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芳基结构的五元杂环联三嗪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21472028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9 02:4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含芳基结构的五元杂环联三嗪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含芳基结构的五元杂环联三嗪类化合物,及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水合物或溶剂化物作为活性成份,与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或赋型剂混合制备成组合物,并制备成临床上可接受的剂型。本发明专利技术化合物在制备治疗和/或预防增生性疾病药物中的应用,在制备治疗和/或预防癌症的药物中的应用,在制备治疗和/或预防乳腺癌、结肠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的药物中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含芳基结构的五元杂环联三嗪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五元杂环联三嗪类化合物,具体地指一种含芳基结构的五元杂环联三嗪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异常增生与分化而形成的新生物。肿瘤的恶性生长会破坏正常的组织与器官,并转移到身体的其他部位造成严重的脏器功能受损,进而形成癌症,也就是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恶性肺瘤已经成为发达国家致死的头号疾病和发展中国家致死的第二号疾病。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大部分抗肿瘤药物因为通过直接作用于细胞有丝分裂、合成和修复等过程而普遍存在对实体瘤疗效不佳、容易产生多药耐药和毒副作用大等缺点。由于细胞内的信号通路调节着包括细胞增殖、调亡、存活、生长、转移、血管生成等多种生命活动,因此开发作用于信号通路上关键位点和效应的小分子抑制剂是抗肿瘤药物研发的新策略。这些小分子抑制剂和传统的肿瘤治疗药物相比往往具有更好的疗效和较小的毒副作用。PI3K/Akt/mTOR信号通路是细胞内通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PI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含芳基结构的五元杂环联三嗪类化合物,其特征在于,结构如下述通式I所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含芳基结构的五元杂环联三嗪类化合物,其特征在于,结构如下述通式I所示:其中:R1、R2相同或不同,分别独立地选自(C1~C6)烷基或(C3~C6)环烷基、羟乙基、巯基乙基,或R1和R2与和它们所连接的氮原子一起形成5~10元饱和杂环基,所述饱和杂环基除了与R1和R2连接的氮原子外,任选含有1~3个选自O、N和S的杂原子;X选自S、O或-NR5;R3、R4、R5选自氢、(C1~C4)烷基;Ar选自苯基、萘基、5~10元杂芳基、5~10元饱和或部分饱和的杂环基,所述苯基、萘基、杂芳基和杂环基含有1~3个选自O、N或S的杂原子,且Ar任选1~4个相同或不同的R6取代;R6选自氢、卤素、羟基、三氟甲基、三氟甲氧基、氨基、叠氮基、硝基、氰基、巯基、C1~C4烷基、C3~C6环烷基、C1~C4烯基、C1~C4炔基、C1~C4烷氧基、C1~C4烷硫基、烯丙基、(2-甲基)烯丙基、C1~C4烷氧基甲基、C1~C4烷基酰基、C1~C3亚烷基二氧基的取代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芳基结构的五元杂环联三嗪类化合物,其特征在于:选自:X选自S;R3、R4、R5选自氢、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Ar选自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芳基结构的五元杂环联三嗪类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式I的化合物为选自下列化合物中的一种:3-(4-吗啉代-6-(5-(哌啶-1-基甲基)噻吩-2-基)-1,3,5-三嗪-2-基)苯酚、3-(4-吗啉代-6-(5-(吗啉代甲基)噻吩-2-基)-1,3,5-三嗪-2-基)苯酚、3-(4-(5-((4-甲基哌嗪-1-基)甲基)噻吩-2-基)-6-吗啉代-1,3,5-三嗪-2-基)苯酚、3-(4-(5-((4-(甲基磺酰基)哌嗪-1-基)甲基)噻吩-2-基)-6-吗啉代-1,3,5-三嗪-2-基)苯酚、3-(4-吗啉代-6-(5-(吡咯烷-1-基甲基)噻吩-2-基)-1,3,5-三嗪-2-基)苯酚、3-(4-(5-((二乙基氨基)甲基)噻吩-2-基)-6-吗啉代-1,3,5-三嗪-2-基)苯酚、3-(4-(5-(((2-(二甲基氨基)乙基)(甲基)氨基)甲基)噻吩-2-基)-6-吗啉代-1,3,5-三嗪-2-基)苯酚、3-(4-(5-((二甲基氨基)甲基)噻吩-2-基)-6-吗啉代-1,3,5-三嗪-2-基)苯酚、5-(4-吗啉代-6-(5-(哌啶-1-基甲基)噻吩-2-基)-1,3,5-三嗪-2-基)嘧啶-2-胺、5-(4-吗啉代-6-(5-(吗啉代甲基)噻吩-2-基)-1,3,5-三嗪-2-基)嘧啶、5-(4-(5-((4-甲基哌嗪-1-基)甲基)噻吩-2-基)-6-吗啉代-1,3,5-三嗪-2-基)嘧啶-2-胺、5-(4-(5-((4-(甲基磺酰基)哌嗪-1-基)甲基)噻吩-2-基)-6-吗啉代-1,3,5-三嗪-2-基)嘧啶-2-胺、5-(4-吗啉代-6-(5-(吡咯烷-1-基甲基)噻吩-2-基)-1,3,5-三嗪-2-基)嘧啶-2-胺、5-(4-(5-((二乙基氨基)甲基)噻吩-2-基)-6-吗啉代-1,3,5-三嗪-2-基)嘧啶-2-胺、N1-((5-(4-(2-氨基嘧啶-5-基)-6-吗啉代-1,3,5-三嗪-2-基)噻吩-2-基)甲基)-N1,N2,N2-三甲基乙烷-1,2-二胺、5-(4-(5-((二甲基氨基)甲基)噻吩-2-基)-6-吗啉代-1,3,5-三嗪-2-基)嘧啶-2-胺、4-(4-(1H-吲唑-4-基)-6-(5-(哌啶-1-基甲基)噻吩-2-基)-1,3,5-三嗪-2-基)吗啉、4-(4-(1H-吲唑-4-基)-6-(5-(吗啉代甲基)噻吩-2-基)-1,3,5-三嗪-2-基)吗啉、4-(4-(1H-吲唑-4-基)-6-(5-((4-甲基哌嗪-1-基)甲基)噻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五福徐珊郑鹏武张彬良张倩张建清赖罗根胡晓晗何洁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