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流岛三角区防撞设施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425570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2 10: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导流岛三角区防撞设施,包括混凝土墙,所述混凝土墙的前面设有防撞机构,该防撞机构包括防撞体,防撞体整体呈U形,防撞体套在立柱上,并且由上至下依次堆叠设置,立柱的底部固定安装于底盘上,立柱的后侧固定连接推杆,该推杆的后端插入套筒内,该套筒的后端固连混凝土墙,推杆上套有弹簧,弹簧的一端固连套筒,另一端固连立柱;该导流岛三角区防撞设施通过多个能够构成联动的防撞机构进行第一次缓冲,然后再通过弹簧进行第二次缓冲,通过防撞层可再次产生缓冲作用,多级缓冲,效果更好,能够降低和避免车辆与护栏端头相撞导致严重伤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导流岛三角区防撞设施
本技术涉及道路建设中导流岛三角区端头处公路交通安全设施,尤其是一种降低和避免车辆与护栏端头相撞导致严重伤害的导流岛三角区防撞设施。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高速路导流岛端部采用的防撞设施基本上是在波形梁端部和混凝土护栏端部摆放防撞桶;部分三角地带波形护栏端部直接采用圆式端头连接。公路防撞桶一般设于出入口三角带端头、收费岛头、桥梁护栏端头存在安全隐患地点,起警示、防撞作用。目前,国内高速路采用的防撞桶都是塑料制品,容易被盗,加上塑料经日晒雨淋后易老化,易破碎并自身不能减震、吸震,而且受碰后,防撞桶只能报废,重复利用率很低。金属护栏端头是指护栏标准段开始或结束端所设置的端部结构。车辆撞到未经特殊处置的护栏端头时,由于碰撞角度大(基本上相当于正面碰撞),对车辆的导向作用不显著,缓冲时间短,加速度大。因此,通常会对车辆、驾驶员及车内乘客造成严重危害。金属护栏端头还能穿刺车辆,伤害驾乘人员,或者导致车辆倾覆,其后果比车辆与护栏标准段碰撞相比更具危险性。针对不良护栏端头设计带来的安全问题,除采取特殊结构安全性端头或在端头前方设置具有缓冲吸能作用的设施外,还可采用其他一些更为经济合理的措施来尽可能地降低或避免车辆与护栏端头相撞导致严重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降低和避免车辆与护栏端头相撞导致严重伤害的导流岛三角区防撞设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导流岛三角区防撞设施,包括混凝土墙,所述混凝土墙的前面设有防撞机构,该防撞机构包括防撞体,防撞体整体呈U形,防撞体套在立柱上,并且由上至下依次堆叠设置,立柱的底部固定安装于底盘上,立柱的后侧固定连接推杆,该推杆的后端插入套筒内,该套筒的后端固连混凝土墙,推杆上套有弹簧,弹簧的一端固连套筒,另一端固连立柱。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防撞机构左右并列设置有多个。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防撞体的材料为车胎。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立柱上的相邻的两个防撞体之间通过螺栓固定。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立柱的前面设有与防撞体配合的弧面。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推杆与套筒间隙配合。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立柱上固定安装有两个或多个推杆,纵向排布。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混凝土墙的前面覆盖防撞层,该防撞层包括六个均匀分布在混凝土墙面上的防撞模块,每个防撞模块包两个前后叠合的轮胎。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套筒设置于轮胎的中心孔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导流岛三角区防撞设施通过多个能够构成联动的防撞机构进行第一次缓冲,然后再通过弹簧进行第二次缓冲,通过防撞层可再次产生缓冲作用,多级缓冲,效果更好,能够降低和避免车辆与护栏端头相撞导致严重伤害,值得大力推广。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一中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一中本技术的防撞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二中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二中本技术的防撞层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一请参阅图1-2,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导流岛三角区防撞设施,包括混凝土墙1,所述混凝土墙1的前面设有防撞机构2,该防撞机构2包括防撞体3,防撞体3整体呈U形,防撞体3套在立柱4上,并且由上至下依次堆叠设置,立柱4的底部固定安装于底盘上,立柱4的后侧固定连接推杆5,该推杆5的后端插入套筒6内,该套筒6的后端固连混凝土墙1,推杆5上套有弹簧7,弹簧7的一端固连套筒6,另一端固连立柱4。