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散膜结构、背光模组、液晶模组及终端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54070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06 19: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扩散膜结构、背光模组、液晶模组及终端设备,扩散膜结构包括:扩散膜本体、第一遮光层和第二遮光层,所述第一遮光层设置在所述扩散膜本体的出光面上并靠近端部光源的位置上,所述第二遮光层设置在所述扩散膜本体靠近光源一侧的位置,所述第二遮光层粘接在所述扩散膜本体的入光面上或粘接在所述扩散膜本体的出光面上并设置于所述第一遮光层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扩散膜本体靠近光源一侧的端部设有两层遮光层,防止光线直接出射导致漏光的现象,增加混光距离,有效减少亮线亮光的问题,尤其适用于窄边框中短光程亮线亮光的问题,同时防止扩散膜远离光源处漏光,保证视觉效果。

Diffusion film structure, backlight module, liquid crystal module and terminal equip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扩散膜结构、背光模组、液晶模组及终端设备
本技术涉及液晶模块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扩散膜结构、背光模组、液晶模组及终端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智能电子设备市场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智能机的推广应用,行业对背光源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结构设计和效果处理手段已难以完全满足高端产品的需求,目前液晶模组都在往窄边框、高屏占比发展。背光模组分为显示区和非显示区,为了提高屏占比,会缩短非显示区的空间,致使减小了光程,影响混光距离,从而导致显示区与非显示区交接处亮线亮光明显,影响视觉效果。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缺陷,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扩散膜结构、背光模组、液晶模组及终端设备,适用于在提高屏占比的同时解决显示区与非显示区交接处亮线亮光明显的问题,保证视觉效果。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提供一种扩散膜结构,包括:扩散膜本体、第一遮光层和第二遮光层,所述第一遮光层设置在所述扩散膜本体的出光面上并靠近端部光源的位置上,所述第二遮光层设置在所述扩散膜本体靠近光源一侧的位置,所述第二遮光层粘接在所述扩散膜本体的入光面上或粘接在所述扩散膜本体的出光面上并设置于所述第一遮光层下。进一步地,若干所述第一遮光层切断成若干节状。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遮光层设置在非显示区内,不超出背光可视区。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遮光层为黑色pet膜或黑胶条,所述第二遮光层为黑色pet膜或黑胶条或黑色油墨。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遮光层厚度为0.08-0.25mm,所述第二遮光层厚度为0.008-0.015mm。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遮光层厚度为0.15mm,所述第二遮光层厚度为0.01mm。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三遮光层,所述第三遮光层设置于所述扩散膜本体远离光源位置,所述第三遮光层为黑色pet膜或黑胶条或黑色油墨。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如上所述的扩散膜结构,还包括胶框、反射膜、导光板、LED灯、上下增光膜及遮光胶。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液晶模组,包括如上所述的背光模组。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液晶模组。采用上述方案,本技术通过在扩散膜本体靠近光源一侧的端部设有两层遮光层,在提高屏占比的同时解决显示区与非显示区交接处亮线亮光明显问题,保证视觉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二遮光层设置于扩散膜出光面的扩散膜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处截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二遮光层设置于扩散膜入光面的扩散膜结构的示意图。图4为图3中B-B处截面示意图。图5为运用本技术背光模组的爆炸示意图。图6为图5中C处放大图。图7为本技术背光模组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请参阅图1与图2,本技术提供一种扩散膜结构,包括:扩散膜本体100、第一遮光层210和第二遮光层220,所述第一遮光层210设置在所述扩散膜本体100的出光面上并靠近端部光源的位置上,所述第二遮光层220设置在所述扩散膜本体100靠近光源一侧的位置,所述第二遮光层220粘接在所述扩散膜本体100的入光面上(如图1所示)或粘接在所述扩散膜本体100的出光面上并设置于所述第一遮光层210下(如图2所示)。所述第二遮光层220起到增加混光距离的作用,有效减少亮线亮光的问题,尤其是解决窄边框中短光程亮线亮光的问题。可将若干所述第一遮光层210切断成若干节状,所述节状间隔设置,缓解应力。所述第二遮光层220设置在非显示区内,不超出背光可视区,确保不影响背光显示区的发光效果。所述第一遮光层210为黑色pet膜或黑胶条,所述第二遮光层220为黑色pet膜或黑胶条或黑色油墨。所述第一遮光层210厚度为0.08-0.25mm,优选地,所述第一遮光层210厚度为0.15mm。所述第二遮光层220厚度为0.008-0.015mm,优选地,所述第二遮光层220厚度为0.01mm。所述第一遮光层210厚度比第二遮光层220更厚,起到粘接上方的遮光胶从而起到固定膜材的作用,同时第一遮光层210能够吸收光线,防止光线直接出射导致漏光的现象。第二遮光层220厚度较薄,避免因厚度过大使得增光膜等组件被抬高,模组不平而导致漏光更为严重的问题。本技术还包括第三遮光层230,所述第三遮光层230可选择设置于所述扩散膜本体100远离光源位置,防止扩散膜远离光源处漏光。所述第三遮光层230为黑色pet膜或黑胶条或黑色油墨。请参阅图5至图7,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如上所述的扩散膜结构,还包括胶框310、反射膜320、导光板330、LED灯340、上下增光膜350及遮光胶360。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液晶模组,包括如上所述的背光模组。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液晶模组。综上所述,本技术通过在扩散膜本体靠近光源一侧的端部设有两层遮光层,防止光线直接出射导致漏光的现象,增加混光距离,有效减少亮线亮光的问题,尤其适用于窄边框中短光程亮线亮光的问题,同时增加第三遮光层,防止扩散膜远离光源处漏光,保证视觉效果。以上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扩散膜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扩散膜本体、第一遮光层和第二遮光层,所述第一遮光层设置在所述扩散膜本体的出光面上并靠近端部光源的位置上,所述第二遮光层设置在所述扩散膜本体靠近光源一侧的位置,所述第二遮光层粘接在所述扩散膜本体的入光面上或粘接在所述扩散膜本体的出光面上并设置于所述第一遮光层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扩散膜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扩散膜本体、第一遮光层和第二遮光层,所述第一遮光层设置在所述扩散膜本体的出光面上并靠近端部光源的位置上,所述第二遮光层设置在所述扩散膜本体靠近光源一侧的位置,所述第二遮光层粘接在所述扩散膜本体的入光面上或粘接在所述扩散膜本体的出光面上并设置于所述第一遮光层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扩散膜结构,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第一遮光层切断成若干节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扩散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遮光层设置在非显示区内,不超出背光可视区。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扩散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遮光层为黑色pet膜或黑胶条,所述第二遮光层为黑色pet膜或黑胶条或黑色油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扩散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松杨运清吴培伟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隆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