部选择弧形曲面结构,针刺部通过上下按压或来回滚动按压将贴片上的可溶性微针刺入皮肤内,可直接在皮肤内发生溶解并释放功能性化妆品或药物活性成分或者制造多个微细的传导通道后再涂抹功能性化妆品或药物,皮肤深层的吸收效率非常高,防止类似于固体微针断裂在皮肤内不溶解的情况,非常安全,不对皮肤产生伤害,而且贴片为一次性使用,防止交叉感染。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其中:图1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5a~5c是本技术中第一种使用方法的示意图;图6a~6c是本技术中第二种使用方法的示意图;图7a~7c是本技术中第三种使用方法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图3和图4,本技术的可溶性微针导入仪,包括手柄1、连接部2和针刺部3,所述手柄采用符合人体工学设计的形状,与人的手掌曲面相吻合,连接部2用于连接手柄1和针刺部3,采用弹性、插入式或卡槽式结构,本实施例中,连接部2采用弹性结构,内置弹簧21,所述针刺部3为对应人体不同部位皮肤的平面结构31、弧形曲面结构32或滚轮33,构成本技术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实施例,针刺部3针对人体关节曲面部位选用滚轮33,通过针对腹部或臀部选择平面结构31,具体为平板,针对脸部选择弧形曲面结构32。进一步参见图2,所述针刺部3包括若干布置在其表面的弹性硅胶凸起301,弹性硅胶凸起301的高度为1μm~5mm,直径为0.01μm~50μm,在1mm2面积内包含至少10个以上弹性硅胶凸起301,形成仿制壁虎脚掌的粘合面,使得贴片4有效地吸附在弹性硅胶凸起301上,本技术在针刺部3上不局限于布置弹性硅胶凸起,其他粘性贴片和物理吸附方式均可,所述针刺部3上吸附有贴片4,所述贴片4上粘合有若干可溶性微针5,所述可溶性微针5直径沿长度方向减小或纵剖面呈箭头型,具体可为锥形、金字塔形、子弹形或火箭形;也可以为采用纵剖面呈箭头型的几何组合体,如圆锥体与圆柱体的结合、金字塔形与圆柱体的结合,具备倒扣结构,刺入皮肤后不易拔出。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针刺部3通过上下按压或来回滚动按压将可溶性微针5刺入皮肤6内。其中,所述可溶性微针5为可溶性高分子材料,具有较高硬度、抗拉强度和延展性,具体可为聚酯、PHA、聚(α-羟基酸)、聚(β-羟基酸)、PHBV、PHP、PHH、PHA-PEG、聚(4-羟基酸)、聚(α-羟基酸)、聚(β-羟基酸)、聚(4-羟基丁酸酯)、聚(4-羟基戊酸酯)、聚(4-羟基己酸酯)、聚(酯酰胺)、聚已内酯、聚丙交酯、聚乙醇酸交酯、PLGA、15-聚二恶烷酮、聚原酸酯、聚醚酯、聚酐、聚(乙醇酸-共-三亚甲基碳酸酯)、聚磷酸酯、聚磷酸酯氨基甲酸酯、聚(氨基酸)、聚氰基丙烯酸酯、聚(三亚甲基碳酸酯)、聚(亚氨基碳酸酯)、聚(酪氨酸碳酸酯)、聚碳酸酯、聚(酪氨酸芳基酯)、聚亚烷基草酸酯、聚磷酸肌酸、PHA-PEG、壳聚糖、右旋糖苷、纤维素、肝素、透明质酸、海藻酸、菊糖、淀粉或糖原,上述材料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混合使用。此外,所述可溶性微针5内还可搭载功能性化妆品或药物活性成分,当可溶性微针在皮肤内发生溶解,能够释放功能性化妆品或药物活性成分至皮肤内,可用于本技术中的药物不受特别限制,例如,药物可以包括化学药物、蛋白药物、肽药物、基因疗法用核酸分子和纳米颗粒等。可用于本技术中的药物可以包括:抗炎剂、镇痛剂、抗关节炎剂、抗痉挛剂、抗抑郁药、抗精神病剂、神经镇静剂、抗焦虑剂、麻醉拮抗剂、抗帕金森症药、胆碱能激动剂、抗癌剂、抗血管生成剂、免疫抑制剂、抗病毒剂、抗生素剂、食欲减退剂、止痛剂、抗胆碱能剂、抗组胺剂、抗偏头痛剂、激素药、冠状动脉血管舒张剂、大脑血管舒张剂或外周血管舒张剂、避孕药、抗血栓剂、利尿剂、抗高血压剂、心血管病和症治疗剂,但所使用的药物不限于此。可溶性微针所搭载的化妆品功能性成分可以包括保湿剂,如甘油、中间丝相关蛋白等;也可以是具有去皱功能的物质,如透明质酸(非交联、交联)等;也也可以是美白剂,如对苯二酚、熊果苷、曲菌酸、羟基乙酸或烟酰胺等;还可以是皮肤恢复活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可溶性微针导入仪,其特征在于:包括手柄、连接部和针刺部,所述针刺部为对应人体不同部位皮肤的平面结构、弧形曲面结构或滚轮,所述针刺部上吸附有贴片,所述贴片上粘合有若干可溶性微针,所述针刺部通过上下按压或来回滚动按压将可溶性微针刺入皮肤内。

【技术特征摘要】
1.可溶性微针导入仪,其特征在于:包括手柄、连接部和针刺部,所述针刺部为对应人体不同部位皮肤的平面结构、弧形曲面结构或滚轮,所述针刺部上吸附有贴片,所述贴片上粘合有若干可溶性微针,所述针刺部通过上下按压或来回滚动按压将可溶性微针刺入皮肤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溶性微针导入仪,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刺部包括若干布置在其表面的弹性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优微珠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