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交联固化材料及其连续化生产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1363928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15 09: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交联固化材料及其连续化生产方法。所述可交联固化材料包括如下质量分数的A组分和B组分:A组分50~97%,B组分3~50%,所述A组分为(甲基)丙烯酸酯类,所述B组分为环氧(甲基)丙烯酸酯类。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可交联固化材料作为原材料制备涂料、油墨、胶粘剂、结构材料等时,可兼顾交联密度、固化速度、附着力等各种性能,用途广泛,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且由连续化生产得到,具有易于管控,成本低廉的优点。该种材料的连续化生产方法为清洁生产工艺,节能环保,工艺简单,可避免(甲基)丙烯酸的浪费,无需碱洗,无废水和含盐废液产生,对环保设备要求不高,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市场价值非常巨大。

A Crosslinkable Curable Material and Its Continuous Production Method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cross-linkable curing material and a continuous production method. The cross-linkable curing material comprises components A and B of the following mass fractions: component A 50-97%, component B 3-50%, component A is (methyl) acrylate, and component B is epoxy (methyl) acrylate. When the cross-linkable curing material provided by the invention is used as raw material to prepare coatings, inks, adhesives, structural materials, etc., it can take into account various properties such as cross-linking density, curing speed, adhesion, etc. It has wide applications and goes deep into all aspects of life; and it is obtained by continuous production, and has the advantages of easy control and low cost. The continuous production method of this material is clean production process, energy sav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imple process, avoiding waste of (methyl) acrylic acid, no need for alkali washing, no waste water and salt-containing waste liquor, low requirements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quipment, has a very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 and has a huge market valu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交联固化材料及其连续化生产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交联固化材料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可用于紫外光固化、电子束固化、热固化、厌氧固化的涂料、油墨、胶黏剂、结构材料等领域的交联固化材料及其连续化生产方法。技术背景可交联固化材料通常是指含有反应基团在特定条件下可交联固化的材料,现有最常用的可交联固化材料中,含有不饱和双键的(甲基)丙烯酸酯材料(丙烯酸酯或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或低聚物)是重要的一类,这类材料可以在光引发剂和紫外光源照射下快速固化成膜,在低能电子束的直接照射下交联固化,在热引发剂和加热条件下交联固化,也可以在环烷酸锌或环烷酸钴的催化下厌氧固化。丙烯酸酯或甲基丙烯酸酯材料是调配光固化或电子束固化(UV/EB)涂料、油墨、胶粘剂、结构材料的必需材料,其可与光固化树脂、光引发剂、填料、颜料、助剂等复配成配方产品,用于光纤涂料、电子线路板油墨、家具木器涂料、纸张印刷油墨和光油、塑胶基材涂料、薄膜加硬涂料等领域。(甲基)丙烯酸酯材料(一般是较低分子量的化合物,俗称单体)的制备,常规主要以甲烷磺酸、对甲苯磺酸、硫酸作为催化剂,通过醇类与(甲基)丙烯酸直接酯化,之后碱洗去除催化剂及未反应的(甲基)丙烯酸,经蒸馏脱溶剂而得。生产中产生大量的碱洗废水,同时未反应的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及洗涤消耗碱均会造成资源浪费。