进一步,防撞机构2左右并列设置有多个。进一步,防撞体3可以是采用车胎等现有材料制成,取材建议,而且能够起到废物利用的效果,环保。进一步,立柱4上的相邻的两个防撞体3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进一步,立柱4的前面设有与防撞体3配合的弧面,能够更加贴合防撞体3,提高受力。进一步,推杆5与套筒6间隙配合。进一步,立柱4上固定安装有两个或多个推杆5,纵向排布。必要的上述立柱4和推杆5尽可能的设计的长度较短,这样能够在立柱4冲击推杆5时不会导致推杆5和套筒6折断的现象,避免推杆5和套筒6折断后对驾驶员产生危害。本技术的结构特点及其工作原理:首先防撞机构2采用多个防撞体3堆叠依附于立柱4的结构,能够起到良好的缓冲效果,便于拆装和维修,而且防撞体3的受力部分为弧形结构,能够更好的提高受力能力,提高缓冲效果,由于采用U形结构的防撞体3,因此在相邻的防撞体3之间能够较大的接触面,能够起到多个防撞机构2之间的联动,能够使单个防撞机构2的受力分散到其他防撞机构2;另一方面本技术将立柱4安装于底盘上,而底盘又不与地面固定,使其构成一个相互来说活动的结构,然后通过推杆5对其后移进行导向,而且弹簧7的设置使得立柱4的后移能够收到弹簧7的反冲,弹簧7本身能够对立柱4起到缓冲作用,使得冲击力过大时利用混凝土墙1承受部分防撞机构2的受力,由单个到整体,由前到后多层次的缓冲,极大的提高了驾乘人员的安全性。实施例二请参阅图3-4,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在混凝土墙1的前面覆盖防撞层21,该防撞层21包括六个均匀分布在混凝土墙1面上的防撞模块,每个防撞模块包两个前后叠合的轮胎22。在混凝土上设计防撞层21,增加一重保险,冲击力过大时能够通过防撞层21配合防撞机构2再次形成一次缓冲。进一步,防撞模块的两个轮胎22之间通过尼龙绳固连,轮胎22上需要打上供于尼龙绳穿过的孔。进一步,套筒6设置于轮胎22的中心孔内。具体实施需要在波形护栏三角区端部用混凝土做一堵端墙,然后选用规格相同的废旧轮胎22,每两个一组,共6组12个。每组两个轮胎22叠加面钻孔用尼龙绳进行缝合,缝合6组轮胎22。根据混凝土端墙的高度和长度,把每组轮胎22中与端墙接触面的轮胎22上下打孔用膨胀螺栓固定在端墙上,端墙前下部固定3组,端墙前上部固定3组。固定好后再在轮胎22迎撞面上贴黑黄反光膜或涂刷黑黄反光漆。比现有波形梁圆式端头、防撞桶不易被损坏,施工简单,而且利用轮胎22弹性的特点来建造防撞设施,形成软性隔离,使碰撞产生缓冲作用,能有效减震吸震,解体消能效果明显,将碰撞损失和伤亡降到最低程度。此种防撞设施,是废旧资源回收再利用,在道路交通安全方面有很好实际意义,既能使碰撞起到缓冲作用,又能降低造价,还能美化道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导流岛三角区防撞设施,包括混凝土墙,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墙的前面设有防撞机构,该防撞机构包括防撞体,防撞体整体呈U形,防撞体套在立柱上,并且由上至下依次堆叠设置,立柱的底部固定安装于底盘上,立柱的后侧固定连接推杆,该推杆的后端插入套筒内,该套筒的后端固连混凝土墙,推杆上套有弹簧,弹簧的一端固连套筒,另一端固连立柱。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流岛三角区防撞设施,包括混凝土墙,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墙的前面设有防撞机构,该防撞机构包括防撞体,防撞体整体呈U形,防撞体套在立柱上,并且由上至下依次堆叠设置,立柱的底部固定安装于底盘上,立柱的后侧固定连接推杆,该推杆的后端插入套筒内,该套筒的后端固连混凝土墙,推杆上套有弹簧,弹簧的一端固连套筒,另一端固连立柱。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导流岛三角区防撞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机构左右并列设置有多个。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导流岛三角区防撞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体的材料为车胎。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导流岛三角区防撞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上的相邻的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声强黄开平田冲吴永芳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皓泰公路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