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后部框架结构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504537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03 05: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后部框架结构,包括D柱接头、顶盖后横梁组件、C柱结构和D柱结构,D柱接头包括D柱接头内板和D柱接头外板,D柱接头内板为具有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第三端部的Y型结构,D柱接头外板为具有第四端部、第五端部和第六端部的Y型结构,D柱接头内板和所述D柱接头外板连接,以在D柱接头内板和D柱接头外板之间形成三通腔,第一端部和第四端部搭接以形成第一接口,第二端部和第五端部搭接以形成第二接口,第三端部和第六端部搭接以形成第三接口。同时,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包括上述汽车后部框架结构的汽车。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汽车后部框架结构能减少D柱接头的组件数量,提高D柱接头连接位置的刚度,保证了刚度的连续性。

A Rear Frame Structure and Automobi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后部框架结构及汽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框架结构
,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后部框架结构及汽车。
技术介绍
D柱接头是汽车车身重要的接头结构之一,直接影响到整车的强度、刚度和模态等性能。尤其是MPV(multi-PurposeVehicles,多用途汽车)车身,尾门框是薄弱区域,尾门框的强度和刚度不足容易引起开裂,因此,D柱接头的好坏,可能影响到整个白车身的好坏。现有的D柱接头技术中,需要三个及以上的零件来连接组成该D柱接头,其组成部件数量繁多,内部需匹配的结构繁多,使得结构极为复杂,加工和组装难度较大,加工成本高。另一方面,现有技术中,对C柱的加强通常是利用C柱内板实现,C柱内板采用一块板材制作而成。然而,由于C柱内板结构复杂,C柱内板一般采用深冲压板材设计而成,刚度不足,且这种C柱和D柱的连接方式没有使车身后部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因而影响车身的刚度等。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汽车的D柱接头结构存在结构复杂以及加工和组装难度大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后部框架结构及汽车。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提供一种汽车后部框架结构,包括D柱接头、顶盖后横梁组件、C柱结构和D柱结构,所述D柱接头包括D柱接头内板和D柱接头外板,所述D柱接头内板为具有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第三端部的Y型结构,所述D柱接头外板为具有第四端部、第五端部和第六端部的Y型结构,所述D柱接头内板和所述D柱接头外板连接,以在所述D柱接头内板和所述D柱接头外板之间形成三通腔,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四端部搭接以形成连通所述三通腔的第一接口,所述第二端部和所述第五端部搭接以形成连通所述三通腔的第二接口,所述第三端部和所述第六端部搭接以形成连通所述三通腔的第三接口,所述顶盖后横梁组件连接所述第一接口,所述D柱结构连接所述第二接口,所述C柱结构连接所述第三接口。可选地,所述D柱接头内板和所述D柱接头外板为一体成型结构。可选地,所述顶盖后横梁组件包括顶盖后横梁上盖板和顶盖后横梁,所述顶盖后横梁上盖板与所述顶盖后横梁连接;所述顶盖后横梁与所述D柱接头内板的第一端部搭接,所述顶盖后横梁上盖板与所述D柱接头外板的第四端部搭接。可选地,所述顶盖后横梁与所述第一端部搭接的一端延伸至所述D柱接头的三通腔内部,且所述顶盖后横梁的端部连接在所述D柱接头上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的交汇位置。可选地,所述D柱结构包括D柱内板下段和D柱加强板,所述D柱内板下段与所述D柱加强板连接;所述D柱内板下段与所述D柱接头内板的第二端部搭接,所述D柱加强板与所述D柱接头外板的第五端部搭接。可选地,所述C柱结构包括C柱内板和顶框加强板,所述C柱内板的顶部与所述顶框加强板连接;所述C柱内板的一侧边缘与所述D柱接头内板搭接,且所述C柱内板的边缘由所述D柱接头内板的第三端部延伸至第二端部;所述顶框加强板与所述D柱接头外板的第六端部搭接。可选地,所述C柱内板21为一体成型的整体板状,所述C柱内板的顶部边缘与顶框加强板连接,所述C柱内板的一侧边缘与所述D柱接头和所述D柱结构连接,所述C柱内板的另一侧边缘形成C柱支撑结构。可选地,所述汽车后部框架结构还包括C柱加强件和后地板,至少部分所述C柱加强件架设于所述C柱内板上,且所述C柱加强件的一端连接所述D柱接头内板,所述C柱加强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后地板。可选地,所述C柱加强件的两个端部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于所述D柱接头内板上背离所述D柱接头外板的内侧面上,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于所述后地板的顶面。可选地,所述汽车后部框架结构还包括后轮轮罩内板,所述后轮轮罩内板包括后轮轮罩内板后段和后轮轮罩内板前段,所述后轮轮罩内板后段和所述后轮轮罩内板前段相互连接,且所述后轮轮罩内板后段和所述后轮轮罩内板前段位于所述C柱内板和所述后地板之间,所述C柱加强件具有平滑部和弯折部,所述平滑部架设于所述C柱内板上,所述弯折部架设于所述后轮轮罩内板后段上。可选地,所述汽车后部框架结构还包括后轮轮罩外板,所述后轮轮罩外板和所述后轮轮罩内板分别连接于所述C柱内板的底部两侧。可选地,所述C柱内板中部设置有分力孔。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汽车后部框架结构。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汽车后部框架结构,由D柱接头内板和D柱接头外板相互搭接形成D柱接头,同时在所述D柱接头内板和所述D柱接头外板之间形成三通腔,通过三通腔的第一接口连接顶盖后横梁组件,通过三通腔的第二接口连接D柱结构,通过三通腔的第三接口连接C柱结构,使得所需的组件大大减少,D柱接头内板和D柱接头外板之间相互助力,提高了D柱接头连接位置的刚度,保证了刚度的连续性,进而提高了与顶盖后横梁组件形成的车身后部框架的刚度,提高了白车身模态。