光固化树脂是光固化配方的主体成膜物,决定配方的主体性能,主要包括环氧(甲基)丙烯酸酯树脂、聚酯(甲基)丙烯酸酯树脂、聚氨酯(甲基)丙烯酸酯树脂、有机硅/氟改性(甲基)丙烯酸树脂等,其中以环氧(甲基)丙烯酸酯树脂的用量最大。环氧(甲基)丙烯酸酯由环氧化物与(甲基)丙烯酸反应得到,基于羧基与环氧基的开环酯化反应而得到,环氧化物包括单体型环氧化合物和聚合型环氧化物,单体型环氧化物包括环氧氯丙烷、缩水甘油醚等,聚合型环氧化物有聚合型芳族环氧化合物、聚合型脂环族环氧化合物、聚合型脂族环氧化合物等。其中,聚合型芳族环氧化合物中最典型的产品是双酚A型液体环氧树脂,环氧当量180~195,市场通用牌号128、127,国内有多家企业生产。双酚A型环氧丙烯酸酯树脂是通用性强,性价比高、用量最大的产品,但因其结构中含有双酚A刚性结构,产物粘度很大,常常加入商品化的(甲基)丙烯酸酯单体稀释,以方便使用和施工。所以,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环氧(甲基)丙烯酸酯中,往往会加入一定比例的(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加入比例一般不会超过50wt%,既可调整性能,又可以降低粘度,方便使用。现有技术中还未有连续化生产得到的同时含有(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和环氧(甲基)丙烯酸酯树脂的产品。因此,开发一种同时含有(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和环氧(甲基)丙烯酸酯树脂的产品来简化操作流程,降低成本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工业应用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或不足,提供一种可交联固化材料。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可交联固化材料包括(甲基)丙烯酸酯类和环氧(甲基)丙烯酸酯类,其作为原材料制备涂料、油墨、胶粘剂、结构材料等时,可兼顾交联密度、不同固化速度、附着力性能好等各种性能,用途广泛,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且由连续化生产得到,具有易于管控,成本低廉的优点。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催化剂a在制备可交联固化材料中的应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催化剂b在制备可交联固化材料中的应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催化剂体系。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上述可交联固化材料的连续化生产方法。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交联固化材料,包括如下质量分数的A组分和B组分:A组分50~97%,B组分3~50%,所述A组分为(甲基)丙烯酸酯类,所述B组分为环氧(甲基)丙烯酸酯类;所述可交联固化材料通过连续化生产得到。本专利技术所指的连续化生产是指在一个产品制备体系中,通过多步连续化的过程,最后得到可交联固化材料。应当理解的是,将分别制备或购买商品化的A组分或B组分进行混合(即分别制备A组分和B组分,购买商品化的A组分和B组分,A组分和B组分中一个通过制备得到、另一个通过购买得到,然后混合的情况)得到的产品不属于连续化。应对理解的是,如果A组分采用本专利技术技术于一地生产,然后转移到另外一个地方或厂家或公司继续反应,得到B组分,最后产品是A组分和B组分的混合物,甚至故意人为额外添加A、B组分来调整A、B组分的比例,亦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可交联固化材料包括(甲基)丙烯酸酯类和环氧(甲基)丙烯酸酯类,其作为原材料制备涂料、油墨、胶粘剂、结构材料等时,可兼顾交联密度、不同固化速度、附着力性能好等各种性能,用途广泛,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且由连续化生产得到,具有易于管控,成本低廉的优点。优选地,所述可交联固化材料包括如下质量分数的A组分和B组分A组分60~90%,B组分10~40%。更为优选地,所述可交联固化材料包括如下质量分数的A组分和B组分A组分65~85%,B组分15~35%。本领域中常规的(甲基)丙烯酸酯类物质均可作为A组分应用于本专利技术中。本领域常规的环氧(甲基)丙烯酸酯类类物质均可作为B组分应用于本专利技术中。优选地,所述(甲基)丙烯酸酯类包括一元醇丙烯酸酯、二元醇一丙烯酸酯、二元醇二丙烯酸酯、三元醇二丙烯酸酯、四元醇二丙烯酸酯、三元醇三丙烯酸酯、四元醇三丙烯酸酯、四元醇四丙烯酸酯、六元醇四丙烯酸酯、六元醇五丙烯酸酯、六元醇六丙烯酸酯、一元醇甲基丙烯酸酯、二元醇一甲基丙烯酸酯、二元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元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四元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元醇三甲基丙烯酸酯、四元醇三甲基丙烯酸酯、四元醇四甲基丙烯酸酯、六元醇四甲基丙烯酸酯、六元醇五甲基丙烯酸酯或六元醇六甲基丙烯酸酯中的一种或几种。