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丙酸杆菌的循环过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534072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06 17: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丙酸杆菌的循环过滤装置,包括循环泵和第一循环内管、第二循环内管,第一循环内管和第二循环内管分别与循环泵相连,第一循环内管和第二循环内管之间设置有多个倒U型的陶瓷膜管,陶瓷膜管下端的一侧与第一循环内管相连,另一侧与第二循环内管相连,第一循环内管和第二循环管的外侧均设置有外管,陶瓷膜管的外侧从内向外依次设置有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二壳体的下端与对应的外管相连,上端设置有进气支管,第一壳体的下端与陶瓷膜管的下端之间设置有密封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陶瓷膜管实现发酵液的浓缩过滤,便于丙酸杆菌的回收利用,同时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以及外筒内填充惰性气体,避免外界空气或细菌的引入。

A Circulating Filtration Device for Propionibacteriu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丙酸杆菌的循环过滤装置
本技术涉及循环过滤
,特别是指一种丙酸杆菌的循环过滤装置。
技术介绍
丙酸及其衍生物的用途十分广泛,可用于食品、石料、医药等多个领域。丙酸的来源分为化学合成法和发酵法。发酵法:主要通过丙酸杆菌发酵获得发酵液,然后从发酵液中分离出菌种,获得含有丙酸的过滤液。目前,发酵液的分离方法包括板框过滤等,板框过滤存在更换滤布频繁、跑冒滴漏现象频出等问题,而且板框过滤存在菌种的流失,不利于菌种的循环发酵。现有的陶瓷膜过滤装置,并不能满足丙酸杆菌在过滤过程中所需的厌氧环境。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出一种丙酸杆菌的循环过滤装置,采用陶瓷膜管实现丙酸杆菌发酵液的浓缩过滤,便于丙酸杆菌的回收利用,同时通过进气支管向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以及外筒内填充惰性气体,避免了外界空气或者细菌的引入。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丙酸杆菌的循环过滤装置,包括循环泵和第一循环内管、第二循环内管,第一循环内管和第二循环内管分别与循环泵相连,第一循环内管和第二循环内管之间设置有多个倒U型的陶瓷膜管,陶瓷膜管下端的一侧与第一循环内管相连,另一侧与第二循环内管相连,第一循环内管和第二循环管的外侧均设置有外管,陶瓷膜管的外侧从内向外依次设置有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二壳体的下端与对应的外管相连,上端设置有进气支管,第一壳体的下端与陶瓷膜管的下端之间设置有密封件。进一步地,陶瓷膜管下端的一侧设置有原液支管,另一侧设置有浓液支管,原液支管与原液总管相连,浓液支管与浓液总管相连,原液支管上设置有第一控制阀,浓液支管上设置有第二控制阀。进一步地,第一壳体上端的两侧设置有清液支管,清液支管与清液总管相连,清液支管上设置有第三控制阀。进一步地,进气支管与进气总管相连,进气总管与进气加压系统相连,外管上设置有气压表和排气管,排气管上设置有安全阀。进一步地,第一循环内管远离循环泵的一端设置有排污管,排污管上设置有第四控制阀。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采用陶瓷膜管实现丙酸杆菌发酵液的浓缩过滤,便于丙酸杆菌的回收利用;通过进气支管向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以及外筒内填充惰性气体,使丙酸杆菌发酵液在循环过滤过程处于惰性气体的环境中,即使发酵液循环过程中发生泄漏,也避免了外界空气或者细菌的引入,在外管上设置气压表,用于监测外管内的压强。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陶瓷膜管的结构示意图。