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内饰骨架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1421553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2 09: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汽车内饰骨架及其制造方法,采用增强聚丙烯材料制成;所述增强聚丙烯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聚丙烯树脂50‑70份、三元乙丙橡胶5‑15份、滑石粉20‑30份、玻璃纤维5‑10份、抗氧剂1‑2份和偶联剂1‑2份。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汽车内饰骨架及其制造方法通过采用增强聚丙烯材料,有效地解决了受热变形的问题,增加了产品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内饰骨架及其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内饰的
,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内饰骨架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汽车内饰(AutomotiveInterior)主要是指汽车内部改装所用到的汽车产品,涉及到汽车内部的方方面面。现有技术中,汽车内饰件中一些骨架类产品,如副仪表板骨架、门板扶手骨架等大多使用ABS材料生产。ABS是AcrylonitrileButadieneStyrene的缩写,是指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是一种强度高、韧性好、易于加工成型的热塑型高分子结构材料。ABS材料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使得生产出来的产品具有较高的刚性以满足使用要求。然而,ABS材料流动性较低,在注塑生产过程中,尤其是生产副仪表板骨架等大件产品时,需要较大的注塑压力才能将产品打满,会在内部形成较多的应力。当产品受热后容易出现应力释放而导致变形,从而影响产品使用,导致用户体验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内饰骨架及其制造方法,通过采用增强聚丙烯材料,有效地解决了受热变形的问题,增加了产品的可靠性。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汽车内饰骨架,采用增强聚丙烯材料制成;所述增强聚丙烯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聚丙烯树脂50-70份、三元乙丙橡胶5-15份、滑石粉20-30份、玻璃纤维5-10份、抗氧剂1-2份和偶联剂1-2份。于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抗氧剂采用抗氧剂1010和抗氧剂168中的一种或组合。于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偶联剂采用钛酸酯偶联剂。于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汽车内饰骨架包括副仪表板骨架、门板扶手骨架中的一种或组合。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上述的汽车内饰骨架的其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增强聚丙烯材料的原料,所述增强聚丙烯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聚丙烯树脂50-70份、三元乙丙橡胶5-15份、滑石粉20-30份、玻璃纤维5-10份、抗氧剂1-2份和偶联剂1-2份;对所述增强聚丙烯材料的原料进行均匀混合;对混合均匀后的原料进行熔融混炼、挤出造粒,以得到所述增强聚丙烯材料;基于所述增强聚丙烯材料注塑成型汽车内饰骨架。于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基于高速混合机对所述增强聚丙烯材料的原料进行均匀混合。于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在80℃下进行均匀混合。于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基于双螺杆挤出机对混合均匀后的原料进行熔融混炼、挤出造粒。于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双螺杆挤出机的螺杆温度为205℃。如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汽车内饰骨架及其制造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通过采用增强聚丙烯材料,增加了产品的可靠性;(2)能够直接使用现有模具,无需对模具进行更改或重开,降低了产品的生成成本;(3)在保证产品刚性的前提下,降低了产品内应力,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受热变形的问题;(4)所使用材料的流动性高,降低了注塑压力,减少了产品内应力聚集。附图说明图1显示为本专利技术的汽车内饰骨架的制造方法于一实施例中的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专利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专利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范畴。本专利技术的汽车内饰骨架及其制造方法通过采用增强聚丙烯材料降低了产品内应力,有效地解决了受热变形的问题,增加了产品的可靠性。于一实施例中,本专利技术的汽车内饰骨架采用增强聚丙烯材料制成。