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下走行混凝土输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53560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06 18: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下走行混凝土输送装置,包括一导轨、一走行架、一借助一联轴器与走行架前端连接用于牵引走行架沿导轨行走的牵引车以及安装于走行架上的一旋转料斗。该装置采用弹性悬挂的结构形式,能够克服轨道不平整造成的颠簸,行进平稳,减少了对轨道的冲击,有利于提高走行速度。4组导向吊架与弹性体的配合设置,使得整车能够充分定位于导轨上,整车不发生偏斜,又能够补偿轨距误差,避免了运行阻力增大,减少运行卡滞。由于车身运行的稳定性可靠,辅以新的滑触线安装方式,使集电器电刷的运行方向始终与滑触线槽的夹角近似于0°,从而提高滑触线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下走行混凝土输送装置
本技术涉及混凝土输送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下走行混凝土输送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建筑领域在预制构件的的工业化生产环节中,一般在混凝土搅拌站与混凝土布料机之间采用带有动力源的运输料斗来运输混凝土。中国专利技术专利ZL201010161137.7中公开的一种预制混凝土运输车,车轮与车身之间采用刚性轴承座连接,对轨道冲击大,不利于提高走行速度;并且当施工中轨距控制不够精确,或者料斗进入弯道时,刚性悬挂难以适应轨距误差,造成运动阻力增大甚至卡滞,影响通过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车身弹性悬挂于导轨,且能够补偿轨距误差,保证顺畅运行的一种下走行混凝土输送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下走行混凝土输送装置,包括:一导轨,由间隔且平行设置的内轨和外轨构成,所述内轨和外轨均包括上下平行设置的上翼板、下翼板以及竖直连接上、下翼板中部的腹板;一走行架,包括水平设置、并呈矩形结构的框架主体、竖直固定于框架主体横向两端的支架体、以及位于框架主体四角的走行机构;一牵引车,与走行架前端借助一联轴器连接,用于牵引走行架沿导轨行走;一旋转料斗,水平位于走行架的两支架体之间,其轴向的两端与支架体可旋转连接,所述旋转料斗的顶部具有缺口部,所述旋转料斗连接有用于驱动其沿轴线旋转、使缺口部朝下的第二驱动电机;其特征在于:其中,走行机构,包括导向吊架和第一走行轮,所述导向吊架包括连接轴和安装架,所述安装架包括竖直位于导轨腹板两侧的安装侧板以及水平连接两安装侧板的支撑底板,所述连接轴竖直设置,其下端与框架主体固定,其上端可旋转的穿过支撑底板的中部、并水平设有一平衡压板,每一安装侧板的内侧借助轴体安装有一第一走行轮,所述第一走行轮与下翼板滑接配合;还包括:于每一走行机构上设置的减震机构,所述减震机构包括两呈柱状的弹性体,所述弹性体竖直位于支撑底板与平衡压板之间,并位于连接轴对称的两侧,所述弹性体的上端与平衡压板固定,下端与支撑底板固定;以及电气机构,用于将电能导入牵引车上的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包括固定于走行架后端的走行控制箱以及设于车间内的固定控制箱,所述走行控制箱与固定控制箱借助集电器电性连接,所述集电器包括设于内轨一侧的一安装架上的集电刷以及设于内轨腹板上的滑线槽,所述集电刷能够随走行架运动与滑线槽滑动接触。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走行机构还包括导向轮,每一第一走行轮的两侧均设有一导向轮,所述导向轮安装于安装侧板上并与导轨的腹板滑动接触。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牵引车位于导轨的内轨上,包括位于内轨腹板两侧的第二走行轮,以及位于内轨下翼板下方、并由第一驱动电机驱动旋转的主动轮,所述第二走行轮和主动轮借助一压紧装置将内轨的下翼板夹持于二者之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牵引车包括上机架和下机架,所述上机架和下机架借助一纵向水平设置的第一轴体可转动连接,所述主动轮设于下机架上,所述第二走行轮设于上机架上,所述压紧装置能够驱动下机架带动主动轮沿第一轴体转动挤压内轨下翼板。