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560666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0 13: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座椅装置(10)。座椅装置(10)具有通过座椅靠背安装部件(30)安装于座椅坐垫框架(12)的座椅靠背框架(14)。座椅靠背安装部件(30)具有安装向前方延伸的座椅坐垫框架(12)的第一安装部位(32a)、安装座椅坐垫框架(12)的后部的第二安装部位(32b)、和将座椅靠背框架(14)的下部自如旋转地进行安装的第三安装部位(32c)。第二安装部位(32b)具有浮动结构。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将浮动结构的安装位置从现有技术中的座椅和导轨的安装点向座椅坐垫和座椅靠背的安装点变更,能够减少对浮动结构的分担载荷,并减小对布局的影响,而且降低对座椅的振动。

Seat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座椅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座椅装置,例如涉及一种适用于容易产生振动或摆动等的运输装置(例如车辆、飞机、船舶等)的座椅的座椅装置。
技术介绍
日本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3-67281号所记载的座椅装置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吸收冲击座椅,其能够以简单的结构稳定地缓冲冲击载荷,并且能够在座椅靠背朝向车辆的后方等被施力时提高刚性。为了解决该课题,日本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3-67281号所记载的座椅装置以跨越设置于基座支架和可动支架中的至少一方的脆弱部的方式来配置限制板。在限制板上设置长孔。在固定限制板的支架上设置贯插长孔的卡合突起。当过大的载荷朝向车辆前方被施加于座椅靠背时,卡合突起与长孔的一端卡合,从而限制脆弱部的变形。当过大的载荷朝向车辆后方被施加于座椅靠背时,卡合突起在长孔内移动,由此容许脆弱部的变形。日本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5-44541号所记载的座椅装置的课题在于,减少在车辆的后表面被撞击时输入座椅靠背框架的载荷集中在座椅靠背框架的与结合部件紧固的紧固部位的情况。为了解决该课题,日本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公报2015-44541号所记载的座椅装置在座椅靠背框架上设置有附加部件(patch),在附加部件上一体地设置有轴环。在座椅装置中,将螺栓的台阶部插入轴环内。限制轴环(附加部件)相对于上臂的相对移动。座椅装置起到如下作用:当座椅靠背框架的下凸缘部试图相对于上臂移动时,附加部件凸缘部阻挡下凸缘部。在座椅装置中,座椅靠背框架相对于上臂的相对移动被附加部件限制,而使输入于座椅靠背框架的载荷被输入给附加部件。
技术实现思路
在日本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3-67281号所涉及的座椅装置中,在限制板上设置有长孔,在固定限制板的支架上设置有贯插长孔的卡合突起。但是,长孔仅使卡合突起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因此,在载荷例如沿前后方向被施加于座椅的情况下,无法使载荷分散。在日本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5-44541号所涉及的座椅装置中,由于在铰链支架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面固定有倾角调节机构,因此,在载荷例如沿宽度方向被施加于座椅的情况下,无法使载荷分散。因此,考虑在座椅底座部分夹装橡胶等弹性部件而使之成为浮动状态。但是,由于座椅底座部分支承着座椅坐垫、座椅靠背等的部分较多,因此,在载荷被施加于座椅的情况下,施加于座椅底座部分上的分担载荷增加,从而有浮动部分的强度不足的担忧。另外,当使座椅底座部分处于浮动状态时,胯点(hippoint)的高度变高。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受到组件限制的影响等,而难以设定浮动部分的布局。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座椅装置,其通过将浮动结构的安装位置从现有技术中的座椅和导轨的安装点向座椅坐垫和座椅靠背的安装点变更,能够减少对浮动结构的分担载荷,并减小对布局的影响,而且降低对座椅的振动。[1]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座椅装置具有座椅底座框架、座椅坐垫框架和座椅靠背框架,其中,所述座椅坐垫框架安装于所述座椅底座框架;所述座椅靠背框架通过座椅靠背安装部件安装于所述座椅坐垫框架,在所述座椅装置中,所述座椅靠背安装部件具有安装向前方延伸的所述座椅坐垫框架的第一安装部位、安装所述座椅坐垫框架的后部的第二安装部位、和将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下部自如旋转地进行安装的第三安装部位,所述第二安装部位具有浮动结构。第一安装部位支承座椅坐垫框架和座椅靠背框架。因此,当载荷例如沿宽度方向被施加于座椅装置的情况下,被施加于第一安装部位的分担载荷增加。第三安装部位构成使座椅靠背框架相对于座椅坐垫框架旋转的支轴。因此,被施加于第三安装部位的分担载荷比被施加于第一安装部位的分担载荷少。由于分担载荷几乎都被施加于第一安装部位和第三安装部位,因此,能够减少被施加于第二安装部位的分担载荷。