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后部框架结构及汽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框架结构
,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后部框架结构及汽车。
技术介绍
D柱接头是汽车车身重要的接头结构之一,直接影响到整车的强度、刚度和模态等性能。尤其是MPV(multi-PurposeVehicles,多用途汽车)车身,尾门框是薄弱区域,尾门框的强度和刚度不足容易引起开裂,因此,D柱接头的好坏,可能影响到整个白车身的好坏。现有的D柱接头技术中,需要三个及以上的零件来连接组成该D柱接头,其组成部件数量繁多,内部需匹配的结构繁多,使得结构极为复杂,加工和组装难度较大,加工成本高。另一方面,现有技术中,对C柱的加强通常是利用C柱内板实现,C柱内板采用一块板材制作而成。然而,由于C柱内板结构复杂,C柱内板一般采用深冲压板材设计而成,刚度不足,且这种C柱和D柱的连接方式没有使车身后部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因而影响车身的刚度等。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汽车的D柱接头结构存在结构复杂以及加工和组装难度大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后部框架结构及汽车。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提供一种汽车后部框架结构,包括D柱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后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D柱接头、顶盖后横梁组件、C柱结构和D柱结构,所述D柱接头包括D柱接头内板和D柱接头外板,所述D柱接头内板为具有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第三端部的Y型结构,所述D柱接头外板为具有第四端部、第五端部和第六端部的Y型结构,所述D柱接头内板和所述D柱接头外板连接,以在所述D柱接头内板和所述D柱接头外板之间形成三通腔,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四端部搭接以形成连通所述三通腔的第一接口,所述第二端部和所述第五端部搭接以形成连通所述三通腔的第二接口,所述第三端部和所述第六端部搭接以形成连通所述三通腔的第三接口,所述顶盖后横梁组件连接所述第一接口,所述D柱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后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D柱接头、顶盖后横梁组件、C柱结构和D柱结构,所述D柱接头包括D柱接头内板和D柱接头外板,所述D柱接头内板为具有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第三端部的Y型结构,所述D柱接头外板为具有第四端部、第五端部和第六端部的Y型结构,所述D柱接头内板和所述D柱接头外板连接,以在所述D柱接头内板和所述D柱接头外板之间形成三通腔,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四端部搭接以形成连通所述三通腔的第一接口,所述第二端部和所述第五端部搭接以形成连通所述三通腔的第二接口,所述第三端部和所述第六端部搭接以形成连通所述三通腔的第三接口,所述顶盖后横梁组件连接所述第一接口,所述D柱结构连接所述第二接口,所述C柱结构连接所述第三接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D柱接头内板和所述D柱接头外板为一体成型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后横梁组件包括顶盖后横梁上盖板和顶盖后横梁,所述顶盖后横梁上盖板与所述顶盖后横梁连接;所述顶盖后横梁与所述D柱接头内板的第一端部搭接,所述顶盖后横梁上盖板与所述D柱接头外板的第四端部搭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后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后横梁与所述第一端部搭接的一端延伸至所述D柱接头的三通腔内部,且所述顶盖后横梁的端部连接在所述D柱接头上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的交汇位置。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D柱结构包括D柱内板下段和D柱加强板,所述D柱内板下段与所述D柱加强板连接;所述D柱内板下段与所述D柱接头内板的第二端部搭接,所述D柱加强板与所述D柱接头外板的第五端部搭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C柱结构包括C柱内板和顶框加强板,所述C柱内板的顶部与所述顶框加强板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赖锐,张健健,刘腾涌,赵洋,李岩,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市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