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503996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03 05:35
非充气轮胎(T)具备内侧环状部(1)、外侧环状部(2)、连结内侧环状部(1)与外侧环状部(2)的多个连结部(3),多个连结部(3)构成为,第一连结部(31)和第二连结部(32)沿轮胎周向(CD)排列,第一连结部(31)和第二连结部(32)的板厚(t)比板宽(w)小,板厚方向朝向轮胎周向(CD),当将第一连结部(31)及第二连结部(32)的轮胎宽度方向(WD)的长度设定为S、将轮胎径向(RD)的高度设定为H时,从轮胎周向(CD)方向观察的第一连结部(31)与第二连结部(32)的交叉部(33)处的第一连结部(31)及第二连结部(32)的板宽(w)的中心线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WD)的倾斜角度(K)满足30×(H/S)

Non-pneumatic ti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非充气轮胎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非充气轮胎(non-pneumatictire),其作为轮胎结构部件而具备支撑来自车辆的载荷的支撑结构体,优选涉及一种能够作为充气轮胎的替代物而使用的非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作为现有的非充气轮胎,存在例如实心轮胎、弹簧轮胎、缓冲轮胎等,但却不具有充气轮胎的优越的性能。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一种非充气轮胎,其具备内侧环状部、呈同心圆状设置于该内侧环状部的外侧的外侧环状部、以及连结所述内侧环状部与所述外侧环状部并在轮胎周向上分别独立设置的多个连结部。在专利文献1中,多个连结部构成为,第一连结部和第二连结部沿着轮胎周向排列,其中,所述第一连结部从内侧环状部的轮胎宽度方向一方侧向外侧环状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另一方侧延伸设置,所述第二连结部从内侧环状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另一方侧向外侧环状部的轮胎宽度方向一方侧延伸设置,从而提高耐久性,并且减小轮胎滚动时的接地压分散。但是,在非充气轮胎的性能中,难以兼顾耐久性和乘车舒适度,即使是专利文献1的非充气轮胎,也并未充分兼顾耐久性和乘车舒适度。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2014-8016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兼顾耐久性和乘车舒适度的非充气轮胎。(二)技术方案上述目的能够通过如下所述的本专利技术实现。即,本专利技术的非充气轮胎具备支撑来自车辆的载荷的支撑结构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体具备内侧环状部、呈同心圆状设置于该内侧环状部的外侧的外侧环状部、以及连结所述内侧环状部与所述外侧环状部并在轮胎周向上分别独立设置的多个连结部,所述多个连结部构成为,长条板状的第一连结部和长条板状的第二连结部沿轮胎周向排列,其中,所述第一连结部从所述内侧环状部的轮胎宽度方向一方侧向所述外侧环状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另一方侧延伸设置;所述第二连结部从所述内侧环状部的所述轮胎宽度方向另一方侧向所述外侧环状部的所述轮胎宽度方向一方侧延伸设置,所述第一连结部和所述第二连结部的板厚比板宽小,板厚方向朝向轮胎周向,当将所述第一连结部及所述第二连结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长度设定为S、将轮胎径向的高度设定为H时,从轮胎周向观察的所述第一连结部和所述第二连结部的交叉部处的所述第一连结部及所述第二连结部的板宽的中心线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倾斜角度K满足下述公式(1)的关系。30×(H/S)0.7≤K≤75×(H/S)0.7(1)另外,优选地,在本专利技术的非充气轮胎中,所述交叉部处的所述第一连结部与所述第二连结部的板宽的中心线彼此的交点位于从所述外侧环状部的内周面向轮胎径向内侧而在所述轮胎径向的高度H的30~70%的范围另外,也可以为,在本专利技术的非充气轮胎中,从轮胎周向观察的所述第一连结部和所述第二连结部中的至少一方具备板宽的中心线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倾斜角度发生变化的弯曲部,所述弯曲部的倾斜角度的角度变化为45°以下。另外,也可以为,在本专利技术的非充气轮胎中,从轮胎周向观察的所述第一连结部和所述第二连结部中的至少一方具备板宽的中心线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倾斜角度发生变化的第一弯曲部及第二弯曲部,所述第一弯曲部的倾斜角度的角度变化与所述第二弯曲部的倾斜角度的角度变化的差为30°以下。本专利技术的非充气轮胎具备内侧环状部、呈同心圆状设置于该内侧环状部的外侧的外侧环状部、以及连结内侧环状部与外侧环状部的多个连结部。多个连结部构成为,多个第一连结部和第二连结部在轮胎周向上排列。第一连结部从内侧环状部的轮胎宽度方向一方侧向外侧环状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另一方侧延伸设置,第二连结部从内侧环状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另一方侧向外侧环状部的轮胎宽度方向一方侧延伸设置。第一连结部和第二连结部为板厚比板宽小的长条板状,其板厚方向朝向轮胎周向。(三)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者经过多次认真研究,发现了通过适当调整由第一连结部及第二连结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长度S、轮胎径向的高度H确定的H/S、和从轮胎周向观察的第一连结部与第二连结部的交叉部处的第一连结部及第二连结部的板宽的中心线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倾斜角度K,从而能够兼顾耐久性和乘车舒适度。本专利技术基于该见解而完成的,通过使H/S和K满足公式(1)的关系,从而能够兼顾耐久性和乘车舒适度。