其结果,能够减少被施加于具有浮动结构的第二安装部位的分担载荷,从而能够保持浮动结构的强度。当在座椅底座框架上设置浮动结构时,胯点的高度变高,但是,即使将第二安装部位设为浮动结构,胯点的高度也不会发生变化。因此,不受组件限制的影响。而且,也容易设定浮动结构的布局,从而能够提高设计的自由度。[2]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浮动结构可以具有开口、孔部和弹性部件,其中,所述开口设置于所述座椅靠背安装部件的所述第二安装部位;所述孔部供固定于所述座椅坐垫框架的固定用螺栓贯插;所述弹性部件设置于所述开口与所述孔部之间。通过将浮动结构设为衬套结构,在载荷例如沿宽度方向被施加于座椅装置的情况下,能够将座椅装置上所产生的振动、例如24Hz以上的振动抑制到与现有的动力阻尼器相同的程度。而且,能够实现座椅结构的简单化、轻量化。[3]在本专利技术中,可以在所述弹性部件上形成有多个通孔。通过在弹性部件上设置通孔即轴向孔,能够相较于现有的动力阻尼器来抑制座椅装置上所产生的振动,例如20Hz以上的振动。仅通过在衬套结构的弹性部件上设置多个通孔,就能够提高振动抑制效果。[4]在本专利技术中,可以具有轴环部件,所述固定用螺栓贯插于所述轴环部件,在所述轴环部件的凸缘与所述固定用螺栓之间形成有比所述第二安装部位的厚度大的间隙。如上所述,通过采用衬套结构,能够降低座椅装置的固有值,从而能够避免与车身扭曲的共振。再者,以降低响应灵敏度为目的,通过增加松动结构要素(振动衰减特性),而能够提高座椅装置的振动降低效果。即,通过在浮动结构中设置松动结构要素,能够降低座椅装置的固有值,进而能够降低响应灵敏度。[5]在本专利技术中,在所述轴环部件的凸缘与所述固定用螺栓之间具有消声部件,所述消声部件具有安装在所述固定用螺栓和所述轴环部件之间的树脂制垫圈和树脂制轴环部件,在所述树脂制垫圈与所述树脂制轴环部件的凸缘之间形成有比所述第二安装部位的厚度大的间隙。由于设置于衬套结构的松动结构要素接触第二安装部位而产生声音,有被识别为异常声音的担忧。因此,通过在松动结构要素上设置消声部件,能够抑制声音的产生、即异常声音的产生。根据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座椅装置,通过将浮动结构的安装位置从现有技术中的座椅和导轨的安装点向座椅坐垫和座椅靠背的安装点变更,能够减少对浮动结构的分担载荷,并减小对布局的影响,而且降低对座椅的振动。根据参照附图所说明的以下实施方式的说明,可以容易地理解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座椅装置的局部的立体图。图2A是表示座椅靠背安装部件的主视图。图2B是放大表示座椅靠背安装部件的第二安装部位的主视图。图3是图2B的III-III剖视图。图4是表示在设置于座椅靠背安装部件的第二安装部位的弹性部件上设置了多个通孔的例子的主视图。图5A和图5B是表示基于座椅靠背安装部件的第一构成例、第二构成例和参考例的振动抑制效果的第一实验例和第二实验例的结果的图表。图6A是表示座椅靠背安装部件的第三构成例的剖视图。图6B是图6A的VIB-VIB剖视图。图7A和图7B是表示基于座椅靠背安装部件的第三构成例、参考例一和参考例二的振动抑制效果的第三实验例和第四实验例的结果的图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边参照图1~图7B边对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座椅装置的实施方式例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座椅装置(以下,记为座椅装置10)例如如图1所示,至少具有:座椅坐垫框架12;座椅靠背框架14;和设置在车辆、船舶、飞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座椅装置(10),具有座椅底座框架(16)、座椅坐垫框架(12)和座椅靠背框架(14),其中,所述座椅坐垫框架(12)安装于所述座椅底座框架(16);所述座椅靠背框架(14)通过座椅靠背安装部件(30)安装于所述座椅坐垫框架(12),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靠背安装部件(30)具有安装向前方延伸的所述座椅坐垫框架(12)的第一安装部位(32a)、安装所述座椅坐垫框架(12)的后部的第二安装部位(32b)、和将所述座椅靠背框架(14)的下部自如旋转地进行安装的第三安装部位(32c),所述第二安装部位(32b)具有浮动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2017.12.15 JP 2017-2410181.一种座椅装置(10),具有座椅底座框架(16)、座椅坐垫框架(12)和座椅靠背框架(14),其中,所述座椅坐垫框架(12)安装于所述座椅底座框架(16);所述座椅靠背框架(14)通过座椅靠背安装部件(30)安装于所述座椅坐垫框架(12),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靠背安装部件(30)具有安装向前方延伸的所述座椅坐垫框架(12)的第一安装部位(32a)、安装所述座椅坐垫框架(12)的后部的第二安装部位(32b)、和将所述座椅靠背框架(14)的下部自如旋转地进行安装的第三安装部位(32c),所述第二安装部位(32b)具有浮动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动结构具有开口(34)、孔部(36)和弹性部件(40),其中,所述开口(34)设置于所述座椅靠背安装部件(30)的所述第二安装部位(32b);固定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玉木秀和佐藤巧人见英树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