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框形副车架
本技术涉及一种副车架,特别是涉及一种的框形副车架。
技术介绍
前副车架在汽车中应用广泛,前副车架上提供前摆臂、转向器、稳定杆、发动机悬置等的安装点。现有前副车架有蝶形前副车架和框形副车架两种结构。目前蝶形前副车架与框形副车架存下如下问题:如图1所示,蝶形前副车架与车身采用四点连接,结构简单、紧凑、重量轻。但由于此种结构缺少前横梁、左纵梁、右纵梁,在碰撞中只能由车身大梁吸能,无法由副车架形成第二条碰撞吸能路径,对整车的碰撞安全无提升作用,同时对动力总成也无保护作用。如图2所示,框形副车架与车身采用四点或六点连接,结构较为复杂、占用空间多、重量大。由于存在前横梁01、左纵梁02、右纵梁03,对动力总成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左右纵梁可以设计特定的横截面满足碰撞吸能要求,从而形成除车身大梁外的第二条碰撞吸能路径,提升整车的碰撞安全性。现有的框形副车架,前横梁01的结构采用普通弯管结构或由冲压钣金焊接而成的腔体,后横梁04的结构一般为由冲压钣金焊接而成的腔体;左纵梁02、右纵梁03的结构主要有以下三种:冲压钣金焊接而成的腔体、液压成型管以及左纵梁02、右纵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框形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左纵梁(2)、右纵梁(3)、后横梁(4)和由液压成型管制成的U形前横梁(1),所述U形前横梁(1)左右两端部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左纵梁(2)和所述右纵梁(3)上端部固定连接,所述左纵梁(2)和所述右纵梁(3)下端部分别与后横梁(4)左右端部固定连接,所述U形前横梁(1)左右两端部分别与对应的车身左大梁(5)前端和车身右大梁(6)前端可解除式固定连接,所述左纵梁(2)中端与所述右纵梁(3)中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车身左大梁(5)中端和车身右大梁(6)中端可解除式固定连接,所述左纵梁(2)后端与所述右纵梁(3)后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车身左大梁(5)后端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框形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左纵梁(2)、右纵梁(3)、后横梁(4)和由液压成型管制成的U形前横梁(1),所述U形前横梁(1)左右两端部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左纵梁(2)和所述右纵梁(3)上端部固定连接,所述左纵梁(2)和所述右纵梁(3)下端部分别与后横梁(4)左右端部固定连接,所述U形前横梁(1)左右两端部分别与对应的车身左大梁(5)前端和车身右大梁(6)前端可解除式固定连接,所述左纵梁(2)中端与所述右纵梁(3)中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车身左大梁(5)中端和车身右大梁(6)中端可解除式固定连接,所述左纵梁(2)后端与所述右纵梁(3)后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车身左大梁(5)后端和车身右大梁(6)后端可解除式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框形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前横梁(1)包括水平臂(7)和两个纵向臂(8),两个所述纵向臂(8)上端部分别与所述水平臂(7)左右端部一体成型,两个所述纵向臂(8)下端部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左纵梁(2)上端部和所述右纵梁(3)上端部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框形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臂(7)左右端部与两个所述纵向臂(8)上端部一体成型处分别固定设有向上凸起的前安装点(9),所述U形前横梁(1)左右两端分别通过对应的所述前安装点(9)与对应的车身左大梁(5)前端和车身右大梁(6)前端可解除式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框形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安装点(9)呈垂向延伸的圆柱状或锥台状或塔柱状。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框形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臂(7)上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仕冬,韦友超,潘俊斌,李中洋,符琳,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