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制构件的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1439421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2 14: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金属制构件的制造方法,能够降低筒部与该筒部的根部的周围之间形成皱褶的可能性。金属制构件的制造方法包括:筒部形成工序S200以及根部增厚工序S202。在筒部形成工序S200中,在金属制的板状坯料上形成筒部。根部增厚工序S202使筒部的根部分增厚。根部增厚工序S202包括:内周部分移动工序S210以及压出工序S214。在内周部分移动工序S210中,加工冲头使筒部中的顶端侧内周部分向根部侧内周部分移动。在压出工序S214中,在筒部的根部的周围被阴模和压模夹持的状态下,加工冲头将筒部中的在内周部分移动工序S210中移动的移动部分向在从筒部的根部的周围观察时与筒部的突出方向相反一侧压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金属制构件的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金属制构件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具有筒部和设置在筒部的根部的一端的板状部的金属制构件众所周知。通过对该构件实施进一步实施加工来制造各种部件。这样的金属制构件通过对金属制板材实施塑性加工来制造。其制造方法的一例包括以下三个工序。第一工序是对金属制板材实施拉深加工的工序。由此,在该板材上形成凸部。第二工序是在该凸部的顶端开孔的工序。第三工序是对已开孔的凸部实施塑性加工的工序。由此,该凸部成为筒部。这样制造的金属制构件存在筒部的根部分的板厚容易变薄的问题。另外,这样制造的金属制构件存在筒部的内周面中的相当于根部分的部位会变为曲率半径大的曲面的问题。专利文献1公开了金属制构件的制造方法。该金属制构件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所述的两个工序。第一个工序是通过拉深加工、开孔加工、拉深加工形成筒部从金属制板材的开口部的一侧突出的半成品的工序。第二个工序是在将筒部的内外面的至少一方约束的状态下按压该半成品的筒部的端面的工序。在后一个工序中,使用冲头和与该冲头相对的阴模。在该工序中,在金属制板材的两侧形成筒部。根据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金属制构件的制造方法,能够以比较小规模的设备获得在金属制板材的开口部的两侧具有筒部的制品。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1027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就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金属制构件的制造方法而言,存在如下问题:在筒部的根部中,在筒部与其根部的周围之间会形成皱褶140。图7是这样的皱褶140的概念图。这样的皱褶会使金属制构件的强度降低。本专利技术解决了这样的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金属制构件的制造方法,能够降低在筒部与筒部的根部的周围之间形成皱褶的可能性。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参照附图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金属制构件的制造方法。此外,在该部分使用附图标记是为了帮助理解专利技术的内容,并不是将内容限定为图示的范围。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技术方案的金属制构件的制造方法包括筒部形成工序S200以及根部增厚工序S202。在筒部形成工序S200中,通过塑性加工在金属制的板状坯料上形成筒部110。根部增厚工序S202使筒部110的根部增厚。根部增厚工序S202包括内周部分移动工序S210以及压出工序S214。在内周部分移动工序S210中,加工冲头34、334使筒部110中的顶端侧内周部分120向根部侧内周部分122移动。在压出工序S214中,在金属制的板状坯料中的筒部110的根部的周围被阴模330和压模32夹持的状态下,加工冲头34、334将筒部110中的在内周部分移动工序S210中移动的移动部分130向在从筒部110的根部的周围观察时与筒部110的突出方向相反一侧压出。在本专利技术的金属制构件的制造方法中,在内周部分移动工序S210中,使筒部110中的顶端侧内周部分120向根部侧内周部分122移动。由此,筒部110的根部侧内周部分122被增厚。被增厚的部分即移动部分130向与筒部110的突出方向相反一侧被压出。由此,由于原来的根部分未被压出,因此,能够抑制因筒部110的根部分向筒部110的相反一侧被压出所引起的根部分变薄。由于抑制了变薄,因此,能够抑制因根部分变薄所引起的筒部110的根部分的凹陷。其结果,能够降低在筒部110与筒部110的根部的周围之间形成皱褶的可能性。另外,优选地,上述的加工冲头34、334具有配置在顶端侧的顶端区间60、360和移动加工区间62、362。在从顶端区间60、360观察时,移动加工区间62、362配置在加工冲头34、334的根部侧。移动加工区间62、362与顶端区间60、360连接。移动加工区间62、362比顶端区间60、360粗。在这种情况下,内周部分移动工序S210包括如下的工序。