更为优选地,所述一元醇丙烯酸酯为月桂醇丙烯酸酯、C8-C10醇丙烯酸酯、异辛基丙烯酸酯、异癸基丙烯酸酯、四氢呋喃甲醇丙烯酸酯、环三羟甲基丙烷缩甲醛丙烯酸酯、邻苯基苯氧乙基丙烯酸酯、乙氧基苯酚丙烯酸酯、乙氧基乙氧基乙基丙烯酸酯酯、乙氧基壬基酚丙烯酸酯;所述二元醇一丙烯酸酯为甲基丙二醇一丙烯酸酯、一缩二丙二醇一丙烯酸酯、二缩三丙二醇一丙烯酸酯、1,6-己二醇一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一丙烯酸酯、二甘醇一丙烯酸酯、三甘醇一丙烯酸酯、1,4-丁二醇一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一丙烯酸酯、聚丙二醇一丙烯酸酯、乙氧化双酚A一丙烯酸酯、丙氧化双酚A一丙烯酸酯、乙氧化新戊二醇一丙烯酸酯、丙氧化新戊二醇一丙烯酸酯、1,4-环己烷二甲醇一丙烯酸酯、1,2-环己烷二甲醇一丙烯酸酯、1,3-环己烷二甲醇一丙烯酸酯或邻苯二甲酸二乙二醇一丙烯酸酯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二元醇二丙烯酸酯为甲基丙二醇二丙烯酸酯、一缩二丙二醇二丙烯酸酯、二缩三丙二醇二丙烯酸酯、三缩四丙二醇二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丙烯酸酯、二甘醇二丙烯酸酯、三甘醇二丙烯酸酯、1,4-丁二醇二丙烯酸酯、乙氧化双酚A二丙烯酸酯、丙氧化双酚A二丙烯酸酯、乙氧化新戊二醇二丙烯酸酯、丙氧化新戊二醇二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聚丙二醇二丙烯酸酯、聚四氢呋喃二醇二丙烯酸酯、聚酯二醇二丙烯酸酯、聚己内酯二醇二丙烯酸酯、1,4-环己烷二甲醇二丙烯酸酯、1,2-环己烷二甲醇二丙烯酸酯、1,3-环己烷二甲醇二丙烯酸酯或邻苯二甲酸二乙二醇二丙烯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交联固化材料,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质量分数的A组分和B组分:A组分  50~97%,B组分  3~50%,所述A组分为(甲基)丙烯酸酯类,所述B组分为环氧(甲基)丙烯酸酯类;所述可交联固化材料通过连续化生产得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交联固化材料,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质量分数的A组分和B组分:A组分50~97%,B组分3~50%,所述A组分为(甲基)丙烯酸酯类,所述B组分为环氧(甲基)丙烯酸酯类;所述可交联固化材料通过连续化生产得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可交联固化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可交联固化材料包括如下质量分数的A组分和B组分:A组分60~90%,B组分10~4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可交联固化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可交联固化材料包括如下质量分数的A组分和B组分:A组分65~85%,B组分15~35%。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可交联固化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甲基)丙烯酸酯类包括一元醇丙烯酸酯、二元醇一丙烯酸酯、二元醇二丙烯酸酯、三元醇二丙烯酸酯、四元醇二丙烯酸酯、三元醇三丙烯酸酯、四元醇三丙烯酸酯、四元醇四丙烯酸酯、六元醇四丙烯酸酯、六元醇五丙烯酸酯、六元醇六丙烯酸酯、一元醇甲基丙烯酸酯、二元醇一甲基丙烯酸酯、二元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元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四元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元醇三甲基丙烯酸酯、四元醇三甲基丙烯酸酯、四元醇四甲基丙烯酸酯、六元醇四甲基丙烯酸酯、六元醇五甲基丙烯酸酯或六元醇六甲基丙烯酸酯中的一种或几种。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可交联固化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元醇丙烯酸酯为月桂醇丙烯酸酯、C8-C10醇丙烯酸酯、异辛基丙烯酸酯、异癸基丙烯酸酯、四氢呋喃甲醇丙烯酸酯、环三羟甲基丙烷缩甲醛丙烯酸酯、邻苯基苯氧乙基丙烯酸酯、乙氧基苯酚丙烯酸酯、乙氧基乙氧基乙基丙烯酸酯酯、乙氧基壬基酚丙烯酸酯;所述二元醇一丙烯酸酯为乙二醇一丙烯酸酯、甲基丙二醇一丙烯酸酯、一缩二丙二醇一丙烯酸酯、二缩三丙二醇一丙烯酸酯、1,6-己二醇一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一丙烯酸酯、二甘醇一丙烯酸酯、三甘醇一丙烯酸酯、1,4-丁二醇一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一丙烯酸酯、聚丙二醇一丙烯酸酯、乙氧化双酚A一丙烯酸酯、丙氧化双酚A一丙烯酸酯、乙氧化新戊二醇一丙烯酸酯、丙氧化新戊二醇一丙烯酸酯、1,4-环己烷二甲醇一丙烯酸酯、1,2-环己烷二甲醇一丙烯酸酯、1,3-环己烷二甲醇一丙烯酸酯或邻苯二甲酸二乙二醇一丙烯酸酯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二元醇二丙烯酸酯为乙二醇二丙烯酸酯、甲基丙二醇二丙烯酸酯、一缩二丙二醇二丙烯酸酯、二缩三丙二醇二丙烯酸酯、三缩四丙二醇二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丙烯酸酯、二甘醇二丙烯酸酯、三甘醇二丙烯酸酯、1,4-丁二醇二丙烯酸酯、乙氧化双酚A二丙烯酸酯、丙氧化双酚A二丙烯酸酯、乙氧化新戊二醇二丙烯酸酯、丙氧化新戊二醇二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聚丙二醇二丙烯酸酯、聚四氢呋喃二醇二丙烯酸酯、聚酯二醇二丙烯酸酯、聚己内酯二醇二丙烯酸酯、1,4