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混凝土心墙基座施工方法及其结构技术

技术编号:21599003 阅读: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3 16:12
一种沥青混凝土心墙基座施工方法及结构,其包括:沿基座的长度方向将基座混凝土块规划为多个第一混凝土块和多个第二混凝土块,相邻第一混凝土块之间嵌设一第二混凝土块,且第一混凝土块的断面形状为正梯形,第二混凝土块的断面形状为倒梯形;沿基座长度方向进行所有第一混凝土块的浇筑施工,并在相邻第一混凝土块之间留出第二混凝土块浇筑空;所有第一混凝土块施工完毕后,间隔至少28天,将位于施工临时缝处的第一混凝土块接触面凿毛,清除疏松物,并冲洗干净后,抹水泥砂浆,再嵌设BW遇水膨胀止水条,最后进行第二混凝土块的浇筑施工,使第一、二混凝土块形成一个整体。本发明专利技术心墙基座结构是完整连续的整体,防渗效果更好,且易于施工。

Construction Method and Structure of Asphalt Concrete Core Wall Bas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沥青混凝土心墙基座施工方法及其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利水电工程中的沥青混凝土心墙,特别是一种沥青混凝土心墙基座施工方法及其结构。
技术介绍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沥青混凝土心墙坝是一种常用的挡水建筑物。混凝土基座可以作为灌浆的盖重,也可以作为防渗的结构,是沥青混凝土心墙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混凝土基座作为大体积混凝土,其施工时,为防止温度裂缝的产生会分成几块施工,即做分缝处理,再在这些分好的混凝土块体之间填塞止水,防止缝间水的渗漏,这样的做法使混凝土块体之间形成永久缝,因而设置分缝止水的部位常常是薄弱环节,容易被水体破坏,且在永久缝中进行填塞止水,施工工序复杂,止水效果不稳定,容易被破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易于施工,且形成完整连续整体的沥青混凝土心墙基座施工方法及其结构。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沥青混凝土心墙基座施工方法,其包括下列步骤:1)沿基座的长度方向将基座混凝土块规划为多个第一混凝土块和多个第二混凝土块,相邻第一混凝土块之间嵌设一第二混凝土块,且第一混凝土块的断面形状为正梯形,第二混凝土块的断面形状为倒梯形;2)沿基座长度方向进行所有第一混凝土块的浇筑施工,并在相邻第一混凝土块之间留出第二混凝土块浇筑空;3)所有第一混凝土块施工完毕后,间隔至少28天,将位于施工临时缝处的第一混凝土块接触面凿毛,清除疏松物,并冲洗干净后,抹水泥砂浆,再嵌设BW遇水膨胀止水条,最后进行第二混凝土块的浇筑施工,使第一、二混凝土块形成一个整体。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混凝土块的长度根据施工进度和施工强度来决定,一般为20~25m,所述第二混凝土块的长度为1~1.5m。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混凝土块的下底角为60°~75°。进一步地,所述施工临时缝的位置应设在基座上受剪力较小和便于施工的部位。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沥青混凝土心墙基座结构,其包括多个沿基座长度方向布置且浇筑成一体的第一混凝土块和第二混凝土块,相邻第一混凝土块之间嵌设一第二混凝土块,且第一混凝土块的断面形状为正梯形,第二混凝土块的断面形状为倒梯形,第一混凝土块与第二混凝土块之间的施工临时缝内嵌设BW遇水膨胀止水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1、本专利技术通过在第一、二混凝土块之间设置施工临时缝,并将第一混凝土块的接触面凿毛,清除疏松物,并冲洗干净后,抹水泥砂浆,再嵌设BW遇水膨胀止水条,最后才进行第二混凝土块的浇筑施工,使第一、二混凝土块形成一个完整连续的整体,进而使防渗效果更好。2、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施工技术简单,易于施工。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沥青混凝土心墙基座结构沿基座轴线方向的剖面图。图2为图1的A处放大图。图中:1—心墙;2—基座;3--第一混凝土块;4--第二混凝土块;5—接触面。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具体优选的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但并不因此而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如:上、下、左、右等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的布图方向来进行描述的,并不对本专利的结构起限定作用。实施例1:如图1、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沥青混凝土心墙基座施工方法一实施例包括下列步骤:1)沿基座2的长度方向将基座混凝土块规划为多个第一混凝土块3和多个第二混凝土块4,相邻第一混凝土块3之间嵌设一第二混凝土块4,且第一混凝土块3的断面形状为正梯形,第二混凝土块4的断面形状为倒梯形,第一混凝土块3两侧的施工临时缝的位置设在受剪力较小和便于施工的部位;2)沿基座2的长度方向进行所有第一混凝土块3的浇筑施工,并在相邻第一混凝土块3之间留出第二混凝土块浇筑空间;3)所有第一混凝土块3浇筑施工完毕后,间隔至少28天,将位于施工临时缝处的第一混凝土块接触面5凿毛,清除疏松物,并冲洗干净后,抹水泥砂浆,再在第一混凝土块接触面5嵌设BW遇水膨胀止水条,最后进行第二混凝土块4的浇筑施工,使第一、二混凝土块3、4形成一个整体。其中,第一混凝土块3的长度根据施工进度和施工强度来决定,一般采用20~25m,第一混凝土块3的下底角θ=60°~75°;第二混凝土块4的长度L=1~1.5m。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申请做任何形式的限制,虽然本申请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制本申请,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利用上述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做出些许的变动或修饰均等同于等效实施案例,均属于技术方案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沥青混凝土心墙基座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1)沿基座(2)的长度方向将基座混凝土块规划为多个第一混凝土块(3)和多个第二混凝土块(4),相邻第一混凝土块之间嵌设一第二混凝土块,且第一混凝土块的断面形状为正梯形,第二混凝土块的断面形状为倒梯形;2)沿基座长度方向进行所有第一混凝土块的浇筑施工,并在相邻第一混凝土块之间留出第二混凝土块浇筑空;3)所有第一混凝土块施工完毕后,间隔至少28天,将位于施工临时缝处的第一混凝土块接触面(5)凿毛,清除疏松物,并冲洗干净后,抹水泥砂浆,再嵌设BW遇水膨胀止水条,最后进行第二混凝土块的浇筑施工,使第一、二混凝土块形成一个整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沥青混凝土心墙基座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1)沿基座(2)的长度方向将基座混凝土块规划为多个第一混凝土块(3)和多个第二混凝土块(4),相邻第一混凝土块之间嵌设一第二混凝土块,且第一混凝土块的断面形状为正梯形,第二混凝土块的断面形状为倒梯形;2)沿基座长度方向进行所有第一混凝土块的浇筑施工,并在相邻第一混凝土块之间留出第二混凝土块浇筑空;3)所有第一混凝土块施工完毕后,间隔至少28天,将位于施工临时缝处的第一混凝土块接触面(5)凿毛,清除疏松物,并冲洗干净后,抹水泥砂浆,再嵌设BW遇水膨胀止水条,最后进行第二混凝土块的浇筑施工,使第一、二混凝土块形成一个整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沥青混凝土心墙基座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混凝土块的长度为20~25m,所述第二混凝土块的长度为1~1.5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沥青混凝土心墙基座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混凝土块的下底角为60°~7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娟刘昊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