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下机架上与第一轴体相对的一端具有水平的挤压梁,所述挤压梁上端的上机架上设有第二轴体,所述压紧装置位于挤压梁的两端,包括压紧轴、碟形弹簧和锁紧螺母,所述压紧轴竖直且活动穿过挤压梁,其上端与第二轴体可转动连接,所述锁紧螺母螺接于压紧轴的下端,所述碟形弹簧压紧于锁紧螺母与挤压梁之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旋转料斗逆时针或顺时针旋转倒料时朝向一侧的走行架横梁上设有卸料板,所述卸料板包括竖直板以及连接竖直板底部并朝内倾斜的导料板。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卸料板横向的两端设有向内的翻折、并与卸料板呈钝角的挡料板。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旋转料斗为椭圆封头的罐体结构。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均采用电机基频87Hz。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走行架前、后两端均设有防撞急停防护装置。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该装置采用弹性悬挂的结构形式,在整车与各走行机构之间设置弹性体,使整车能够弹性悬挂于导轨上,在整车行进过程中,能够克服轨道不平整造成的颠簸,行进平稳,减少了对轨道的冲击,有利于提高走行速度。由于4组导向吊架与弹性体的配合设置,使得整车能够充分定位于导轨上,整车不发生偏斜,又能够补偿轨距误差,避免了运行阻力增大,减少运行卡滞。通过将弹性体的上端固定于连接轴,实现与走行架的固定,弹性体的下端与安装架固定,又由于安装架与连接轴活动连接,能够随着轨距的变化而调整,相对连接轴发生转动,使走行机构的轮体始终与轨道贴合,此时弹性体切向变形蓄能,而后弹性体释放能量复位,又能够驱动安装架复位,自始至终保持走行机构沿轨道行走。由于车身运行的稳定性可靠,辅以新的滑触线安装方式,使滑触线支架固定于转向吊架的旋转上部,使集电器电刷的运行方向始终与滑触线槽的夹角近似于0°,从而提高滑触线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的左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所述走行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所述走行机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所述牵引车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仅仅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如图1~图5所示,一种下走行混凝土输送装置,包括一导轨、一走行架、一借助一联轴器31与走行架前端连接用于牵引走行架沿导轨行走的牵引车30以及安装于走行架上的一旋转料斗40。导轨由间隔且平行设置的内轨11和外轨12构成,所述内轨11和外轨12均包括上下平行设置的上翼板、下翼板以及竖直连接上、下翼板中部的腹板。走行架包括水平设置、并呈矩形结构的框架主体21、竖直固定于框架主体21横向两端的支架体22、以及位于框架主体21四角的走行机构23。旋转料斗40用于盛装混凝土等物料。旋转料斗40水平位于走行架的两支架体22之间,其轴向的两端借助轴承与支架体22可旋转连接,所述旋转料斗40的顶部具有缺口部(即进料口/出料口),所述旋转料斗40连接有用于驱动其沿轴线旋转、使缺口部朝下进行卸料和复位的第二驱动电机41,当旋转料斗40运行到浇筑工位后,第二驱动电机41启动,驱动旋转料斗40向下旋转卸料。