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机的转子组装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457709 阅读: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6 06: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动机的转子组装体,其中,包括:转子;旋转轴,贯通所述转子的中央,并与所述转子相结合;以及紧固部件,通过被紧固在所述旋转轴的至少一侧来限制所述转子沿着所述旋转轴移动。所述紧固部件包括:主体部,该主体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旋转轴相接触;以及轮缘部,与所述主体部相连接。可通过所述轮缘部的一部分受朝向所述转子侧方向的加压来防止所述转子的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动机的转子组装体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防止锁定螺母变松的电动机的转子组装体(ROTORASSEMBLYFORELECTRICMOTOR),该锁定螺母用于限制转子的轴向移动。
技术介绍
通常,电动汽车将从外部供给到的电能充电至蓄电池之后,在行驶时,向与车轮结合的电动机供给电能,并通过驱动电动机来获得机械动力。电动机可具备在壳体的内部缠绕有线圈的定子和设置有永久磁铁的转子。转子以与定子的内侧彼此相向的方式配置,并设置成以旋转轴为中心相对于定子能够旋转。转子结合成能够与旋转轴一起旋转,旋转轴通过与轮连接,而能够使轮进行旋转。当转子与旋转轴结合时,该转子应该被限制为旋转轴的轴向上移动。为此,在旋转轴的一侧凸出形成有止挡部,旋转轴的另一侧被锁定螺母紧固,以能够限制转子向轴向移动。但是,现有的锁定螺母存在与旋转轴的螺纹紧固变松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机的转子组装体,该电动机的转子组装体的锁定螺母的一部分容纳于转子的孔而向转子的圆周方向卡住,从而能够防止锁定螺母变松。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动机的转子组装体,包括:转子;旋转轴,贯通所述转子的中央并与所述转子相结合;以及紧固部件,通过被紧固在所述旋转轴的至少一侧来限制所述转子沿着所述旋转轴移动。所述紧固部件包括:主体部,该主体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旋转轴接触;以及轮缘部,该轮缘部与所述主体部连接。可通过所述轮缘部的一部分受朝向所述转子侧方向的加压来防止所述转子的移动。根据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一例,所述转子包括:转子铁芯;以及多个转子孔,在所述转子铁芯的内部沿着轴向贯通形成,所述轮缘部形成为能够覆盖各个所述多个转子孔的一部分。根据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一例,通过所述轮缘部的一部分被弯曲而形成至少一个部位以上的压紧部,所述至少一个以上的压紧部分别插入到所述多个转子孔中的至少一个转子孔内侧而被卡在所述转子。根据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一例,所述轮缘部的外扩部可形成为能够覆盖各个所述多个转子孔的中心部。根据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一例,所述轮缘部的最外扩可形成为与各个所述多个转子孔的中心相邻。根据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一例,通过所述轮缘部的一部分被加压而形成多个压紧部,所述多个压紧部可形成为以所述旋转轴的中心线为基准彼此对称。根据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一例,所述转子铁芯具备接触部,该接触部以能够与所述紧固部件接触的方式形成在所述转子铁芯的一侧面,所述主体部的外扩半径小于或等于所述接触部。根据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一例,在所述紧固部件被紧固在所述旋转轴的状态下,可对所述轮缘部的一部分形成朝向所述转子孔的轴向的加压。根据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一例,所述各个压紧部的加压部位形成于沿着所述轮缘部的圆周方向的第一部位与第二部位之间,所述第一部位可以是所述转子孔的中心,所述第二部位可以是所述轮缘部的圆周方向中朝向所述紧固部件的变松方向的所述转子孔的外侧端。根据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一例,相对于所述轮缘部的厚度(t)的所述轮缘部的弯曲深度(d)的比率可以是0.3~4.0。根据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一例,针对所述转子孔的轮缘部的覆盖程度C是10%~90%,C=100×W/(W+H)(%),所述W是W1和W2值中的小的值,W1是轮缘部的宽度,W2是轮缘部从转子铁芯的接触部沿着半径方向而向转子孔凸出的距离,H可以是从轮缘部的最外侧端沿着半径方向到转子孔的内周面的间隔。根据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一例,所述紧固部件可以是锁定螺母。以下,针对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动机的转子组装体效果进行说明。第一,在锁定螺母被紧固在旋转轴之后,锁定螺母的一部分通过压紧操作而被压入到转子孔的内部,由此锁定螺母被固定在转子上,从而能够防止与旋转轴的紧固变松。第二,锁定螺母的主体部下端具备轮缘部,轮缘部的4个部位同时被压入转子孔的内部,由此能够提高锁定螺母与转子的结合力。第三,轮缘部的4个加压部位以转子的直径方向的中心线为基准左右对称配置,由此能够保持加压阻抗的平衡。第四,可通过在压紧操作时调节相对于轮缘部的厚度的轮缘部的加压深度来防止发生轮缘部的裂开现象。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电动机的转子组装体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转子组装体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从轴向看去图1的转子组装体的主视图。