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非充气轮胎一例的主视图。图2是图1的非充气轮胎的A-A线剖视图。图3是图1的非充气轮胎的局部放大图。图4A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非充气轮胎的剖视图。图4B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非充气轮胎的剖视图。图4C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非充气轮胎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说明本专利技术的非充气轮胎T的结构。图1是表示非充气轮胎T一例的主视图。图2是图1的A-A线剖视图。图3是将图1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图。在这里,O表示轴芯,h表示轮胎剖面高度。非充气轮胎T具备支撑来自车辆的载荷的支撑结构体SS。本专利技术的非充气轮胎T只要具备这样的支撑结构体SS即可,也可以在该支撑结构体SS的外侧(外周侧)、内侧(内周侧)具备相当于胎面的部件、加强层、与车轴、轮辋配合的部件等。如图1的主视图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非充气轮胎T的支撑结构体SS具备内侧环状部1、呈同心圆状设置于内侧环状部1的外侧的外侧环状部2、以及连结内侧环状部1与外侧环状部2且在轮胎周向CD上分别独立设置的多个连结部3。从提高均匀性的观点出发,优选内侧环状部1是厚度恒定的圆筒形状。另外,为了与车轴、轮辋进行安装而优选在内侧环状部1的内周面设置用于保持嵌合性的凹凸等。从充分向连结部3传递力并且实现轻量化、提高耐久性的观点出发,内侧环状部1的厚度优选为轮胎剖面高度h的2~7%,更优选为3~6%。内侧环状部1的内径结合安装非充气轮胎T的轮辋、车轴的尺寸等来适当确定。但是,在假设代替普通的充气轮胎的情况下,优选为250~500mm,更优选为330~440mm。内侧环状部1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宽度根据用途、车轴的长度等而适当确定,在假设代替普通的充气轮胎的情况下,优选为100~300mm,更优选为130~250mm。从充分向连结部3传递力并且实现轻量化、提高耐久性、实现安装性的观点出发,内侧环状部1的拉伸模量优选为5~180000MPa,更优选为7~50000MPa。此外,本专利技术中的拉伸模量是依据JISK7312进行拉伸试验并根据进行10%伸长时的拉伸应力计算出的值。本专利技术中的支撑结构体SS由弹性材料成型,在制造支撑结构体SS时,从能够一体成型的观点出发,优选内侧环状部1、外侧环状部2以及连结部3除了加强结构之外都是基本上相同的材质。本专利技术中的弹性材料是指,依据JISK7312进行拉伸试验并根据进行10%伸长时的拉伸应力计算出的拉伸模量是100MPa以下的材料。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弹性材料,从获得充分的耐久性并且赋予适度的刚性的观点出发,拉伸模量优选为5~100MPa,更优选为7~50MPa。作为用作母材的弹性材料,可以举出热塑性弹性体、交联橡胶、其它树脂。作为热塑性弹性体,例示有聚酯弹性体、聚烯烃弹性体、聚酰胺弹性体、聚苯乙烯弹性体、聚氯乙烯弹性体、聚氨酯弹性体等。作为构成交联橡胶材料的橡胶材料,除了天然橡胶之外,例示有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BR)、丁二烯橡胶(BR)、异戊二烯橡胶(IIR)、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非充气轮胎,其具备支撑来自车辆的载荷的支撑结构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体具备内侧环状部、呈同心圆状设置于该内侧环状部的外侧的外侧环状部、以及连结所述内侧环状部与所述外侧环状部并在轮胎周向上分别独立设置的多个连结部,所述多个连结部构成为,长条板状的第一连结部和长条板状的第二连结部沿轮胎周向排列,其中,所述第一连结部从所述内侧环状部的轮胎宽度方向一方侧向所述外侧环状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另一方侧延伸设置;所述第二连结部从所述内侧环状部的所述轮胎宽度方向另一方侧向所述外侧环状部的所述轮胎宽度方向一方侧延伸设置,所述第一连结部和所述第二连结部的板厚比板宽小,板厚方向朝向轮胎周向,当将所述第一连结部及所述第二连结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长度设定为S、将轮胎径向的高度设定为H时,从轮胎周向观察的所述第一连结部和所述第二连结部的交叉部处的所述第一连结部及所述第二连结部的板宽的中心线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倾斜角度K满足下述公式(1)的关系,30×(H/S)

【技术特征摘要】
2017.12.14 JP 2017-2393901.一种非充气轮胎,其具备支撑来自车辆的载荷的支撑结构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体具备内侧环状部、呈同心圆状设置于该内侧环状部的外侧的外侧环状部、以及连结所述内侧环状部与所述外侧环状部并在轮胎周向上分别独立设置的多个连结部,所述多个连结部构成为,长条板状的第一连结部和长条板状的第二连结部沿轮胎周向排列,其中,所述第一连结部从所述内侧环状部的轮胎宽度方向一方侧向所述外侧环状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另一方侧延伸设置;所述第二连结部从所述内侧环状部的所述轮胎宽度方向另一方侧向所述外侧环状部的所述轮胎宽度方向一方侧延伸设置,所述第一连结部和所述第二连结部的板厚比板宽小,板厚方向朝向轮胎周向,当将所述第一连结部及所述第二连结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长度设定为S、将轮胎径向的高度设定为H时,从轮胎周向观察的所述第一连结部和所述第二连结部的交叉部处的所述第一连结部及所述第二连结部的板宽的中心线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倾斜角度K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辻法行
申请(专利权)人: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