该装置中,走行机构23包括导向吊架和第一走行轮231,所述导向吊架包括连接轴232和安装架233,所述安装架233包括竖直位于导轨腹板两侧的安装侧板2331以及水平连接两安装侧板2331的支撑底板2332,所述连接轴232竖直设置,其下端与框架主体21固定,其上端可旋转的穿过支撑底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下走行混凝土输送装置,包括:一导轨,由间隔且平行设置的内轨(11)和外轨(12)构成,所述内轨(11)和外轨(12)均包括上下平行设置的上翼板、下翼板以及竖直连接上、下翼板中部的腹板;一走行架,包括水平设置、并呈矩形结构的框架主体(21)、竖直固定于框架主体(21)横向两端的支架体(22)、以及位于框架主体(21)四角的走行机构(23);一牵引车(30),与走行架前端借助一联轴器(31)连接,用于牵引走行架沿导轨行走;一旋转料斗(40),水平位于走行架的两支架体(22)之间,其轴向的两端与支架体(22)可旋转连接,所述旋转料斗(40)的顶部具有缺口部,所述旋转料斗(40)连接有用于驱动其沿轴线旋转、使缺口部朝下的第二驱动电机(41);其特征在于:其中,走行机构(23),包括导向吊架和第一走行轮(231),所述导向吊架包括连接轴(232)和安装架(233),所述安装架(233)包括竖直位于导轨腹板两侧的安装侧板(2331)以及水平连接两安装侧板(2331)的支撑底板(2332),所述连接轴(232)竖直设置,其下端与框架主体(21)固定,其上端可旋转的穿过支撑底板(2332)的中部、并水平设有一平衡压板(2321),每一安装侧板(2331)的内侧借助轴体安装有一第一走行轮(231),所述第一走行轮(231)与下翼板滑接配合;还包括:于每一走行机构(23)上设置的减震机构,所述减震机构包括两呈柱状的弹性体(51),所述弹性体(51)竖直位于支撑底板(2332)与平衡压板(2321)之间,并位于连接轴(232)对称的两侧,所述弹性体(51)的上端与平衡压板(2321)固定,下端与支撑底板(2332)固定;以及电气机构,用于将电能导入牵引车(30)上的第一驱动电机(32)和第二驱动电机(41),包括固定于走行架后端的走行控制箱(51)以及设于车间内的固定控制箱,所述走行控制箱(51)与固定控制箱借助集电器(52)电性连接,所述集电器(52)包括设于内轨(11)一侧的一安装架(233)上的集电刷(521)以及设于内轨(11)腹板上的滑线槽(522),所述集电刷(521)能够随走行架运动与滑线槽(522)滑动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下走行混凝土输送装置,包括:一导轨,由间隔且平行设置的内轨(11)和外轨(12)构成,所述内轨(11)和外轨(12)均包括上下平行设置的上翼板、下翼板以及竖直连接上、下翼板中部的腹板;一走行架,包括水平设置、并呈矩形结构的框架主体(21)、竖直固定于框架主体(21)横向两端的支架体(22)、以及位于框架主体(21)四角的走行机构(23);一牵引车(30),与走行架前端借助一联轴器(31)连接,用于牵引走行架沿导轨行走;一旋转料斗(40),水平位于走行架的两支架体(22)之间,其轴向的两端与支架体(22)可旋转连接,所述旋转料斗(40)的顶部具有缺口部,所述旋转料斗(40)连接有用于驱动其沿轴线旋转、使缺口部朝下的第二驱动电机(41);其特征在于:其中,走行机构(23),包括导向吊架和第一走行轮(231),所述导向吊架包括连接轴(232)和安装架(233),所述安装架(233)包括竖直位于导轨腹板两侧的安装侧板(2331)以及水平连接两安装侧板(2331)的支撑底板(2332),所述连接轴(232)竖直设置,其下端与框架主体(21)固定,其上端可旋转的穿过支撑底板(2332)的中部、并水平设有一平衡压板(2321),每一安装侧板(2331)的内侧借助轴体安装有一第一走行轮(231),所述第一走行轮(231)与下翼板滑接配合;还包括:于每一走行机构(23)上设置的减震机构,所述减震机构包括两呈柱状的弹性体(51),所述弹性体(51)竖直位于支撑底板(2332)与平衡压板(2321)之间,并位于连接轴(232)对称的两侧,所述弹性体(51)的上端与平衡压板(2321)固定,下端与支撑底板(2332)固定;以及电气机构,用于将电能导入牵引车(30)上的第一驱动电机(32)和第二驱动电机(41),包括固定于走行架后端的走行控制箱(51)以及设于车间内的固定控制箱,所述走行控制箱(51)与固定控制箱借助集电器(52)电性连接,所述集电器(52)包括设于内轨(11)一侧的一安装架(233)上的集电刷(521)以及设于内轨(11)腹板上的滑线槽(522),所述集电刷(521)能够随走行架运动与滑线槽(522)滑动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下走行混凝土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走行机构(23)还包括导向轮(234),每一第一走行轮(231)的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保久王瑞平张紫旭李建峰曹文华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新大地机电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