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汽车后部框架结构的结构爆炸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汽车后部框架结构其D柱接头的结构爆炸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汽车后部框架结构其D柱接头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汽车后部框架结构的内部视角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汽车后部框架结构的另一内部视角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汽车后部框架结构的C柱内板装配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汽车后部框架结构的外部视角示意图。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1、D柱接头;11、D柱接头外板;111、第三弯折部;112、第二台阶部;113、第四端部;114、第五端部;115、第六端部;12、D柱接头内板;121、第一端部;122、第二端部;123、第三端部;13、第一接口;14、第二接口;15、第三接口;2、C柱结构;21、C柱内板;211、分力孔;212、环状凸起;213、C柱支撑结构;22、顶框加强板;3、D柱结构;31、D柱内板下段;311、第一弯折部;32、D柱加强板;321、第二弯折部;4、后轮轮罩内板;41、后轮轮罩内板前段;42、后轮轮罩内板后段;5、C柱加强件;51、平滑部;52、弯折部;53、第一连接部;54、第二连接部;6、后轮轮罩外板;7、顶盖后横梁组件;71、顶盖后横梁上盖板;711、第一台阶部;72、顶盖后横梁;8、后地板。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宽度方向”、“长度方向”、“高度方向”、“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参见图1~图4和图7所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汽车后部框架结构,包括D柱接头1、顶盖后横梁组件7、C柱结构2和D柱结构3,所述D柱接头1包括D柱接头内板12和D柱接头外板11,所述D柱接头内板12为具有第一端部121、第二端部122和第三端部123的Y型结构,所述D柱接头外板11为具有第四端部113、第五端部114和第六端部115的Y型结构,所述D柱接头内板12和所述D柱接头外板11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后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D柱接头、顶盖后横梁组件、C柱结构和D柱结构,所述D柱接头包括D柱接头内板和D柱接头外板,所述D柱接头内板为具有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第三端部的Y型结构,所述D柱接头外板为具有第四端部、第五端部和第六端部的Y型结构,所述D柱接头内板和所述D柱接头外板连接,以在所述D柱接头内板和所述D柱接头外板之间形成三通腔,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四端部搭接以形成连通所述三通腔的第一接口,所述第二端部和所述第五端部搭接以形成连通所述三通腔的第二接口,所述第三端部和所述第六端部搭接以形成连通所述三通腔的第三接口,所述顶盖后横梁组件连接所述第一接口,所述D柱结构连接所述第二接口,所述C柱结构连接所述第三接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后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D柱接头、顶盖后横梁组件、C柱结构和D柱结构,所述D柱接头包括D柱接头内板和D柱接头外板,所述D柱接头内板为具有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第三端部的Y型结构,所述D柱接头外板为具有第四端部、第五端部和第六端部的Y型结构,所述D柱接头内板和所述D柱接头外板连接,以在所述D柱接头内板和所述D柱接头外板之间形成三通腔,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四端部搭接以形成连通所述三通腔的第一接口,所述第二端部和所述第五端部搭接以形成连通所述三通腔的第二接口,所述第三端部和所述第六端部搭接以形成连通所述三通腔的第三接口,所述顶盖后横梁组件连接所述第一接口,所述D柱结构连接所述第二接口,所述C柱结构连接所述第三接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D柱接头内板和所述D柱接头外板为一体成型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后横梁组件包括顶盖后横梁上盖板和顶盖后横梁,所述顶盖后横梁上盖板与所述顶盖后横梁连接;所述顶盖后横梁与所述D柱接头内板的第一端部搭接,所述顶盖后横梁上盖板与所述D柱接头外板的第四端部搭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后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后横梁与所述第一端部搭接的一端延伸至所述D柱接头的三通腔内部,且所述顶盖后横梁的端部连接在所述D柱接头上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的交汇位置。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D柱结构包括D柱内板下段和D柱加强板,所述D柱内板下段与所述D柱加强板连接;所述D柱内板下段与所述D柱接头内板的第二端部搭接,所述D柱加强板与所述D柱接头外板的第五端部搭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C柱结构包括C柱内板和顶框加强板,所述C柱内板的顶部与所述顶框加强板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赖锐张健健刘腾涌赵洋李岩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市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