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桥梁桥面混凝土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632636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7 12: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桥梁桥面混凝土结构,包括桥面基层,桥面基层上自上而下铺设有混凝土层和灰土层;灰土层内竖直设置有导热管,导热管上下两端分别设置在混凝土层和桥面基层内;导热管上设有加热管;加热管水平设置,加热管外套设有保温管,保温管水平设置在灰土层内;加热管露出保温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太阳能加热板;保温管靠近太阳能加热板的一端设置有安装环,加热管与安装环可拆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保温防冻的效果。

A Bridge Deck Concrete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桥梁桥面混凝土结构
本技术涉及桥梁混凝土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桥梁桥面混凝土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桥梁一般指架设在江河湖海上,使车辆行人等能顺利通行的构筑物。为适应现代高速发展的交通行业,桥梁亦引申为跨越山涧、不良地质或满足其他交通需要而架设的使通行更加便捷的建筑物。因为假设在空中,在天气寒冷时更加容易结冰,在霜冻天气下,桥面的冰霜对交通会造成较大影响。现有技术如公开号为CN206873293U,申请日为2017年6月19日,公开号为2018年1月18日公开的技术申请文件中提供的一种桥梁结构,使用电阻丝的结构加热桥梁桥面,达到升温去冰的效果。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使用电阻丝来加热具有漏电的风险,加热之后不能进行有效的保温,造成电阻丝的热量被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保温防冻效果的桥梁混凝土结构。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桥梁桥面混凝土结构,包括桥面基层,桥面基层上自上而下铺设有混凝土层和灰土层;灰土层内竖直设置有导热管,导热管上下两端分别设置在混凝土层和桥面基层内;导热管上设有加热管;加热管水平设置,加热管外套设有保温管,保温管水平设置在灰土层内;加热管露出保温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太阳能加热板;保温管靠近太阳能加热板的一端设置有安装环,加热管与安装环可拆卸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热管连接太阳能加热板,太阳能加热板对加热管进行加热。传递热量到安装在加热管上的导热管,导热管的中部与加热管接触,热量传递到导热管的上端。导热管上端设置在混凝土层内,增加混凝土层的温度,达到了防冻的效果。在加热管外侧设置有保温管用于进行热量的储存,外界的温度过低时,会将保温管内的热量传递到导热管上端。在太阳能加热板未被太阳照射时也可以起到防冻的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保温管为一端封闭的空心圆柱筒,保温管远离太阳能加热板的一端设置为封闭;加热管为铁质的实心圆柱体,加热管和保温管上均设置有与导热管配合的通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保温管为半封闭式,提高了保温的效果。加热管设置为实心结构,便于热量的传递。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导热管和加热管的轴线相交且相互垂直;导热管和加热管的轴线重合;导热管竖直贯穿保温管和加热管。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热管和加热管的轴线重合,导热管竖直设置。增强了结构的稳定性。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加热管和保温管内壁之间填充有海绵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海绵材料的海绵层作为填充层,借助海绵的保温性能增强保温效果,同时柔软的海绵也会对加热管起到保护效果。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加热管靠近太阳能加热板的一侧设置有安装板,安装板环绕加热管安装;安装板上设置有螺栓,螺栓穿过安装板与安装环螺纹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螺栓与安装环连接,安装稳定拆卸方便。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螺栓在安装板上设置有两处且关于加热管轴线对称。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对称安装的螺栓,提高了安装的稳定型。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导热管采用导热性能佳的材料制成,在导热管上端设置有铁质的导热片,导热片环绕导热管四周设置,导热片位于混凝土层中。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热片增加了导热管与混凝土的接触面积,加速了导热管与混凝土层之间的热量交换过程。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加热管和保温管在灰土层内设置有多处,每跟加热管至少连接有四根导热管。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足够数量的导热管,保证加热管对混凝土层的加热效率较高。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导热管两侧分别水平设置有第一限位杆和第二限位杆,第二限位杆末端连接L型杆;L型杆位于相邻的第一限位杆下方并与其贴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加第一限位杆和第二限位杆的设计,加强了导热管和混凝土层已经导热管相互之间的连接,起到了限定导热管位置的效果。