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针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997579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10: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医学及美容技术领域,并提供一种微针贴,包括粘性贴片、承托片及微针结构,微针结构包括微晶片和设置在微晶片的第一侧面上的微针阵列,微晶片的第二侧面具有相连接的贴合区域和分离区域,粘性贴片的粘附面可粘附在承托片的支撑面上,承托片贯穿开设有槽孔,贴合区域在承托片的法向上穿入槽孔内并粘附在粘附面与槽孔的对应区域上,分离区域在承托片的法向上位于承托片远离粘性贴片的一侧,且粘附面凸出微晶片的外周的外延区域可粘附在皮肤表面上。本发明专利技术微针贴能够有效避免因粘性贴片与微晶片两者材质不同而导致收缩率不同所引起的问题,且确保产品得到有效支撑以保证微针的完整性,进而保证给药效果,以实现精准给药。给药。给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微针贴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学及美容
,尤其是涉及一种透皮给药的微针贴。

技术介绍

[0002]微针贴产品设有搭载药物等有效成分的可溶性微针阵列,是一种透皮给药的敷贴产品。微针贴产品使用时,通过手或微针导入仪将微针贴产品按压在人体皮肤上,使得微针贴产品的可溶性微针阵列穿透皮肤,在皮肤内安全无痛的形成微米级的药物传输通道,从而将可溶性微针阵列搭载的药物等有效成分在皮肤深层溶解释放,增强皮肤对大分子活性成分及药物的渗透性,吸收高效,安全无痛,实现透皮给药。
[0003]由于药物等有效成分设置于可溶性微针阵列的针尖上,若微针或者微针针尖断裂,则微针贴产品难以保证有效给药,更无法实现精准给药。为了确保微针贴的给药有效性以及实现精准给药,微针贴的微针结构在贴敷于皮肤之前黏附在承托片上并由承托片支撑,以保证微针贴上的微针阵列的完整性,即微针贴的微针结构包括微晶片和设置在微晶片的一侧面上的微针阵列,微针阵列由多个可溶性微针排列形成,微针结构的微晶片通过粘性贴片黏附在承托片上,再由微针贴产品的外包装盒支撑承托片,从而避免微针贴产品在存储或运输过程中因受外力作用而出现微针或者微针针尖断裂的现象。
[0004]为了确保微针贴产品在使用时可以给予微晶片整面较好地外力施加,使微针阵列完全地扎入皮肤内,从而保证给药效果,现有粘性贴片的粘附面积大于微晶片,即微晶片远离微针阵列的另一侧面被完全覆盖黏附在粘性贴片上,但在微针贴产品存储过程,由于粘性贴片与微针结构的微晶片的材质不同而导致两者收缩率不同,当存储一段时间后容易出现微晶片起皱、变形或与粘性贴片脱离等问题,从而影响微针贴产品的有效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实现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微针贴,能够有效避免因粘性贴片与微晶片两者材质不同而导致收缩率不同所引起的问题,且确保产品得到有效支撑以保证微针的完整性,进而保证给药效果,以实现精准给药。
[0006]为了实现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微针贴,包括粘性贴片、承托片以及微针结构,微针结构包括微晶片和设置在微晶片的第一侧面上的微针阵列,微针阵列由多个可溶性微针排列形成,微晶片的第二侧面具有相连接的贴合区域和分离区域,微晶片的第二侧面与微晶片的第一侧面在承托片的法向上相对设置,粘性贴片的粘附面可粘附在承托片的支撑面上,承托片贯穿开设有槽孔,贴合区域在承托片的法向上穿入槽孔内并粘附在粘附面与槽孔的对应区域上,分离区域在承托片的法向上位于承托片远离粘性贴片的一侧,且粘附面凸出微晶片的外周的外延区域可粘附在皮肤表面上。
[0007]由上述方案可见,在产品存储过程中,本专利技术微针贴的粘性贴片的粘附面粘附在承托片的支撑面上,微晶片的第二侧面的贴合区域在承托片的法向上穿入承托片的槽孔内并粘附在粘性贴片的粘附面与该槽孔的对应区域上,从而使得微针贴的微针结构获得承托
片的稳固支撑,再由设有内部凹槽的外包装盒支撑承托片和容纳微针贴的微针阵列,能够避免微针贴产品在存储或运输过程中因受外力作用而出现可溶性微针断裂的现象,从而确保产品得到有效支撑以保证微针的完整性,进而保证给药效果,以实现精准给药,同时,本专利技术微晶片的第二侧面的分离区域在承托片的法向上位于承托片远离粘性贴片的一侧,即微晶片的第二侧面被局部黏附在粘性贴片上,减少了微晶片与粘性贴片之间的黏附面积,从而能够有效避免微针贴产品在存储过程中因粘性贴片与微晶片两者材质不同而导致收缩率不同所引起的问题(微晶片起皱、变形或与粘性贴片脱离等问题),进而确保微针贴产品的有效使用,并且粘附面与微晶片的第二侧面的分离区域相对应的区域粘附在承托片的支撑面上,起到用于支撑微针贴的微针结构的同时,防止与微晶片的第二侧面的分离区域相对应区域的粘附面的粘性被空气氧化以保护粘附面的粘性,避免微针贴无法牢固贴合于人体皮肤上;在产品使用过程中,用户将本专利技术微针贴的粘性贴片从承托片上剥离,由于微晶片的第二侧面的贴合区域粘附在粘性贴片的粘附面上,从而带动在承托片的法向上位于承托片远离粘性贴片的一侧的微晶片的第二侧面的分离区域从承托片的槽孔穿出并与粘性贴片的粘附面粘附,或者,将承托片从微针贴的粘性贴片上剥离使得微晶片的第二侧面的分离区域与粘性贴片的粘附面粘附,从而使得粘性贴片的粘附面粘附在微晶片的第二侧面上,随后用户通过手或微针导入仪按压粘性贴片远离微晶片的外侧面以将微针贴的微针结构按压扎入人体皮肤的应用部位内,并且将本专利技术粘性贴片的粘附面凸出微晶片的外周的外延区域粘附在皮肤表面上,以将微针贴稳定贴附固定在皮肤上,避免微针阵列被皮肤挤出,从而保证给药效果,并实现精准给药。