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曲面扩散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540704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06 19: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曲面扩散板,包括透明基板,透明基板的下端粘接有进光层,透明基板的上端粘接有出光层,出光层包括扩散层,扩散层的下端粘接在透明基板的上端,扩散层的下端呈矩阵均匀等距的开设有若干个聚光槽,扩散层的上端粘接有扩散粒子层,出光层的上端连接有若干个凸面镜,凸面镜呈矩阵均匀等距的分布在出光层的上端,出光层的上端覆盖有扩散薄膜,扩散薄膜覆盖凸面镜设置,出光层其高度从左侧到中部依次变小,从中部到右侧在依次变大,呈左右对称状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降低大尺寸TV支架用量,降低材料及人工成本,降低支架影不良发生风险,能够增加光线扩散角度,提高光纤的利用率,使用效果好。

A New Surface Diffusion Plat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曲面扩散板
本技术涉及扩散板
,尤其涉及一种新曲面扩散板。
技术介绍
光扩散板又称匀光板,扩光板,具有高光扩散性、高透光率和能够很好地遮挡光源等特征,是LED照明和平板显示领域重要的零部件。光扩散板能够起到遮光的作用,能够阻挡光的通过,一般情况下,光扩散板的光扩散性越好,透光率越低。目前照明和显示领域的光扩散板按入光方式的不同主要分为直下式和侧入式两种,相比于侧入式,直下式由于中间省掉了导光板具有更加明显的价格优势,但是也就决定了要想得到同侧入式一样的光学效果,必须通过增加光源与扩散板之间的距离或者增加光扩散板的光扩散性来达到很好的匀光效果,这样不仅灯具或者显示器的体积显得笨重,实用性受到限制,同时光的强度也会变弱,透光率下降,现生产大尺寸TV时使用扩散板多为平面板,采用支架去支撑,由此会增加支架(部分会使用螺丝固定)成本及人力成本,同时还会延伸出支架影等不良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生产大尺寸TV时使用扩散板多为平面板,采用支架去支撑,由此会增加支架(部分会使用螺丝固定)成本及人力成本,同时还会延伸出支架影等不良现象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新曲面扩散板。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曲面扩散板,包括透明基板,所述透明基板的下端粘接有进光层,所述透明基板的上端粘接有出光层,所述出光层包括扩散层,所述扩散层的下端粘接在透明基板的上端,所述扩散层的下端呈矩阵均匀等距的开设有若干个聚光槽,所述扩散层的上端粘接有扩散粒子层,所述出光层的上端连接有若干个凸面镜,所述凸面镜呈矩阵均匀等距的分布在出光层的上端,所述出光层的上端覆盖有扩散薄膜,所述扩散薄膜覆盖凸面镜设置,所述出光层其高度从左侧到中部依次变小,从中部到右侧在依次变大,呈左右对称状设置。优选的,所述进光层上呈矩阵均匀等距的开设有若干个进光孔,所述进光孔与聚光槽对应设置。优选的,所述聚光槽的横截面为倒锥形设置,且所述聚光槽内粘有聚光膜。优选的,每块所述凸面镜对应一个聚光槽设置。优选的,所述扩散薄膜的上端粘有光反射膜。优选的,所述凸面镜的球面弧度为9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曲面扩散板,具备以下有益效果:该新曲面扩散板,通过设置透明基板、进光层、出光层、扩散层、聚光槽、扩散粒子层、凸面镜和扩散薄膜,光线首先通过进光层进入到透明基层,再穿过透明基层进入到扩散层的聚光槽中,光线在聚光槽中聚集再穿过扩散层上的扩散粒子层和扩散薄膜进行扩散,其中一部分光线穿过凸面镜,对光线进行更进一步的扩散,且降低大尺寸TV支架用量,降低材料及人工成本,降低支架影不良发生风险,能够增加光线扩散角度,提高光纤的利用率,使用效果好。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本技术降低大尺寸TV支架用量,降低材料及人工成本,降低支架影不良发生风险,能够增加光线扩散角度,提高光纤的利用率,使用效果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新曲面扩散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新曲面扩散板中的出光层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新曲面扩散板放置在背板上的示意图。