-环己烷二甲醇二丙烯酸酯、1,2-环己烷二甲醇二丙烯酸酯、1,3-环己烷二甲醇二丙烯酸酯或邻苯二甲酸二乙二醇二丙烯酸酯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三元醇二丙烯酸酯为三羟甲基丙烷二丙烯酸酯、乙氧化三羟甲基丙烷二丙烯酸酯、丙氧化三羟甲基丙烷二丙烯酸酯、甘油二丙烯酸酯、乙氧化甘油二丙烯酸酯、丙氧化甘油二丙烯酸酯、三(2-羟乙基)异氰尿酸二丙烯酸酯、聚酯三元醇二丙烯酸酯、己内酯扩链的三羟甲基丙烷二丙烯酸酯、己内酯扩链的甘油二丙烯酸酯或己内酯扩链的乙氧化三聚异氰酸二丙烯酸酯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四元醇二丙烯酸酯为季戊四醇二丙烯酸酯、乙氧化的季戊四醇二丙烯酸酯、丙氧化的季戊四醇二丙烯酸酯、双三羟甲基丙烷二丙烯酸酯、乙氧化的双三羟甲基丙烷二丙烯酸酯、丙氧化的双三羟甲基丙烷二丙烯酸酯、聚酯四元醇二丙烯酸酯、己内酯扩链的季戊四醇二丙烯酸酯或己内酯扩链的双三羟甲基丙烷二丙烯酸酯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三元醇三丙烯酸酯为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乙氧化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丙氧化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甘油三丙烯酸酯、乙氧化的甘油三丙烯酸酯、丙氧化的甘油三丙烯酸酯、三(2-羟乙基)异氰尿酸三丙烯酸酯、聚酯三元醇三丙烯酸酯、己内酯扩链的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己内酯扩链的甘油三丙烯酸酯或己内酯扩链的乙氧化三聚异氰酸三丙烯酸酯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四元醇三丙烯酸酯为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乙氧化的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丙氧化的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双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乙氧化的双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丙氧化的双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聚酯四元醇三丙烯酸酯、己内酯扩链的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或己内酯扩链的双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四元醇四丙烯酸酯为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乙氧化的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丙氧化的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双三羟甲基丙烷四丙烯酸酯、乙氧化的双三羟甲基丙烷四丙烯酸酯、丙氧化的双三羟甲基丙烷四丙烯酸酯、聚酯四元醇四丙烯酸酯、己内酯扩链的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或己内酯扩链的双三羟甲基丙烷四丙烯酸酯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六元醇四丙烯酸酯为双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乙氧化的双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丙氧化的双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聚酯六元醇四丙烯酸酯或己内酯扩链的双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六元醇五丙烯酸酯为双季戊四醇五丙烯酸酯、乙氧化的双季戊四醇五丙烯酸酯、丙氧化的双季戊四醇五丙烯酸酯、聚酯六元醇五丙烯酸酯或己内酯扩链的双季戊四醇五丙烯酸酯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六元醇六丙烯酸酯为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乙氧化的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丙氧化的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聚酯六元醇六丙烯酸酯或己内酯扩链的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一元醇甲基丙烯酸酯为甲基月桂醇丙烯酸酯、C8-C10醇甲基丙烯酸酯、异辛基甲基丙烯酸酯、异癸基甲基丙烯酸酯、四氢呋喃甲醇甲基丙烯酸酯、环三羟甲基丙烷缩甲醛甲基丙烯酸酯、邻苯基苯氧乙基甲基丙烯酸酯、乙氧基苯酚甲基丙烯酸酯、乙氧基壬基酚丙烯酸酯或乙氧基乙氧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二元醇一甲基丙烯酸酯为乙二醇一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二醇一甲基丙烯酸酯、二丙二醇一甲基丙烯酸酯、二缩三丙二醇一甲基丙烯酸酯、1,6-己二醇一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一甲基丙烯酸酯、二甘