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激光雷达技术的车型识别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495330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9 11:40
基于激光雷达技术的车型识别装置,它涉及智能交通技术领域。它包含道路、电线杆、探测头外壳、二维激光雷达、控制箱、供电装置、工控机,所述道路一侧设置有电线杆,电线杆上端面设置有探测头外壳,探测头外壳中端左右侧均设置有二维激光雷达,电线杆中下端设置有控制箱,控制箱内部设置有供电装置、工控机,二维激光雷达、供电装置均与工控机电性连接。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益效果为:相对摄像头方式,二维激光雷达不受环境干扰,不同光照的条件下,车型识别率保持稳定;相对微波雷达方式,分型种类多;数据量少,算法简单,计算量少,不需要高性能的硬件设备;获取的数据是三维的,可以转换为同一个角度识别车辆,识别难度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激光雷达技术的车型识别装置
本技术涉及智能交通
,具体涉及基于激光雷达技术的车型识别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日趋完善,高速公路里程和桥梁数量的不断增加,人们出行越来越便利。但同时,各个高速公路道口、桥梁、隧道等收费处的交通流量也显著提高。为了提高通行效率,减少人工干预,自动车型识别系统广泛使用。根据我国交通运输行业标准JTT1008.1-2015的规定,公路交通情况调查设备识别机动车车型分类主要按额定荷载参数和轮廓及轴数特征参数来进行分类。非接触式的车型识别技术主要分两类:基于摄像头:通过对摄像头拍摄画面的结构化分析,就能得到场景中的每一辆车的位置信息。将图片中的车辆和背景分离,提取车辆图片,再进一步进行车型识别。基于微波雷达:微波雷达测量到的是车辆的粗略尺寸信息,精确的速度信息,和位置信息。根据微波回波信息,简单将车型分为大中小三类。基于摄像头:容易受环境光影响,不同光照的条件下得到的视频或照片的质量对车型识别率有一定的区别。需要分析的数据量大,算法复杂,需要较好的硬件设备。提取的车辆图片,只是平面信息,有各种角度,没有车辆尺寸信息,识别率较低。摄像头容易受雨雪天气影响。基于微波雷达:获取的车辆的微波回波分辨率低,只能简单分为大中小三类,分型种类有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基于激光雷达技术的车型识别装置,相对摄像头方式,二维激光雷达不受环境干扰,不同光照的条件下,车型识别率保持稳定;相对微波雷达方式,分型种类多;识别率优于其它方式;相对摄像头方式,不受雨雪天气影响;相对摄像头方式,容易进行背景剥离,车辆数据分割,数据量少,算法简单,计算量少,不需要高性能的硬件设备;获取的数据是三维的,可以转换为同一个角度识别车辆,识别难度低。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是:它包含道路1、电线杆2、探测头外壳3、二维激光雷达4、控制箱5、供电装置6、工控机7,所述道路1一侧设置有电线杆2,电线杆2上端面设置有探测头外壳3,探测头外壳3中端左右侧均设置有二维激光雷达4,电线杆2中下端设置有控制箱5,控制箱5内部设置有供电装置6、工控机7,二维激光雷达4、供电装置6均与工控机7电性连接。所述道路1与电线杆2连接处设置有第二连接座22。所述电线杆2与探测头外壳3连接处设置有第一连接座21。所述二维激光雷达4上方设置有遮板31,且遮板31设置在探测头外壳3上。所述二维激光雷达4的扫描面垂直于道路1行车方向。所述探测头外壳3还包含相机。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二维激光雷达4安装在电线杆2上端面,二维激光雷达4的扫描面垂直于道路1行车方向,这样车辆在经过二维激光雷达4探测面时,便可获取车辆的截面的轮廓信息,车辆信息丰富,方便分型,这些轮廓信息在时间轴上排列起来,便得到车辆详细的三维信息,可对多车道中行驶的车辆进行车型识别,系统简洁、稳定,维护方便,电线杆2安装在道路1旁边,用作二维激光雷达4的支撑架以及各类线缆的走线通道,控制箱5挂在电线杆2上,内有为车型识别装置供电的供电装置6、工控机7等,其中工控机7用于处理激光雷达采集到的数据并进行车型识别。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有益效果为:相对摄像头方式,二维激光雷达不受环境干扰,不同光照的条件下,车型识别率保持稳定;相对微波雷达方式,分型种类多;识别率优于其它方式;相对摄像头方式,不受雨雪天气影响;相对摄像头方式,容易进行背景剥离,车辆数据分割,数据量少,算法简单,计算量少,不需要高性能的硬件设备;获取的数据是三维的,可以转换为同一个角度识别车辆,识别难度低。