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前部框架结构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470817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9 02:08
一种车身前部框架结构,包括前纵梁总成,前纵梁总成包括分别用铝材挤出成型的前段纵梁和铸造成型的后段纵梁,前段纵梁的一端连接于后段纵梁。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车身前部框架结构减重效果明显,提高了连接精度以及结构强度,同时降低了模夹检具数量和成本。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汽车。

Front Frame Structure of Car Body and Car

The front frame structure of a car body includes a front longitudinal beam assembly, which comprises a front longitudinal beam extruded with aluminium and a rear longitudinal beam cast respectively. One end of the front longitudinal beam is connected to the rear longitudinal beam. The front frame structure of the car body of the invention has obvious weight reduction effect, improves connection accuracy and structural strength, and reduces the number and cost of clamp checking fixtures. The invention also relates to an automobi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前部框架结构及汽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身
,特别涉及一种车身前部框架结构及汽车。
技术介绍
车身前部框架的两侧会设置前纵梁总成,前纵梁总成是车身承力的主要部件,在车辆碰撞时,前纵梁总成的前部会发生变形,以吸收碰撞时产生的能量。图1是现有的车身前部框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车身前部框架80包括前纵梁总成82、纵梁连接板83、机舱横梁84、地板门槛梁85和车门A柱86。机舱横梁84搭接在前纵梁总成82之上,纵梁连接板83的一端连接于前纵梁总成82,纵梁连接板83的另一端连接于车门A柱86的下部结构862,地板门槛梁85的一端连接于车门A柱86的下部结构862。现有的前纵梁总成82采用钢材分别冲压形成多个零件,各零件相互拼接形成前纵梁总成82。具体地,前纵梁总成82包括纵梁底部加强板总成、纵梁外板结构和纵梁外板总成,其中纵梁底部加强板总成分别由纵梁底部加强板、前副车架后安装板、纵梁连接外板和纵梁连接内板拼接形成;纵梁外板总成分别由纵梁外板和前副车架安装拼接形成。因此,现有的前纵梁总成82零件数量多,重量大,结构复杂,在拼焊的过程中难以保证精度,造成整个车身前部框架80的结构强度低,不利于保证碰撞过程中乘员舱整体结构的保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车身前部框架结构,减重效果明显,提高了连接精度以及结构强度,同时降低了模夹检具数量和成本。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车身前部框架结构,包括前纵梁总成,前纵梁总成包括分别用铝材挤出成型的前段纵梁和铸造成型的后段纵梁,前段纵梁的一端连接于后段纵梁。在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前段纵梁包括第一纵梁侧板、第二纵梁侧板、第三纵梁侧板、第四纵梁侧板和多块加强板,第一纵梁侧板与第二纵梁侧板相对设置,第三纵梁侧板与第四纵梁侧板相对设置,并连接于第一纵梁侧板与第二纵梁侧板之间,各加强板相互间隔设置,各加强板的两侧分别连接于第一纵梁侧板和第二纵梁侧板。在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前段纵梁上设有第一翻边,第一翻边沿着前段纵梁的长度方向设置,后段纵梁上设有第二翻边,前纵梁总成还包括纵梁上盖板,纵梁上盖板设置在前段纵梁和后段纵梁上,纵梁上盖板连接于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在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前纵梁总成还包括防撞梁安装板,防撞梁安装板设置于前段纵梁的端部,防撞梁安装板的一侧分别与第一纵梁侧板、第二纵梁侧板、第三纵梁侧板和第四纵梁侧板连接。在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后段纵梁包括底板以及连接在底板上的第一侧围板、第二侧围板、第三侧围板、第四侧围板和加强结构,第一侧围板、第二侧围板、第三侧围板和第四侧围板之间形成容置腔,加强结构连接在容置腔内。在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第一侧围板的一端与第二侧围板的一端相互间隔设置,并形成第一连接口,前段纵梁的一端连接于第一连接口。在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加强结构分别包括多块第一加强筋板、第二加强筋板和第三加强筋板,各第一加强筋板相互间隔设置,各第一加强筋板的一端连接于第四侧围板,各第二加强筋板相互间隔设置,各第二加强筋板与各第一加强筋板交叉连接,且第二加强筋板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侧围板和第二侧围板,各第三加强筋板相互间隔设置,各第三加强筋板的一端连接于第三侧围板。在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第二侧围板的一端与第三侧围板的一端相互间隔设置,并形成第二连接口,车身前部框架结构还包括第一机舱横梁,第一机舱横梁沿着车身宽度方向设置,第一机舱横梁的一端连接于第二连接口。在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第四侧围板包括固定板、第一弯折板和第二弯折板,固定板分别与该底板、第一侧围板和第三侧围板连接,第一弯折板与第二弯折板相对设置地连接于固定板,固定板、第一弯折板和第二弯折板之间形成第三连接口,车身前部框架结构还包括车门柱和地板门槛梁,车门柱沿着车身高度方向设置,车门柱的一端连接于第三连接口,地板门槛梁沿着车身长度方向设置,地板门槛梁的一端连接于第三连接口,且地板门槛梁的端部连接于车门柱。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汽车,减重效果明显,提高了连接精度以及结构强度,同时降低了模夹检具数量和成本。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车身前部框架结构。本专利技术的车身前部框架结构的前纵梁总成包括分别用铝材挤出成型的前段纵梁和铸造成型的后段纵梁,前段纵梁的一端连接于后段纵梁。本专利技术的车身前部框架结构由于采用铝材挤出成型的前段纵梁和铸造成型的后段纵梁,将多个零件集成于一个零件,减重效果明显,提高了各零件的连接精度以及结构强度,同时降低了模夹检具数量和成本。