从而,本专利技术微针贴能够有效避免因粘性贴片与微晶片两者材质不同而导致收缩率不同所引起的问题,从而确保产品得到有效支撑以保证微针的完整性,进而保证给药效果,以实现精准给药。
[0008]进一步的方案是,贴合区域的外周轮廓与微晶片的外周轮廓之间具有局部重叠轮廓段。
[0009]进一步的方案是,在微晶片的长度方向上,贴合区域位于微晶片的第一端,分离区域位于微晶片的第二端,微晶片的长度方向与承托片的法向垂直设置。
[0010]进一步的方案是,槽孔抵接在贴合区域和分离区域之间的边缘为分离边缘,分离边缘呈直线延伸。
[0011]进一步的方案是,分离边缘与微晶片的宽度方向之间的夹角为0
°
至40
°
之间,微晶片的宽度方向分别垂直微晶片的长度方向和承托片的法向设置;和/或,分离边缘将微晶片的第二侧面分隔为贴合区域和分离区域。
[0012]进一步的方案是,在微晶片的宽度方向上,贴合区域的最大宽度大于分离区域的最大宽度,微晶片的宽度方向分别垂直微晶片的长度方向和承托片的法向设置。
[0013]进一步的方案是,在承托片的法向上投影,粘附面完全覆盖微晶片。
[0014]由上述方案可见,在承托片的法向上投影,粘附面完全覆盖微晶片,则在用户通过手或微针导入仪按压粘性贴片远离微晶片的外侧面整面上以将微针贴的微针结构按压扎入人体皮肤的应用部位内,从而能够给予微晶片整面较好地外力施加作用,使得微针阵列能够完全地扎入皮肤内给药,进一步确保给药效果。
[0015]进一步的方案是,贴合区域的面积与微晶片的第二侧面的总面积之间的比值在1/4至3/5之间。
[0016]进一步的方案是,贴合区域的面积与微晶片的第二侧面的总面积之间的比值在1/3至1/2之间。
[0017]进一步的方案是,槽孔的外周轮廓与贴合区域的外周轮廓相同;和/或,槽孔的面积等于或者大于贴合区域的面积;和/或,外延区域沿着微晶片的外周延伸呈闭环设置;和/或,微晶片的宽度自贴合区域朝向分离区域逐渐收缩。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专利技术微针贴实施例的第一视角结构图。
[0019]图2是本专利技术微针贴实施例的第二视角结构图。
[0020]图3是本专利技术微针贴实施例的主视图。
[0021]图4是本专利技术微针贴实施例的侧视图。
[0022]图5是本专利技术微针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微针贴,包括粘性贴片、承托片以及微针结构,所述微针结构包括微晶片和设置在所述微晶片的第一侧面上的微针阵列,所述微针阵列由多个可溶性微针排列形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晶片的第二侧面具有相连接的贴合区域和分离区域,所述微晶片的第二侧面与所述微晶片的第一侧面在所述承托片的法向上相对设置;所述粘性贴片的粘附面可粘附在所述承托片的支撑面上,所述承托片贯穿开设有槽孔,所述贴合区域在所述承托片的法向上穿入所述槽孔内并粘附在所述粘附面与所述槽孔的对应区域上,所述分离区域在所述承托片的法向上位于所述承托片远离所述粘性贴片的一侧,且所述粘附面凸出所述微晶片的外周的外延区域可粘附在皮肤表面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针贴,其特征在于:所述贴合区域的外周轮廓与所述微晶片的外周轮廓之间具有局部重叠轮廓段。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针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微晶片的长度方向上,所述贴合区域位于所述微晶片的第一端,所述分离区域位于所述微晶片的第二端;所述微晶片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承托片的法向垂直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针贴,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孔抵接在所述贴合区域和所述分离区域之间的边缘为分离边缘,所述分离边缘呈直线延伸。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针贴,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边缘与所述微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冷钢李成国罗嘉成李燕芬何山山马永浩
申请(专利权)人:优微珠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