循环泵1,第一循环内管2,第二循环内管3,陶瓷膜管4,外管5,第一壳体6,第二壳体7,原液支管8,浓液支管9,原液总管10,浓液总管11,第一控制阀12,第二控制阀13,清液支管14,清液总管15,第三控制阀16,进气支管17,进气总管18,进气加压系统19,气压表20,排气管21,安全阀22,排污管23,第四控制阀24。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2所示,一种丙酸杆菌的循环过滤装置,包括循环泵1和第一循环内管2、第二循环内管3,第一循环内管2和第二循环内管3的一端分别通过法兰盘与循环泵1相连,第一循环内管2和第二循环内管3之间设置有多个倒U型的陶瓷膜管4,陶瓷膜管4下端的一侧与第一循环内管2相连,另一侧与第二循环内管3相连,第一循环内管2和第二循环管的外侧均设置有外管5,外管5的端部与对应的第一循环内管2或第二循环内管3端部均密封连接,陶瓷膜管4的外侧从内向外依次设置有第一壳体6和第二壳体7,第二壳体7的下端与对应的外管5相连,第一壳体6的下端与陶瓷膜管4的下端之间设置有密封件。陶瓷膜管4下端的一侧设置有原液支管8,另一侧设置有浓液支管9,原液支管8依次穿过第一壳体6和第二壳体7与原液总管10相连,浓液支管9依次穿过第一壳体6和第二壳体7与浓液总管11相连,原液支管8上设置有第一控制阀12,浓液支管9上设置有第二控制阀13。第一壳体6上端的两侧设置有清液支管14,清液支管14穿过第二壳体7与清液总管15相连,清液支管14上设置有第三控制阀16。第二壳体7的上端设置有进气支管17,进气支管17与进气总管18相连,进气总管18与进气加压系统19相连,进气加压系统19包括气泵,外管5上设置有气压表20。第一循环内管2远离循环泵1的一端设置有排污管23,排污管23上设置有第四控制阀24,外管5上远离循环泵1的一端设置有排气管21,排气管21上设置有安全阀22。第一控制阀12、第二控制阀13、第三控制阀16和第四控制阀24可以为电磁阀,也可为手动阀,安全阀22为单向阀。本技术的使用方法:进气加压系统19通过进气支管17向第一壳体6和第二壳体7之间通入惰性气体,同时惰性气体填充外管5;打开第一控制阀12,通过原液支管8将丙酸杆菌发酵液送至陶瓷膜管4内,然后启动循环泵1,丙酸杆菌发酵液在陶瓷膜管4内循环过滤,打开第三控制阀16,含有丙酸的过滤液通过清液支管14送至清液总管15,由清液总管15送至下一工序,过滤完成后,关闭第三控制阀16和第一控制阀12,打开第二控制阀13,含有丙酸杆菌的浓缩液通过浓液支管9排出,由浓液总管11送至发酵罐,进行丙酸杆菌的回收。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丙酸杆菌的循环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循环泵(1)和第一循环内管(2)、第二循环内管(3),第一循环内管(2)和第二循环内管(3)分别与循环泵(1)相连,第一循环内管(2)和第二循环内管(3)之间设置有多个倒U型的陶瓷膜管(4),陶瓷膜管(4)下端的一侧与第一循环内管(2)相连,另一侧与第二循环内管(3)相连,第一循环内管(2)和第二循环管的外侧均设置有外管(5),陶瓷膜管(4)的外侧从内向外依次设置有第一壳体(6)和第二壳体(7),第二壳体(7)的下端与对应的外管(5)相连,上端设置有进气支管(17),第一壳体(6)的下端与陶瓷膜管(4)的下端之间设置有密封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丙酸杆菌的循环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循环泵(1)和第一循环内管(2)、第二循环内管(3),第一循环内管(2)和第二循环内管(3)分别与循环泵(1)相连,第一循环内管(2)和第二循环内管(3)之间设置有多个倒U型的陶瓷膜管(4),陶瓷膜管(4)下端的一侧与第一循环内管(2)相连,另一侧与第二循环内管(3)相连,第一循环内管(2)和第二循环管的外侧均设置有外管(5),陶瓷膜管(4)的外侧从内向外依次设置有第一壳体(6)和第二壳体(7),第二壳体(7)的下端与对应的外管(5)相连,上端设置有进气支管(17),第一壳体(6)的下端与陶瓷膜管(4)的下端之间设置有密封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丙酸杆菌的循环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陶瓷膜管(4)下端的一侧设置有原液支管(8),另一侧设置有浓液支管(9),原液支管(8)与原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仕英
申请(专利权)人:驻马店天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