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充电系统、车辆充电站及可充电的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156059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0 13: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车辆充电系统、车辆充电站及可充电的车辆。车辆充电系统包括用于设置在车辆上的受电侧装置和用于设置在车辆充电站上的供电侧装置,所述受电侧装置包括受电侧接触件,所述供电侧装置包括供电侧接触件,车辆充电系统还包括用于驱动受电侧接触件或供电侧接触件运动以实现充电电路的导通和分离的接触件驱动装置,所述供电侧接触件包括供电侧连接确认电极和供电侧接地电极,所述受电侧接触件包括与供电侧连接确认电极和供电侧接地电极对应的受电侧连接确认电极和受电侧接地电极。上述方案能够解决现有的充电装置存在连接未建立时充电和无保护接地的安全隐患的问题。

Vehicle Charging System, Vehicle Charging Station and Charging Vehicl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充电系统、车辆充电站及可充电的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充电系统、车辆充电站及可充电的车辆。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外市场上新能源汽车处于不断推广和普及阶段,其保有量逐年大幅度增长。根据工信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预测,预计2020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到500万辆,2025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接近2000万辆。主流新能源汽车均采用电力驱动,续航和充电是目前最大的瓶颈。现有技术中车辆充电时大多仍为人工手动插拔充电插头充电,需要用户手动取出充电枪头与待充电车辆的插座进行连接,再操作充电机启动充电流程;充电结束后,再反向进行上述操作,才能最终完成一个完整的充电过程,不但操作不方便,而且由于需要人工操作,存在高压安全隐患。同时,国家标准GB20234.3规定单枪充电电流不超过250A,但是随着市场对快速充电需求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现有的充电方式已逐渐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因此,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逐年增多,市场和客户亟需充电电流更大,充电速度更快且安全性好的新型充电方案。现有的充电方案一般与中国专利CN205890572U中公开的“一种用于客车的反向受电弓充电系统”所采用的方案类似,包括设置在车辆上的受电侧装置和设置在充电站的供电侧装置,受电侧装置包括受电侧接触件,受电侧接触件分为受电侧正极接触件和受电侧负极接触件;供电侧装置包括供电侧接触件,供电侧接触件分为供电侧正极接触件和供电侧负极接触件。其中受电侧接触件为固定在车辆顶部的受电带,供电侧接触件为设置在受电弓的弓头上的接触碳板,受电弓构成用于驱动供电侧接触件运动以实现充电电路的导通和分离的接触件驱动装置,接触碳板连接在受电弓上,受电弓设置在充电站内。使用时,受电弓带动弓头动作,实现正极接触碳板、负极接触碳板分别与正、负受电带导通进行充电。授权公告号为CN104325888B的中国专利也公开了一种类似的充电系统,能够实现自动控制。另外,目前还还存在将接触件驱动装置设置在受电侧的技术方案。但是,现有的充电方案存在以下问题:1、仅有正极和负极,缺少充电连接确认装置,存在连接未建立时充电的问题;2、缺少保护接地装置,存在无保护接地的安全隐患;3、受电带和正负极接触碳板直接裸露,存在高压充电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充电系统、车辆充电站及可充电的车辆,以解决现有的充电装置存在连接未建立时充电和无保护接地的安全隐患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中车辆充电系统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方案1.车辆充电系统,包括用于设置在车辆上的受电侧装置和用于设置在车辆充电站上的供电侧装置,所述受电侧装置包括受电侧接触件,所述供电侧装置包括供电侧接触件,车辆充电系统还包括用于驱动受电侧接触件或供电侧接触件运动以实现充电电路的导通和分离的接触件驱动装置,所述供电侧接触件包括供电侧连接确认电极和供电侧接地电极,所述受电侧接触件包括与供电侧连接确认电极和供电侧接地电极对应的受电侧连接确认电极和受电侧接地电极。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供电侧连接确认电极、受电侧连接确认电极,以及供电侧接地电极、受电侧接地电极,充电系统能够实现充电连接确认,与吸纳有技术相比能够避免连接未建立时充电,同时能够解决无保护接地的问题,以及新能源汽车以手动方式插拔充电插头进行充电作业存在的高压安全隐患、人工成本高的问题。方案2.根据方案1所述的车辆充电系统,所述受电侧接触件与供电侧接触件均为长条形接触件,各受电侧接触件相互平行布置,各供电侧接触件的长度方向一致,受电侧接触件的长度方向与供电侧接触件的长度方向相互垂直。工作时接触件能够形成十字交叉导通,能够适应更大的因车辆停靠原因造成的受电侧装置对接误差。方案3.根据方案1所述的车辆充电系统,各所述受电侧接触件是以多边形的方式排列,各所述供电侧接触件也是以多边形的方式排列。