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冷用压力容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373007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15 12: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制冷用压力容器,包括依次设有油分离区、导流区、油冷却区和冷凝区的集成模块,所述集成模块内沿其长度方向穿设有用于通入冷凝水的冷凝管组,所述冷凝管组从冷凝区一端穿入集成模块内且依次穿过冷凝区、油冷却区到达导流区,所述冷凝区下端设有排液口,所述油冷却区上设有进油口和油冷出油口,所述油分离区穿入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的出口朝向油分离区侧壁,所述油分离区下端设有油分出油口,所述油分离区和冷凝区之间设有用于将油分离区的气体通入冷凝区的连接管。该制冷用压力容器集成了现有普通冷凝器、油冷却器和油分离器的功能,减小了所需占用的空间,减小了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制冷用压力容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螺杆压缩机配件,具体涉及一种制冷用压力容器。
技术介绍
在制冷机组运转时,冷冻油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随制冷剂气体进入整个制冷系统,参与制冷循环。特别是进入蒸发器后,溶于制冷剂的冷冻油会因为制冷剂的蒸发以液体油滴的形态沉积在蒸发器底部,无法随制冷剂气体回到压缩机曲轴箱内。当冷冻油长时间无法连续返回压缩机时,就会造成压缩机内油面下降,冷冻油枯竭,最终会出现压缩机缺油、抱轴甚至烧毁等恶性故障。另外,冷冻油随制冷剂进入蒸发器或冷凝器后会在其换热管表面形成一层油膜,由于该层油膜导热系数较小,导致热阻增加,影响换热性能。为了保证压缩机稳定安全的运行,尽量减少进入换热器内的冷冻油,通常在制冷机组的排气管路和冷凝器之间设置一个油分离器,将随排气一同排出的冷冻油分离出来,经过油冷却器冷却后直接返回压缩机内以保证压缩机的正常运转,并减轻油膜对蒸发器和冷凝换热性能的影响。这种单独设置的油分离器导致接管复杂,压降增大,能效降低,同时也使得机组的外形体积增大,成本上升。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置油分离器、油冷却器和冷凝器的制冷用压力容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制冷用压力容器,其特征是:包括设有油分离区(1)、导流区(2)、油冷却区(42)和冷凝区(30)的集成模块(41),所述油分离区(1)、导流区(2)、油冷却区(42)和冷凝区(30)相互独立分隔,所述集成模块(41)内沿其扫略基准轴方向穿设有用于通入冷凝水的冷凝管组(18),所述冷凝管组(18)从冷凝区(30)一端穿入集成模块(41)内且依次穿过冷凝区(30)、油冷却区(42)到达导流区(2),所述冷凝区(30)下端设有排液口(8),所述油冷却区(42)上设有进油口和油冷出油口,所述油分离区(1)穿入有进气管(40),所述进气管(40)上设有进气口(7),所述进气管(40)的出口朝向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制冷用压力容器,其特征是:包括设有油分离区(1)、导流区(2)、油冷却区(42)和冷凝区(30)的集成模块(41),所述油分离区(1)、导流区(2)、油冷却区(42)和冷凝区(30)相互独立分隔,所述集成模块(41)内沿其扫略基准轴方向穿设有用于通入冷凝水的冷凝管组(18),所述冷凝管组(18)从冷凝区(30)一端穿入集成模块(41)内且依次穿过冷凝区(30)、油冷却区(42)到达导流区(2),所述冷凝区(30)下端设有排液口(8),所述油冷却区(42)上设有进油口和油冷出油口,所述油分离区(1)穿入有进气管(40),所述进气管(40)上设有进气口(7),所述进气管(40)的出口朝向油分离区(1)侧壁,所述油分离区(1)下端设有油分出油口,所述油分离区(1)和冷凝区(30)之间设有用于将油分离区(1)的气体通入冷凝区(30)的连接管(3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制冷用压力容器,其特征是:所述油分离区(1)内设有封闭油分离区(1)的第一过滤网板(26),所述进气管(40)穿过第一过滤网板(26)且开口端朝向油分离区(1)远离导流区(2)一端内端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制冷用压力容器,其特征是:所述油分离区(1)上端侧壁连通有二次分离区(29),所述二次分离区(29)朝向油分离区(1)一端设有封闭二次分离区(29)第二过滤网板(31),所述连接管(32)一端位于二次分离区(29)内且位于第二过滤网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延利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商业机械厂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