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对应图1的A部放大图;图3是本技术中探测头外壳3、二维激光雷达4、第一连接座21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电路原理示意框图。附图标记说明:道路1、电线杆2、探测头外壳3、二维激光雷达4、控制箱5、供电装置6、工控机7、第一连接座21、第二连接座22、遮板31。具体实施方式参看图1-图4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基于激光雷达技术的车型识别装置,它包含道路1、电线杆2、探测头外壳3、二维激光雷达4、控制箱5、供电装置6、工控机7,所述道路1一侧设置有电线杆2,电线杆2上端面设置有探测头外壳3,探测头外壳3中端左右侧均设置有二维激光雷达4,电线杆2中下端设置有控制箱5,控制箱5内部设置有供电装置6、工控机7,二维激光雷达4、供电装置6均与工控机7电性连接。所述道路1与电线杆2连接处设置有第二连接座22。第二连接座22的设置使得道路1与电线杆2的连接更加稳定牢固,减少倒塌。所述电线杆2与探测头外壳3连接处设置有第一连接座21。第一连接座21的设置使得电线杆2与探测头外壳3的连接更加稳定牢固。所述二维激光雷达4上方设置有遮板31,且遮板31设置在探测头外壳3上。遮板31的设置能够起到防护二维激光雷达4的作用。所述二维激光雷达4的扫描面垂直于道路1行车方向。车辆在经过二维激光雷达4探测面时,便可获取车辆的截面的轮廓信息,车辆信息丰富,方便分型,这些轮廓信息在时间轴上排列起来,便得到车辆详细的三维信息。所述探测头外壳3还包含相机。相机方便用户对照车辆分型结果而拍照使用。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二维激光雷达4安装在电线杆2上端面,二维激光雷达4的扫描面垂直于道路1行车方向,这样车辆在经过二维激光雷达4探测面时,便可获取车辆的截面的轮廓信息,车辆信息丰富,方便分型,这些轮廓信息在时间轴上排列起来,便得到车辆详细的三维信息,可对多车道中行驶的车辆进行车型识别,系统简洁、稳定,维护方便,电线杆2安装在道路1旁边,用作二维激光雷达4的支撑架以及各类线缆的走线通道,控制箱5挂在电线杆2上,内有为车型识别装置供电的供电装置6、工控机7等,其中工控机7用于处理激光雷达采集到的数据并进行车型识别。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有益效果为:相对摄像头方式,二维激光雷达不受环境干扰,不同光照的条件下,车型识别率保持稳定;相对微波雷达方式,分型种类多;识别率优于其它方式;相对摄像头方式,不受雨雪天气影响;相对摄像头方式,容易进行背景剥离,车辆数据分割,数据量少,算法简单,计算量少,不需要高性能的硬件设备;获取的数据是三维的,可以转换为同一个角度识别车辆,识别难度低。以上所述,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所做的其它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只要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基于激光雷达技术的车型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含道路(1)、电线杆(2)、探测头外壳(3)、二维激光雷达(4)、控制箱(5)、供电装置(6)、工控机(7),所述道路(1)一侧设置有电线杆(2),电线杆(2)上端面设置有探测头外壳(3),探测头外壳(3)中端左右侧均设置有二维激光雷达(4),电线杆(2)中下端设置有控制箱(5),控制箱(5)内部设置有供电装置(6)、工控机(7),二维激光雷达(4)、供电装置(6)均与工控机(7)电性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激光雷达技术的车型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含道路(1)、电线杆(2)、探测头外壳(3)、二维激光雷达(4)、控制箱(5)、供电装置(6)、工控机(7),所述道路(1)一侧设置有电线杆(2),电线杆(2)上端面设置有探测头外壳(3),探测头外壳(3)中端左右侧均设置有二维激光雷达(4),电线杆(2)中下端设置有控制箱(5),控制箱(5)内部设置有供电装置(6)、工控机(7),二维激光雷达(4)、供电装置(6)均与工控机(7)电性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激光雷达技术的车型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道路(1)与电线杆(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晓彬朱志伟张莉均冯遇春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杜格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