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线结构及具有该天线结构的无线通信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551026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06 23:24
一种天线结构,包括壳体、馈入部、接地部、第一辐射体及第二辐射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第一辐射部及与所述第一辐射部间隔设置的第二辐射部,所述第一辐射体与所述第二辐射体间隔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当电流自所述馈入部馈入后,电流流过所述第一辐射部,并通过所述接地部接地,以激发第一工作模态,同时所述电流通过所述第一辐射部耦合至所述第一辐射体,进而激发第二工作模态,当电流自所述第二辐射体馈入后,所述第二辐射体激发第三工作模态,同时所述电流还通过所述第二辐射体耦合至所述第二辐射部,进而使得所述第二辐射部激发第四工作模态。该天线结构具有较宽频宽。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具有该天线结构的无线通信装置。

Antenna structur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with the antenna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天线结构及具有该天线结构的无线通信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天线结构及具有该天线结构的无线通信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进步,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等电子装置不断朝向功能多样化、轻薄化、以及资料传输更快、更有效率等趋势发展。然而其相对可容纳天线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小,而且随着长期演进(LongTermEvolution,LTE)技术的不断发展,天线的频宽不断增加。因此,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设计出具有较宽频宽的天线,是天线设计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天线结构及具有该天线结构的无线通信装置。一种天线结构,包括壳体、馈入部、接地部、第一辐射体及第二辐射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第一辐射部及与所述第一辐射部间隔设置的第二辐射部,所述馈入部与所述第一辐射部电连接,用以为所述第一辐射部馈入电流信号,所述接地部与所述第一辐射部电连接,用以为所述第一辐射部提供接地,所述第一辐射体及所述第二辐射体间隔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当电流自所述馈入部馈入后,所述电流流过所述第一辐射部,并通过所述接地部接地,进而激发第一工作模态以产生第一辐射频段的辐射信号,当电流自所述馈入部馈入后,所述电流还通过所述第一辐射部耦合至所述第一辐射体,进而使得所述第一辐射体激发第二工作模态以产生第二辐射频段的辐射信号,当电流自所述第二辐射体馈入后,所述第二辐射体激发第三工作模态以产生第三辐射频段的辐射信号,当电流自所述第二辐射体馈入后,所述电流还通过所述第二辐射体耦合至所述第二辐射部,进而使得所述第二辐射部激发第四工作模态以产生第四辐射频段的辐射信号。一种无线通信装置,包括上述所述的天线结构。上述天线结构及具有该天线结构的无线通信装置通过于壳体上设置第一辐射部及第二辐射部,且于所述壳体内设置相应的第一辐射体及第二辐射体,如此可有效实现宽频设计。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天线结构应用至无线通信装置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天线结构的电路图。图3为图2所示天线结构的电流走向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天线结构中切换电路的电路图。图5为图1所示天线结构工作于第一辐射频段及第二辐射频段时的S参数(散射参数)曲线图。图6为图1所示天线结构工作于第一辐射频段及第二辐射频段时的效率曲线图。图7为图1所示天线结构工作于第三辐射频段及第四辐射频段时的S参数(散射参数)曲线图。图8为图1所示天线结构工作于第三辐射频段及第四辐射频段时的效率曲线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天线结构100壳体11边框112容置空间114末端部115第一侧部116第二侧部117断点118缝隙119开口121第一辐射部E1第二辐射部E2馈入部12匹配电路13接地部14第一辐射体16接地段161第一辐射段163第二辐射段165第三辐射段167第二辐射体17馈入段171第一连接段173第二连接段175第三连接段177匹配单元18切换电路19切换开关191切换元件193无线通信装置200第一基板21第一馈入点211第一接地点213第二基板23第二馈入点231第二接地点233第一电子元件24第二电子元件25第三电子元件26第四电子元件27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元件被称为“电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电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接触连接,例如,可以是导线连接的方式,也可以是非接触式连接,例如,可以是非接触式耦合的方式。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请参阅图1,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天线结构100,其可应用于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等无线通信装置200中,用以发射、接收无线电波以传递、交换无线信号。该无线通信装置200还包括第一基板21及第二基板23。该第一基板21及第二基板23均可采用环氧树脂玻璃纤维(FR4)等介电材质制成。所述第一基板21上设置有第一馈入点211及第一接地点213。所述第一馈入点211与所述第一接地点213间隔设置,用以分别为所述天线结构100馈入电流及提供接地。所述第二基板23与所述第一基板21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基板23上设置有第二馈入点231及第二接地点233。所述第二馈入点231与所述第二接地点233间隔设置,用以分别为所述天线结构100馈入电流及提供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无线通信装置200还包括至少四个电子元件,即第一电子元件24、第二电子元件25、第三电子元件26及第四电子元件27。