而且,前段纵梁挤出形成的封闭型腔,有效改善了前段纵梁的碰撞变形压溃模式,提高了前段纵梁的结构强度以及吸能效率。上述说明仅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的车身前部框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车身前部框架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前纵梁总成的组装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前纵梁总成的拆分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后段纵梁载荷传递路径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为达成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专利技术提出的车身前部框架结构及汽车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下:有关本专利技术的前述及其它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及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的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呈现。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的说明,当可对本专利技术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得以更加深入且具体的了解,然而所附图式仅是提供参考与说明之用,并非用来对本专利技术加以限制。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车身前部框架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车身前部框架结构100包括前纵梁总成10、第一机舱横梁20、第二机舱横梁30、车门柱40(A柱)和地板门槛梁50,其中、第一机舱横梁20、第二机舱横梁30、车门柱40和地板门槛梁50分别与前纵梁总成10连接。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前纵梁总成的组装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前纵梁总成的拆分结构示意图。如图2、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前纵梁总成10包括前段纵梁12、后段纵梁13、防撞梁安装板14和纵梁上盖板15。前段纵梁12的一端与后段纵梁13连接,前段纵梁12的另一端与防撞梁安装板14连接,纵梁上盖板15设置于前段纵梁12与后段纵梁13的连接处,并分别与前段纵梁12和后段纵梁13连接。具体地,前段纵梁12包括第一纵梁侧板122、第二纵梁侧板123、第三纵梁侧板124、第四纵梁侧板125和多块加强板126。第一纵梁侧板122与第二纵梁侧板123相对设置,第三纵梁侧板124与第四纵梁侧板125相对设置,并连接于第一纵梁侧板122与第二纵梁侧板123之间,各加强板126相互间隔设置,各加强板126的两侧分别连接于第一纵梁侧板122和第二纵梁侧板123。前段纵梁12为规则的矩形结构,即第一纵梁侧板122平行于第二纵梁侧板123,第三纵梁侧板124平行于第四纵梁侧板125,且平行于第三纵梁侧板124和第四纵梁侧板125垂直连接于第一纵梁侧板122与第二纵梁侧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前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纵梁总成(10),所述前纵梁总成(10)包括分别用铝材挤出成型的前段纵梁(12)和铸造成型的后段纵梁(13),所述前段纵梁(12)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后段纵梁(1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前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纵梁总成(10),所述前纵梁总成(10)包括分别用铝材挤出成型的前段纵梁(12)和铸造成型的后段纵梁(13),所述前段纵梁(12)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后段纵梁(13)。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段纵梁(12)包括第一纵梁侧板(122)、第二纵梁侧板(123)、第三纵梁侧板(124)、第四纵梁侧板(125)和多块加强板(126),所述第一纵梁侧板(122)与所述第二纵梁侧板(123)相对设置,所述第三纵梁侧板(124)与所述第四纵梁侧板(125)相对设置,并连接于所述第一纵梁侧板(122)与所述第二纵梁侧板(123)之间,各所述加强板(126)相互间隔设置,各所述加强板(126)的两侧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纵梁侧板(122)和所述第二纵梁侧板(123)。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前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段纵梁(12)上设有第一翻边(127),所述第一翻边(127)沿着所述前段纵梁(12)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后段纵梁(13)上设有第二翻边(137),所述前纵梁总成(10)还包括纵梁上盖板(15),所述纵梁上盖板(15)设置在所述前段纵梁(12)和所述后段纵梁(13)上,所述纵梁上盖板(15)连接于所述第一翻边(127)和所述第二翻边(137)。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前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总成(10)还包括防撞梁安装板(14),所述防撞梁安装板(14)设置于所述前段纵梁(12)的端部,所述防撞梁安装板(14)的一侧分别与所述第一纵梁侧板(122)、第二纵梁侧板(123)、第三纵梁侧板(124)和第四纵梁侧板(125)连接。5.如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身前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段纵梁(13)包括底板(131)以及连接在所述底板(131)上的第一侧围板(132)、第二侧围板(133)、第三侧围板(134)、第四侧围板(135)和加强结构(136),所述第一侧围板(132)、第二侧围板(133)、第三侧围板(134)和第四侧围板(135)之间形成容置腔(101),所述加强结构(136)连接在所述容置腔(101)内。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前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鑫林佳武陈东李永祥耿富荣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