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引筒与前后板及外边框的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628839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7 11:03
一种导引筒与前后板及外边框的连接结构,包括上面板、下面板、左面板、右面板、前面板、后面板、连接件和导引筒,在前面板和后面板上,分别设置有若干圆孔,前面板上的圆孔和后面板上的圆孔大小一致且前后位置对应,连接件包括空心圆柱和外翻边,空心圆柱的内径略大于前面板和后面板上的圆孔,外翻边和前面板、后面板的内侧连接,位置和前面板、后面板上的圆孔位置对应,导引筒内径和前面板和后面板上的圆孔一致,导引筒两端分别设置在空心圆柱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导引筒的连接方式更加牢固,各个侧板的连接不需要建立框架,也减轻了整个箱体的重量。

A Connecting Structure of Guide Barrel with Front and Rear Plates and Outer Fram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导引筒与前后板及外边框的连接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连接结构,尤其是一种导引筒与前后板及外边框的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导引筒与前后板的连接结构为导引筒直接与前后板进行铆钉固定,由于导引筒的侧壁横截面积有限,固定连接很不方便,极容易脱落,如果增大侧壁厚度,势必会增加导引筒的重量,这样的连接结构设计有很大的弊端;箱体的结构多为先建立框架,然后将各个侧面固定在框架上,框架在焊接制作过程中工序较多,费时费力,且由于框架的截面面积有限,这样的固定方式不是很紧固,很容易出现侧面从框架上脱落现象,而且由于框架的出现,无形中也增加了储存箱体的重量,这样在运输中增加了飞机的载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的导引筒与前后板及外边框的连接结构,导引筒的连接方式更加牢固,各个侧板的连接不需要建立框架,也减轻了整个箱体的重量。为实现上述功能,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导引筒与前后板及外边框的连接结构,包括上面板、下面板、左面板、右面板、前面板、后面板、连接件和导引筒,上面板和下面板、左面板和右面板、前面板和后面板均相对设置,上面板、下面板、左面板、右面板均分别和前面板、后面板的上、下、左、右端面连接,在前面板和后面板上,分别设置有若干圆孔,前面板上的圆孔和后面板上的圆孔大小一致且前后位置对应,所述的连接件包括空心圆柱和外翻边,所述的空心圆柱的内径略大于前面板和后面板上的圆孔,所述的外翻边和前面板、后面板的内侧连接,位置和前面板、后面板上的圆孔位置对应,所述的导引筒内径和前面板和后面板上的圆孔一致,所述的导引筒两端分别设置在空心圆柱内。进一步地,所述的前面板、后面板均包括板体和上、下、左、右翻边,上面板、下面板、左面板、右面板均分别和前面板、后面板的上、下、左、右翻边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的导引筒的两端通过胶粘方式分别设置在空心圆柱内。进一步地,所述的外翻边和前面板、后面板的内侧通过胶粘的方式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的外翻边和前面板、后面板的内侧通过铆钉的方式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的外翻边和前面板、后面板的内侧通胶粘加铆钉的方式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的上面板、下面板、左面板、右面板均分别和前面板、后面板的上、下、左、右翻边连接方式为胶粘方式。进一步地,所述的上面板、下面板、左面板、右面板均分别和前面板、后面板的上、下、左、右翻边连接方式为铆钉方式。进一步地,所述的上面板、下面板、左面板、右面板均分别和前面板、后面板的上、下、左、右翻边连接方式为胶粘加铆钉方式。本技术的优点:增加了连接件的使用,增大了与前、后板的接触面积,方便了连接方式,增强了连接的强度;侧板设计结构简单,制作工序简单,连接效果良好,不会出现侧板脱落现象,而且能够有效地减轻箱体的重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连接件和导引筒连接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连接件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前面板、后面板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志:1-上面板,2-下面板,3-左面板,4-右面板,5-前面板,6-后面板,7-圆孔,8-空心圆柱,9-外翻边,10-导引筒,11-板体,12-翻边。