以多边形的方式排列能够形成面与面的导通,保证受电侧接触件与供电侧接触件的对接稳定性,避免电极较多的情况下因接触件发生歪斜而无法可靠导通。方案4.根据方案3所述的车辆充电系统,所述受电侧接触件和供电侧接触件均包含正极接触件和负极接触件,正极接触件和负极接触件位于相应多边形的对角位置。正极接触件和负极接触件采用对角布置的形式能够更好地保证两者的导通,并且能够增加正负极间距,提高绝缘性能。方案5.根据方案1—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充电系统,所述受电侧接触件与供电侧接触件的导电配合部位为平面结构。采用平面结构能够增大导电面积,实现更好的通流效果,从而能够采用更大的充电电流,提高充电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方案6.根据方案1—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充电系统,所述受电侧接触件或供电侧接触件固定设置在接触件固定架上,所述受电侧接触件所对应的接触件固定架上设有用于遮挡和暴露所述受电侧接触件的防护罩。设置防护罩能够对接触件起到保护作用,提高安全性能和可靠性。方案7.根据方案6所述的车辆充电系统,所述防护罩包括围设在受电侧接触件或供电侧接触件侧向的侧围,所述受电侧接触件或供电侧接触件的高度高于侧围的高度,所述防护罩还包括可开合地设置在侧围顶部的活动顶盖。方案8.根据方案7所述的车辆充电系统,所述活动顶盖为拱形结构。活动顶盖设置成拱形结构能够充分利用空间,降低装置整体高度。方案9.根据方案7所述的车辆充电系统,所述受电侧接触件或供电侧接触件设有多排,所述活动顶盖设有与各排受电侧接触件或供电侧接触件对应的两排以上,各排活动顶盖之间设有固定顶盖。活动顶盖设置成两排以上能够进一步提高空间利用率,降低整体高度。方案10.根据方案6所述的车辆充电系统,所述接触件固定架上供接触件固定架固定的位置设有弹性缓冲结构,或者所述接触件固定架与受电侧接触件或供电侧接触件之间设有弹性缓冲结构。设置弹性缓冲结构能够更好地保证接触可靠性,并且能够降低成对触头的碰撞损伤,延长使用寿命。方案11.根据方案6所述的车辆充电系统,所述接触件固定架包括用于与车辆或车辆充电站的充电架固定连接的固定架底座和供受电侧接触件或供电侧接触件安装的接触件安装座,所述固定架底座与接触件安装座之间设有升降调节机构。升降调节机构能够实现接触件安装座的高度调节,便于调试和使用,提高通用性。方案12.根据方案1—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充电系统,车辆充电系统包括用于驱动受电侧接触件或供电侧接触件相向和相背运动以实现充电电路的导通和分离的接触件驱动装置。接触件驱动装置采用上述形式能够更好地与以矩阵形式分布的接触件适配,保证导通的可靠性,并有利于减小装置尺寸和空间占用。本专利技术中车辆充电站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方案1.车辆充电站,包括供电侧接触件和用于驱动供电侧接触件运动以与受电侧接触件导通和分离的接触件驱动装置,所述供电侧接触件还包括供电侧连接确认电极和供电侧接地电极。方案2.根据方案1所述的车辆充电站,所述供电侧接触件均为长条形接触件,各供电侧接触件的相互平行布置。方案3根据方案1所述的车辆充电站,各所述供电侧接触件是以多边形的方式排列。方案4.根据方案3所述的车辆充电站,所述供电侧接触件包含正极接触件和负极接触件,正极接触件和负极接触件位于相应多边形的对角位置。方案5.根据方案1—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充电站,所述供电侧接触件用于与受电侧接触件导电配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车辆充电系统,包括用于设置在车辆上的受电侧装置和用于设置在车辆充电站上的供电侧装置,所述受电侧装置包括受电侧接触件,所述供电侧装置包括供电侧接触件,车辆充电系统还包括用于驱动受电侧接触件或供电侧接触件运动以实现充电电路的导通和分离的接触件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侧接触件包括供电侧连接确认电极和供电侧接地电极,所述受电侧接触件包括与供电侧连接确认电极和供电侧接地电极对应的受电侧连接确认电极和受电侧接地电极。

【技术特征摘要】
1.车辆充电系统,包括用于设置在车辆上的受电侧装置和用于设置在车辆充电站上的供电侧装置,所述受电侧装置包括受电侧接触件,所述供电侧装置包括供电侧接触件,车辆充电系统还包括用于驱动受电侧接触件或供电侧接触件运动以实现充电电路的导通和分离的接触件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侧接触件包括供电侧连接确认电极和供电侧接地电极,所述受电侧接触件包括与供电侧连接确认电极和供电侧接地电极对应的受电侧连接确认电极和受电侧接地电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受电侧接触件与供电侧接触件均为长条形接触件,各受电侧接触件相互平行布置,各供电侧接触件的长度方向一致,受电侧接触件的长度方向与供电侧接触件的长度方向相互垂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受电侧接触件是以多边形的方式排列,各所述供电侧接触件也是以多边形的方式排列。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受电侧接触件和供电侧接触件均包含正极接触件和负极接触件,正极接触件和负极接触件位于相应多边形的对角位置。5.根据权利要求1—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受电侧接触件与供电侧接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尚岩黄建郭冬阳杨国森张瑞丰方朋威王新伟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