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氟烷基取代苯并呋喃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有机化学及药物化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氟烷基取代苯并呋喃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苯并呋喃衍生物是最为重要的一类杂环有机化合物,其骨架不仅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药物活性分子中,也可以作为先进材料和金属配体,还是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多取代苯并呋喃类化合物在生物医药方面应用的极其广泛,例如:补骨脂素(Psoralen),一种天然苯并呋喃衍生物,广泛存在于无花果、芹菜、欧芹、西印度沙丁木等植物体中,常用于治疗银屑病和其他真皮疾病;半枝莲素(Rubicordifolin),是由茜草科植物茜草(RubiaceaeCordifolia)生产的天然产物,在体外具有细胞毒性,可做药;BalsaminoneA,从凤仙花科植物凤仙的种子中提取,具有一定的抗肺癌活性。从目前已有文献来看,最常用的合成苯并呋喃类衍生物的方法包括:(1)邻卤代苯酚类化合物和炔烃的Sonogashira偶联环化反应(Tetrahedron,2010,66,2235;Org.Lett.,2005,7,1545);(2)联烯炔化合物同卡宾类化合物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氟烷基取代苯并呋喃类化合物,其特征在于,该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式如下式所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氟烷基取代苯并呋喃类化合物,其特征在于,该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式如下式所示:上式中,R1为包括氢、甲基、乙基、丁基、戊基或异丙基在内的C1~C10烷基基团,苄基,C1~C5烷基取代苄基,苯基,C1~C5烷基取代的苯基,C1~C5烷氧基取代的苯基,卤素取代的苯基,氰基取代的苯基,硝基取代的苯基,烷氧羰基取代的苯基,萘基,C1~C5烷基取代的萘基,卤素取代的萘基,噻吩基,包括2-吡啶基的芳基基团;R2为包括氢、甲基、乙基、丁基、戊基或异丙基在内的C1~C10烷基基团,苄基,C1~C5烷基取代苄基,苯基,C1~C5烷基取代的苯基,C1~C5烷氧基取代的苯基,卤素取代的苯基,氰基取代的苯基,硝基取代的苯基,烷氧羰基取代的苯基,萘基,C1~C5烷基取代的萘基,卤素取代的萘基,噻吩基,包括2-吡啶基的芳基基团;R3为包括氢、甲基、乙基、丁基、戊基或异丙基在内的C1~C10烷基基团,苄基,C1~C5烷基取代苄基,苯基,C1~C5烷基取代的苯基,C1~C5烷氧基取代的苯基,卤素取代的苯基,氰基取代的苯基,硝基取代的苯基,烷氧羰基取代的苯基,萘基,C1~C5烷基取代的萘基,卤素取代的萘基,噻吩基,包括2-吡啶基的芳基基团;R4为包括氢、甲基、乙基、丁基、戊基或异丙基在内的C1~C10烷基基团,苄基,C1~C5烷基取代苄基,苯基,C1~C5烷基取代的苯基,C1~C5烷氧基取代的苯基,卤素取代的苯基,氰基取代的苯基,硝基取代的苯基,烷氧羰基取代的苯基,萘基,C1~C5烷基取代的萘基,卤素取代的萘基,噻吩基,包括2-吡啶基的芳基基团;R5、R6为氮杂环化合物取代基;n为不小于2的自然数。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氟烷基取代苯并呋喃类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氮杂环化合物取代基包括但不限于2-甲基苯并咪唑、2-乙基苯并咪唑、苯并咪唑、5-溴苯并咪唑、5-甲氧羰基苯并咪唑、5-硝基苯并咪唑、5,6-二甲基苯并咪唑、1H-咪唑[4,5-C]吡啶、咪唑、2-醛基咪唑、2-甲基-4-硝基咪唑、1H-吲唑-3-羧酸甲酯、3-碘吡唑、吡唑、3,5-二甲基-4-碘吡唑、3-碘吲唑、6-溴吲唑、苯并三氮唑、5-氯苯并三氮唑、5-甲基苯并三氮唑、3-甲基-1H-1,2,4-三唑、5-苯基四氮唑、3-乙氧羰基吲哚、3-乙酰基吡咯、2-醛基吡咯、1,5,6,7-四氢-4H-吲哚-4-酮、3-醛基吲哚、3-氰基吲哚、四氢咔唑酮、咔唑、6-二甲基氨基嘌呤、苯胺、N-甲基苯胺、N-苯磺酰基苯胺、N-甲基苯磺酰胺、哌啶、地巴唑、2-正丙基-4-甲基-6-(1'-甲基苯并咪唑-2-基)苯并咪唑、甲基(S)-2-(1,3-二氧异吲哚-2-基)-3-(1H-咪唑-4-基)丙酸酯、厄贝沙坦、2-氯苯并咪唑、2-氰甲基苯并咪唑和苄脒盐酸盐;n为2~10。3.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氟烷基取代苯并呋喃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往由多氟烷基取代酮类化合物与含氮杂环化合物混合而成的反应原料中加入催化剂、相转移添加剂、碱协同促进剂以及溶剂,在空气氛围、25~110℃温度条件下搅拌反应10~48小时,TLC检测确定反应进程,反应结束后得到反应产物;其中,所述多氟烷基取代酮类化合物与含氮杂环化合物的摩尔比1mmol:(1~3)mmol混合得到;(2)将反应产物洗涤、萃取和干燥,再通过柱层析分离得到多氟烷基取代苯并呋喃类化合物。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氟烷基取代苯并呋喃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中,所述催化剂为CoCl2、Co(OAc)2、Co(acac)2、Co(acac)3、Co(NO3)2、NiBr2、AlCl、InCl3、CuBr2、FeCl3、GaBr3、ZnBr、BiCl3中的任意一种;所述相转移添加剂为四丁基溴化铵、四丁基氯化铵、四丁基碘化胺、四丁基硫酸氢铵、四丁基醋酸铵、苄基三乙基溴化铵、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甲基三辛基氯化铵中的任意一种;所述碱协同促进剂为碳酸铯、碳酸钾、碳酸铵、磷酸钾、醋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锂、三乙烯二胺、二异丙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褚雪强,沈志良,谢婷,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