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图2,一种导引筒与前后板及外边框的连接结构,包括上面,1、下面板2、左面板3、右面板4、前面板5、后面板6、连接件和导引筒10,上面板1和下面板2、左面板和右面板4、前面板5和后面板6均相对设置,上面板1、下面板2、左面板3、右面板4均分别和前面板5、后面板6的上、下、左、右端面连接,在前面板5和后面板6上,分别设置有若干圆孔7,前面板5上的圆孔7和后面板6上的圆孔7大小一致且前后位置对应,所述的连接件包括空心圆柱8和外翻边9,所述的空心圆柱8的内径略大于前面板5和后面板6上的圆孔7,所述的外翻边9和前面板5、后面板6的内侧连接,位置和前面板5、后面板6上的圆孔7位置对应,所述的导引筒10的内径和前面板5和后面板6上的圆孔7一致,所述的导引筒10两端分别设置在空心圆柱8内。连接件的设置,使得导引筒设置更加方便、牢固,空心圆柱的内径8略大于前面板5和后面板6上的圆孔7、导引筒10内径和前面板5和后面板6上的圆孔7一致,这些设计都是为了导引筒10在水平位置和前面板5、后面板6上圆孔7位置一致。前面板5、后面板6均包括板体11和上、下、左、右翻边12,上面板1、下面板2、左面板3、右面板4均分别和前面板5、后面板6的上、下、左、右翻边12连接,这样的设计可以不用先建立框架,省工序,还能减轻重量。导引筒10的两端通过胶粘方式分别设置在空心圆柱8内,通过胶粘使得导引筒10的固定更为牢固。连接件的外翻边9和前面板5、后面板6的内侧通过胶粘的方式连接。连接件的外翻边9和前面板5、后面板6的内侧通过铆钉的方式连接。连接件的外翻边9和前面板5、后面板6的内侧通胶粘加铆钉的方式连接。上面板1、下面板2、左面板3、右面板4均分别和前面板5、后面板6的上、下、左、右翻边12的连接方式为胶粘方式。上面板1、下面板2、左面板3、右面板4均分别和前面板5、后面板6的上、下、左、右翻边12的连接方式为铆钉方式。上面板1、下面板2、左面板3、右面板4均分别和前面板5、后面板6的上、下、左、右翻边12的连接方式为胶粘加铆钉方式。上述的固定连接方式都是为了使固定更加牢固,同时又能有效减轻重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导引筒与前后板及外边框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面板(1)、下面板(2)、左面板(3)、右面板(4)、前面板(5)、后面板(6)、连接件和导引筒(10),上面板(1)和下面板(2)、左面板(3)和右面板(4)、前面板(5)和后面板(6)均相对设置,上面板(1)、下面板(2)、左面板(3)、右面板(4)均分别和前面板(5)、后面板(6)的上、下、左、右端面连接,在前面板(5)和后面板(6)上,分别设置有若干圆孔(7),前面板(5)上的圆孔(7)和后面板(6)上的圆孔(7)大小一致且前后位置对应,所述的连接件包括空心圆柱(8)和外翻边(9),所述的空心圆柱(8)的内径略大于前面板(5)和后面板(6)上的圆孔(7),所述的外翻边(9)和前面板(5)、后面板(6)的内侧连接,位置和前面板(5)、后面板(6)上的圆孔(7)位置对应,所述的导引筒(10)内径和前面板(5)和后面板(6)上的圆孔(7)一致,所述的导引筒(10)两端分别设置在空心圆柱(8)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引筒与前后板及外边框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面板(1)、下面板(2)、左面板(3)、右面板(4)、前面板(5)、后面板(6)、连接件和导引筒(10),上面板(1)和下面板(2)、左面板(3)和右面板(4)、前面板(5)和后面板(6)均相对设置,上面板(1)、下面板(2)、左面板(3)、右面板(4)均分别和前面板(5)、后面板(6)的上、下、左、右端面连接,在前面板(5)和后面板(6)上,分别设置有若干圆孔(7),前面板(5)上的圆孔(7)和后面板(6)上的圆孔(7)大小一致且前后位置对应,所述的连接件包括空心圆柱(8)和外翻边(9),所述的空心圆柱(8)的内径略大于前面板(5)和后面板(6)上的圆孔(7),所述的外翻边(9)和前面板(5)、后面板(6)的内侧连接,位置和前面板(5)、后面板(6)上的圆孔(7)位置对应,所述的导引筒(10)内径和前面板(5)和后面板(6)上的圆孔(7)一致,所述的导引筒(10)两端分别设置在空心圆柱(8)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引筒与前后板及外边框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面板(5)、后面板(6)均包括板体(11)和上、下、左、右翻边(12),上面板(1)、下面板(2)、左面板(3)、右面板(4)均分别和前面板(5)、后面板(6)的上、下、左、右翻边(12)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引筒与前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权峰张生学陈海燕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郑飞木业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