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4为扬声器模组,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21与所述第二基板23之间,且邻近所述第一接地点213设置。所述第二电子元件25为振动马达,其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23背离所述第一基板21的一侧,且邻近所述第二馈入点231设置。所述第三电子元件26与所述第四电子元件27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23上,且位于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4及第二电子元件25之间。所述第三电子元件26为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SerialBus,USB)接口模块,其邻近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4设置。所述第四电子元件27为麦克风模块,其邻近所述第二接地点233设置。请一并参阅图2,所述天线结构100至少包括壳体11、馈入部12、接地部14、第一辐射体16及第二辐射体17。所述壳体11可以为所述无线通信装置200的外壳。所述壳体11至少包括边框11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边框112由金属材料制成。所述边框112大致呈环状结构。所述壳体11还可包括背板(图未示)。所述背板盖设于所述边框112上,且与所述边框112共同围成一容置空间114。所述容置空间114用以容置所述无线通信装置200的第一基板21、第二基板23、处理单元等电子元件或电路模块于其内。所述边框112至少包括末端部115、第一侧部116以及第二侧部11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末端部115为所述无线通信装置200的底端。所述第一侧部116与所述第二侧部117相对设置,两者分别设置于所述末端部115的两端,优选垂直设置。所述边框112上开设有断点118及缝隙11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断点118开设于所述第一侧部116靠近所述末端部115的位置。所述缝隙119开设于所述末端部115靠近所述第二侧部117的位置。所述断点118及所述缝隙119均贯通且隔断所述边框112。所述断点118及所述缝隙119共同将所述边框112划分为间隔设置的第一辐射部E1及第二辐射部E2。其中,所述断点118与所述缝隙119之间的所述边框112形成所述第一辐射部E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天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结构包括壳体、馈入部、接地部、第一辐射体及第二辐射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第一辐射部及与所述第一辐射部间隔设置的第二辐射部,所述馈入部与所述第一辐射部电连接,用以为所述第一辐射部馈入电流信号,所述接地部与所述第一辐射部电连接,用以为所述第一辐射部提供接地,所述第一辐射体及所述第二辐射体间隔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当电流自所述馈入部馈入后,所述电流流过所述第一辐射部,并通过所述接地部接地,进而激发第一工作模态以产生第一辐射频段的辐射信号,当电流自所述馈入部馈入后,所述电流还通过所述第一辐射部耦合至所述第一辐射体,进而使得所述第一辐射体激发第二工作模态以产生第二辐射频段的辐射信号,当电流自所述第二辐射体馈入后,所述第二辐射体激发第三工作模态以产生第三辐射频段的辐射信号,当电流自所述第二辐射体馈入后,所述电流还通过所述第二辐射体耦合至所述第二辐射部,进而使得所述第二辐射部激发第四工作模态以产生第四辐射频段的辐射信号。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天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结构包括壳体、馈入部、接地部、第一辐射体及第二辐射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第一辐射部及与所述第一辐射部间隔设置的第二辐射部,所述馈入部与所述第一辐射部电连接,用以为所述第一辐射部馈入电流信号,所述接地部与所述第一辐射部电连接,用以为所述第一辐射部提供接地,所述第一辐射体及所述第二辐射体间隔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当电流自所述馈入部馈入后,所述电流流过所述第一辐射部,并通过所述接地部接地,进而激发第一工作模态以产生第一辐射频段的辐射信号,当电流自所述馈入部馈入后,所述电流还通过所述第一辐射部耦合至所述第一辐射体,进而使得所述第一辐射体激发第二工作模态以产生第二辐射频段的辐射信号,当电流自所述第二辐射体馈入后,所述第二辐射体激发第三工作模态以产生第三辐射频段的辐射信号,当电流自所述第二辐射体馈入后,所述电流还通过所述第二辐射体耦合至所述第二辐射部,进而使得所述第二辐射部激发第四工作模态以产生第四辐射频段的辐射信号。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辐射频段的频率高于第一辐射频段的频率,所述第三辐射频段的频率高于所述第四辐射频段的频率,所述第四辐射频段的频率高于所述第二辐射频段的频率。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天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工作模态为LTE-A低频模态,所述第二工作模态为LTEBand21模态,所述第三工作模态为LTE-A高频模态,所述第四工作模态为LTE-A中频模态。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至少包括边框,所述边框至少包括末端部、第一侧部及第二侧部,所述第一侧部与所述第二侧部分别连接所述末端部的两端,所述壳体上开设有断点及缝隙,所述断点及所述缝隙均贯通且隔断所述壳体,所述断点与所述缝隙共同自所述壳体划分出所述第一辐射部及所述第二辐射部,所述断点与所述缝隙之间的所述边框构成所述第一辐射部,所述缝隙远离所述第一辐射部及所述断点一侧的所述边框形成所述第二辐射部。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天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辐射体包括依次连接的接地段、第一辐射段、第二辐射段及第三辐射段,所述接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昌喆张书玮邹敦元周以德陈永亲黄长青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群迈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