图4是沿着图3的IV-IV线剖开的剖视图。图5是将图4中四边形盒标记部分放大而示出轮缘部被加压之前的状态的局部放大图。图6是表示图5的轮缘部被加压后的形状的局部放大图。图7是图3中VII的局部放大图。图8是沿着图7的VIII-VIII线剖开的剖视图。图9表示从图7的IX方向观看压紧部的施压部位P1、P2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在此,与附图标记无关的对相同或类似的结构要素赋予相同的参照标记,并将省去对其重复的说明。在以下说明中使用的针对结构要素的接尾词“模块”及“部”仅是考虑到便于说明书的撰写而被赋予或混用,其自身并不带有相互划分的含义或作用。并且,在对本专利技术揭示的实施例进行说明的过程中,如果判断为对于相关的公知技术的具体说明会导致混淆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实施例的技术思想,则将省去对其详细的说明。并且,所附的附图仅是为了容易理解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实施例,不应由所附的附图来限定本专利技术所揭示的技术思想,而是应当涵盖了本专利技术的思想及技术范围中所包括的所有变更、均等物乃至替代物。第一、第二等包含序数的术语可用于说明多种结构要素,但是所述结构要素并不由所述术语所限定。所述术语仅是用于将一个结构要素与其他结构要素划分的目的来使用。如果提及到某个结构要素“连接”或“接触”于另一结构要素,其可能是直接连接于或接触于另一结构要素,但也可被理解为是他们中间存在有其他结构要素。反之,如果提及到某个结构要素“直接连接”或“直接接触”于另一结构要素,则应当被理解为是他们之间不存在有其他结构要素。除非在上下文明确表示有另行的含义,单数的表达方式应包括复数的表达方式。在本申请中,“包括”或“具有”等术语仅是为了指定说明书上记载的特征、数字、步骤、动作、结构要素、部件或其组合的存在,而并不意在排除一个或其以上的其他特征或数字、步骤、动作、结构要素、部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的可能性。图1是表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动机的转子10组装体的立体图,图2是图1中转子10组装体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从轴向看去图1的转子10组装体的主视图,图4是沿着图3的IV-IV线剖开的剖视图。本专利技术的电动机包括:定子(未图示)以及转子10。电动机可通过将电能作为动力源使用而被驱动,并安装在车辆上而能够使轮驱动。转子10可设置于定子的内部。转子10设置成相对于定子能够旋转。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动机的转子10组装体包括:转子10、旋转轴17以及紧固部件。转子10(ROTOR)可由转子铁芯11(ROTORCORE)和转子绕组(ROTORWINDINGS)构成。转子铁芯11可通过多个钢板沿着旋转轴17的轴向层叠而被组装。可在转子铁芯11上沿着转子铁芯11的圆周方向隔开配置多个插槽。转子绕组可具备容纳于多个插槽中的多个导体条部和以能够通电的方式形成在多个导体条部的两端的端环部12。端环部12的外面形成有环形状的变形抑制部28,该变形抑制部28可贴合于形端环部12的外面,并由热膨胀系数比端环部12小的材料构成,由此,能够抑制端环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动机的转子组装体,其中,包括:转子;旋转轴,贯通所述转子的中央,并与所述转子相结合;以及紧固部件,被紧固在所述旋转轴的至少一侧,以限制所述转子沿着所述旋转轴移动,所述紧固部件包括:主体部,该主体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旋转轴相接触;以及轮缘部,该轮缘部与所述主体部相连接,所述轮缘部的一部分向所述转子侧方向加压,来防止所述转子沿所述旋转轴的轴向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2017.12.15 KR 10-2017-01734371.一种电动机的转子组装体,其中,包括:转子;旋转轴,贯通所述转子的中央,并与所述转子相结合;以及紧固部件,被紧固在所述旋转轴的至少一侧,以限制所述转子沿着所述旋转轴移动,所述紧固部件包括:主体部,该主体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旋转轴相接触;以及轮缘部,该轮缘部与所述主体部相连接,所述轮缘部的一部分向所述转子侧方向加压,来防止所述转子沿所述旋转轴的轴向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的转子组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包括:转子铁芯;以及多个转子孔,在所述转子铁芯的内部沿着轴向贯通形成,所述轮缘部覆盖多个所述转子孔中的每个转子孔的一部分。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机的转子组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轮缘部的一部分被弯曲而形成至少一个部位以上的压紧部,所述至少一个部位以上的压紧部分别插入到所述多个转子孔中的至少一个转子孔内侧以被卡在所述转子。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机的转子组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轮缘部的外扩部形成为覆盖多个所述转子孔中的每个转子孔的中心部。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机的转子组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轮缘部的最外扩形成为与多个所述转子孔中的每个转子孔的中心相邻。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的转子组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轮缘部的一部分被加压而形成的压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昭美
申请(专利权)人:LG电子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