图中:1透明基板、2进光层、3出光层、4扩散层、5聚光槽、6扩散粒子层、7凸面镜、8扩散薄膜、9进光孔、10聚光膜、11光反射膜。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参照图1-3,一种新曲面扩散板,包括透明基板1,透明基板1的下端粘接有进光层2,透明基板1的上端粘接有出光层3,出光层3包括扩散层4,扩散层4的下端粘接在透明基板1的上端,扩散层4的下端呈矩阵均匀等距的开设有若干个聚光槽5,扩散层4的上端粘接有扩散粒子层6,出光层3的上端连接有若干个凸面镜7,凸面镜7呈矩阵均匀等距的分布在出光层3的上端,出光层3的上端覆盖有扩散薄膜8,扩散薄膜8覆盖凸面镜7设置,出光层3其高度从左侧到中部依次变小,从中部到右侧在依次变大,呈左右对称状设置,光线首先通过进光层2进入到透明基层1,再穿过透明基层1进入到扩散层4的聚光槽5中,光线在聚光槽5中聚集再穿过扩散层4上的扩散粒子层6和扩散薄膜8进行扩散,其中一部分光线穿过凸面镜7,对光线进行更进一步的扩散,且降低大尺寸TV支架用量,降低材料及人工成本,降低支架影不良发生风险,能够增加光线扩散角度,提高光纤的利用率,使用效果好。扩散板放置在背板上时,由于重力作用,中间会出现下沉,在产品平放时,扩散板呈接近水平状态,不会低于此承载面,用户在使用产品时,产品是竖立防止,四周有胶框和背板定位柱进行固定,不用担心扩散板会恢复原弧度,影响画面效果。进光层2上呈矩阵均匀等距的开设有若干个进光孔9,进光层2为透明材质,进光孔9与聚光槽5对应设置,对光线进聚集。聚光槽5的横截面为倒锥形设置,且聚光槽5内粘有聚光膜10,使得光线在聚光槽5中聚集,提高显示效果。每块凸面镜7对应一个聚光槽5设置,聚光槽中5聚集的光线尽可能的通过凸面镜7。扩散薄膜8的上端粘有光反射膜11,对照射在扩散薄膜8上的光线进行反射。凸面镜7的球面弧度为90°,对光线达到更好的扩散效果。本技术中,光线首先通过进光层2进入到透明基层1,再穿过透明基层1进入到扩散层4的聚光槽5中,光线在聚光槽5中聚集再穿过扩散层4上的扩散粒子层6和扩散薄膜8进行扩散,其中一部分光线穿过凸面镜7,对光线进行更进一步的扩散,且降低大尺寸TV支架用量,降低材料及人工成本,降低支架影不良发生风险,能够增加光线扩散角度,提高光纤的利用率,使用效果好。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曲面扩散板,包括透明基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基板(1)的下端粘接有进光层(2),所述透明基板(1)的上端粘接有出光层(3),所述出光层(3)包括扩散层(4),所述扩散层(4)的下端粘接在透明基板(1)的上端,所述扩散层(4)的下端呈矩阵均匀等距的开设有若干个聚光槽(5),所述扩散层(4)的上端粘接有扩散粒子层(6),所述出光层(3)的上端连接有若干个凸面镜(7),所述凸面镜(7)呈矩阵均匀等距的分布在出光层(3)的上端,所述出光层(3)的上端覆盖有扩散薄膜(8),所述扩散薄膜(8)覆盖凸面镜(7)设置,所述出光层(3)其高度从左侧到中部依次变小,从中部到右侧在依次变大,呈左右对称状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曲面扩散板,包括透明基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基板(1)的下端粘接有进光层(2),所述透明基板(1)的上端粘接有出光层(3),所述出光层(3)包括扩散层(4),所述扩散层(4)的下端粘接在透明基板(1)的上端,所述扩散层(4)的下端呈矩阵均匀等距的开设有若干个聚光槽(5),所述扩散层(4)的上端粘接有扩散粒子层(6),所述出光层(3)的上端连接有若干个凸面镜(7),所述凸面镜(7)呈矩阵均匀等距的分布在出光层(3)的上端,所述出光层(3)的上端覆盖有扩散薄膜(8),所述扩散薄膜(8)覆盖凸面镜(7)设置,所述出光层(3)其高度从左侧到中部依次变小,从中部到右侧在依次变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文兵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合纵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