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增加了加热管和导热管的设计,导热管在加热板加热后将热量传递给导热管,导热管连通混凝土上下层,将热量传递给桥面的混凝土层,提高混凝土层的温度,避免结冰;2.增加了保温管的设计,保温管套设在加热管的外侧,在加热管被加热后将热量储存起来,在导热管温度降低时将热量传递给导热管,在加热板无法加热时也可以起到保温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竖直剖面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水平剖面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导热管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限位杆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混凝土层;2、灰土层;3、桥面基层;4、导热管;401、导热片;402、第一限位杆;403、第二限位杆;4031、L型杆;5、加热管;6、保温管;601、海绵层;602、安装环;7、太阳能加热板;8、安装板;9、螺栓。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规定图2中水平自左至右为X轴正方向,自下向上是Y轴正方向,垂直纸面向外为竖直方向。参照图1,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桥面混凝土结构,从上到下依次铺设有混凝土层1、灰土层2和桥面基层3。在灰土层2内竖直设置导热管4,上下两端分别设置在混凝土层1和桥面基层3内。导热管4上端设置有导热片401,导热片401设置为环形并环绕在导热管4四周,导热片401在导热管4上端安装有至少四片且均水平设置。参照图1和图2,在灰土层2内水平安装有加热管5,加热管5的轴线沿X轴方向布置,在加热管5外套设有保温管6且二者轴线重合,加热管5亦设置在灰土层2内。加热管5与保温管6内壁之间填充有海绵材质的海绵层601。导热管4竖直穿过加热管5、保温管6和海绵层601,加热管5和导热管4的轴线相交且相互重合。加热管5和保温管6在灰土层2内设置多处并均匀布置,每根加热管5上连接有至少四根导热管4。保温管6设置为一端封闭的空心圆柱筒,保温管6沿X轴正方向的一端设置为封闭。保温管6沿X轴负方向的一端设置有安装环602,安装环602环绕保温管6外侧壁设置。加热管5部分露出保温管6外并固定连接太阳能加热板7。在加热管5上设置有安装板8,安装板8环绕加热管5四周设置,安装环602和安装板8保持平行。安装板8上设置有两个螺栓9,螺栓9穿过安装板8与安装环602螺纹连接。两个螺栓9关于加热管5的轴线对称设置。参照图1、图4,在导热管4两侧分别水平设置有第一限位杆402和第二限位杆403,第一限位杆402与第二限位杆403均沿着Y轴方向布置。第二限位杆403末端连接L型杆4031,L型杆4031位于相邻的第一限位杆402的下端且相互贴合。第一限位杆402与第二限位杆403设置在混凝土层1内并位于导热片401的下端。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在施工时,在桥面基层3上沿X轴水平布置保温管6和加热管5,二者用于安装导热管4的通孔位置对齐,并使通孔竖直。将导热管4插入到保温管6与加热管5内,转动导热管4使得第一限位杆402和第二限位杆403沿Y轴方向。在加热管5上设置有安装板8,转动安装板8上的螺栓9使得螺栓9与安装环602螺纹连接,使得加热管5的安装更加稳定。使用打桩的方式使得导热管4进入到桥面基层3内,桥面基层3上浇注灰土形成灰土层2。此时,保温管6、加热管5和导热管4的位置固定,在灰土层2上浇注混凝土,形成了混凝土层1路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桥梁桥面混凝土结构,包括桥面基层(3),其特征在于:桥面基层(3)上方自上而下铺设有混凝土层(1)和灰土层(2);灰土层(2)内竖直设置有导热管(4),导热管(4)上下两端分别设置在混凝土层(1)和桥面基层(3)内;导热管(4)上设有加热管(5);加热管(5)水平设置,加热管(5)外套设有保温管(6),保温管(6)水平设置在灰土层(2)内;加热管(5)露出保温管(6)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太阳能加热板(7);保温管(6)靠近太阳能加热板(7)的一端设置有安装环(602),加热管(5)与安装环(602)可拆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桥梁桥面混凝土结构,包括桥面基层(3),其特征在于:桥面基层(3)上方自上而下铺设有混凝土层(1)和灰土层(2);灰土层(2)内竖直设置有导热管(4),导热管(4)上下两端分别设置在混凝土层(1)和桥面基层(3)内;导热管(4)上设有加热管(5);加热管(5)水平设置,加热管(5)外套设有保温管(6),保温管(6)水平设置在灰土层(2)内;加热管(5)露出保温管(6)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太阳能加热板(7);保温管(6)靠近太阳能加热板(7)的一端设置有安装环(602),加热管(5)与安装环(602)可拆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桥梁桥面混凝土结构,其特征在于:保温管(6)为一端封闭的空心圆柱筒,保温管(6)远离太阳能加热板(7)的一端设置为封闭;加热管(5)为铁质的实心圆柱体,加热管(5)和保温管(6)上均设置有与导热管(4)配合的通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桥梁桥面混凝土结构,其特征在于:导热管(4)和加热管(5)的轴线相交且相互垂直;导热管(4)和加热管(5)的轴线重合;导热管(4)竖直贯穿保温管(6)和加热管(5)。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桥梁桥面混凝土结构,其特征在于:加热管(5)和保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晓光高卫兵吴明光卫平俊任世俊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恒通交通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