该工序是通过加工冲头34、334的移动加工区间62、362使顶端侧内周部分120向根部侧内周部分122移动的工序。在这种情况下,压出工序S214包括如下的工序。该工序是,在加工冲头34、334的顶端区间60、360抑制移动部分130向筒部110的内部空间伸出的期间,加工冲头34、334的移动加工区间62、362将移动部分130向在从筒部110的根部的周围观察时与筒部110的突出方向相反一侧压出的工序。在内周部分移动工序S210中,通过加工冲头34、334的移动加工区间62、362使顶端侧内周部分120向根部侧内周部分122移动。由于不是通过加工冲头34、334的顶端区间60、360而是通过与其连接的移动加工区间62、362使顶端侧内周部分120移动,因此,能够抑制筒部110的内周部分被加工冲头34、334的顶端区间60、360拖动所引起的该被拖动的部分断裂。在抑制筒部110的内周部分断裂的状态下,加工冲头34、334的移动加工区间62、362将移动部分130向在从筒部110的根部的周围观察时与筒部110的突出方向相反一侧压出。由此,能够抑制因筒部110的根部分向筒部110的相反一侧被压出所引起的根部分变薄。或者,优选地,上述的加工冲头34、334的移动加工区间62、362具有锥形状的锥形区间70、370和粗度恒定的粗度恒定区间72、372。锥形区间70、370与顶端区间60、360直接连接。粗度恒定区间72、372经由锥形区间70、370与顶端区间60、360连接。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地,在压出工序S214中,加工冲头34、334的锥形区间70、370将筒部110的移动部分130向与筒部110的突出方向相反一侧压出。在压出工序S214中,在加工冲头34、334的锥形区间70、370压出移动部分130时,与顶端区间60、360和移动加工区间62、362之间的面为与加工冲头34、334的移动方向正交的平面的情况相比,施加于移动部分130的剪断力变小。当剪断力变小时,与未变小的情况相比,移动部分130断裂的可能性变低。由此,能够抑制因筒部110的根部分向筒部110的相反一侧被压出所引起的根部分变薄。另外,优选地,上述阴模330具有加工冲头34、334的进入路340和凹部342。凹部342配置在进入路340的边缘。筒部110中的移动部分130被压入凹部342。优选地,根部增厚工序S202还具有压入工序S216。在压入工序S216中,加工冲头34、334的锥形区间70、370将筒部110中的移动部分130压入阴模330的凹部342。在压入工序S216中,当加工冲头34、334的锥形区间70、370将筒部110中的移动部分130压入阴模330的凹部342时,与顶端区间60、360和移动加工区间62、362之间的面为与加工冲头34、334的移动方向正交的平面的情况相比,通过移动加工区间62、362和阴模330使移动部分130剪断的可能性变低。当剪断力变小时,与未变小的情况相比,移动部分130断裂的可能性变低。由此,能够抑制因筒部110的根部分向筒部110的相反一侧被压出所引起的根部分变薄。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金属制构件的制造方法,能够降低在筒部与筒部的根部的周围之间形成皱褶的可能性。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金属制构件的制造方法所包括的工序的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半成品的外观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内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金属制构件的制造方法,该制造方法包括:筒部形成工序,通过塑性加工在金属制的板状坯料上形成筒部;以及根部增厚工序,使所述筒部的根部分增厚;其中,所述根部增厚工序包括:内周部分移动工序,加工冲头使所述筒部中的顶端侧内周部分向根部侧内周部分移动;以及压出工序,在所述金属制的板状坯料中的所述筒部的根部周围被阴模和压模夹持的状态下,所述加工冲头将所述筒部中的在所述内周部分移动工序中移动的移动部分向在从所述筒部的根部的周围观察时与所述筒部的突出方向相反一侧压出。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11.24 JP 2016-2279141.一种金属制构件的制造方法,该制造方法包括:筒部形成工序,通过塑性加工在金属制的板状坯料上形成筒部;以及根部增厚工序,使所述筒部的根部分增厚;其中,所述根部增厚工序包括:内周部分移动工序,加工冲头使所述筒部中的顶端侧内周部分向根部侧内周部分移动;以及压出工序,在所述金属制的板状坯料中的所述筒部的根部周围被阴模和压模夹持的状态下,所述加工冲头将所述筒部中的在所述内周部分移动工序中移动的移动部分向在从所述筒部的根部的周围观察时与所述筒部的突出方向相反一侧压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制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工冲头具有:顶端区间,配置在顶端侧;以及移动加工区间,与所述顶端区间连接,在从所述顶端区间观察时配置在根部侧,比所述顶端区间粗;所述内周部分移动工序具有如下工序:通过所述加工冲头的所述移动加工区间使所述顶端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藤井直树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金光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