所述增强聚丙烯材料的收缩率和机械强度与ABS材料接近,但材料流动性又比ABS材料高。因此,所生产出来的汽车内饰骨架在保证产品尺寸和刚性与采用ABS材料时相一致的前提下,降低了产品内应力,减小变形风险。优选地,所述增强聚丙烯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聚丙烯树脂50-70份、三元乙丙橡胶5-15份、滑石粉20-30份、玻璃纤维5-10份、抗氧剂1-2份和偶联剂1-2份。于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抗氧剂采用抗氧剂1010和抗氧剂168中的一种或组合。抗氧剂1010的化学名为:四[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为白色结晶粉末,化学性状稳定,可广泛应用于通用塑料,工程塑料,合成橡胶,纤维,热熔胶,树脂,油品,墨水,涂料等行业中。抗氧剂168的化学名为三[2.4-二叔丁基苯基]亚磷酸酯,是一种性能优异的亚磷酸酯抗氧剂,其抗萃取性强,对水解作用稳定,并能显著提高制品的光稳定性,可以与多种酚类抗氧剂复合使用。于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偶联剂采用钛酸酯偶联剂。钛酸酯偶联剂在热塑性塑料、热固性塑料及橡胶等填料体系中都具有较好的偶联效果。钛酸酯偶联剂按其结构大致可分为四类:单烷氧基型、单烷氧基焦磷酸酯型、整合型和配位体型。单烷氧基型偶联剂的结构通式为:RO-Ti(OX-R-Y)3。代表性品种为三异硬脂酰基钛酸异丙酯(TTS),适用于碳酸钙填料。于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汽车内饰骨架包括副仪表板骨架、门板扶手骨架中的一种或组合。如图1所示,于一实施例中,本专利技术的汽车内饰骨架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获取增强聚丙烯材料的原料,所述增强聚丙烯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聚丙烯树脂50-70份、三元乙丙橡胶5-15份、滑石粉20-30份、玻璃纤维5-10份、抗氧剂1-2份和偶联剂1-2份。步骤S2、对所述增强聚丙烯材料的原料进行均匀混合。于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基于高速混合机对所述增强聚丙烯材料的原料进行均匀混合。优选地,在80℃下进行均匀混合。步骤S3、对混合均匀后的原料进行熔融混炼、挤出造粒,以得到所述增强聚丙烯材料。于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基于双螺杆挤出机对混合均匀后的原料进行熔融混炼、挤出造粒。优选地,所述双螺杆挤出机的螺杆温度为205℃。步骤S4、基于所述增强聚丙烯材料注塑成型汽车内饰骨架。具体地,基于汽车内饰骨架模具,采用所述增强聚丙烯材料注塑成型所述汽车内饰骨架。其中,所述汽车内饰骨架模具可以采用现有模具,无需对模具进行更改或重开,从而降低了产品的生成成本。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的汽车内饰骨架的制造方法。在以下实施例中,选用的聚丙烯树脂为燕山石化的K1008,三元乙丙橡胶为三井化学的E2060M,选用的滑石粉为旭丰粉体的BHS-1250A,其余组分选用市售常用产品。具体地,所述增强聚丙烯的原料组分见表1所示。表1、增强聚丙烯的原料组分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K1008120115125E2060M202515BHS-1250A504055玻璃纤维10205抗氧剂101012——抗氧剂1681.5——3钛酸酯偶联剂234首先按照上述实施例配方称取相应原料,倒入高速混合机在80℃下混合均匀,再通过螺杆温度为205℃的双螺杆挤出机熔融混炼、挤出造粒;然后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内饰骨架,其特征在于:采用增强聚丙烯材料制成;所述增强聚丙烯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聚丙烯树脂50‑70份、三元乙丙橡胶5‑15份、滑石粉20‑30份、玻璃纤维5‑10份、抗氧剂1‑2份和偶联剂1‑2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内饰骨架,其特征在于:采用增强聚丙烯材料制成;所述增强聚丙烯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聚丙烯树脂50-70份、三元乙丙橡胶5-15份、滑石粉20-30份、玻璃纤维5-10份、抗氧剂1-2份和偶联剂1-2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内饰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氧剂采用抗氧剂1010和抗氧剂168中的一种或组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内饰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偶联剂采用钛酸酯偶联剂。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内饰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内饰骨架包括副仪表板骨架、门板扶手骨架中的一种或组合。5.一种权利要求1-4之一所述的汽车内饰骨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获取增强聚丙烯材料的原料,所述增强聚丙烯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聚丙烯树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宏卓
申请(专利权)人:爱驰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