醇一甲基丙烯酸酯、三甘醇一甲基丙烯酸酯、1,4-丁二醇一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一甲基丙烯酸酯、聚丙二醇一甲基丙烯酸酯、乙氧化双酚A一甲基丙烯酸酯、乙氧化新戊二醇一甲基丙烯酸酯、丙氧化新戊二醇一甲基丙烯酸酯、1,4-环己烷二甲醇一甲基丙烯酸酯、1,2-环己烷二甲醇一甲基丙烯酸酯、1,3-环己烷二甲醇一甲基丙烯酸酯或邻苯二甲酸二乙二醇一甲基丙烯酸酯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二元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缩三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甘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甘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4-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乙氧化双酚A二甲基丙烯酸酯、乙氧化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丙氧化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四氢呋喃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酯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己内酯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4-环己烷二甲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2-环己烷二甲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3-环己烷二甲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或邻苯二甲酸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三元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三羟甲基丙烷二甲基丙烯酸酯、乙氧化三羟甲基丙烷二甲基丙烯酸酯、丙氧化三羟甲基丙烷二甲基丙烯酸酯、甘油二甲基丙烯酸酯、乙氧化的甘油二甲基丙烯酸酯、丙氧化的甘油二甲基丙烯酸酯、三(2-羟乙基)异氰尿酸二甲基丙烯酸酯、聚酯三元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己内酯扩链的三羟甲基丙烷二甲基丙烯酸酯、己内酯扩链的甘油二甲基丙烯酸酯或己内酯扩链的乙氧化三聚异氰酸二甲基丙烯酸酯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四元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季戊四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乙氧化的季戊四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丙氧化的季戊四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双三羟甲基丙烷二甲基丙烯酸酯、乙氧化的双三羟甲基丙烷二甲基丙烯酸酯、丙氧化的双三羟甲基丙烷二甲基丙烯酸酯、聚酯四元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己内酯扩链的季戊四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或己内酯扩链的双三羟甲基丙烷二甲基丙烯酸酯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三元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为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乙氧化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丙氧化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甘油三甲基丙烯酸酯、乙氧化的甘油三甲基丙烯酸酯、丙氧化的甘油三甲基丙烯酸酯、三(2-羟乙基)异氰尿酸三甲基丙烯酸酯、聚酯三元醇三甲基丙烯酸酯、己内酯扩链的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己内酯扩链的甘油三甲基丙烯酸酯或己内酯扩链的乙氧化三聚异氰酸三甲基丙烯酸酯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四元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为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乙氧化的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丙氧化的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双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乙氧化的双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丙氧化的双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聚酯四元醇三甲基丙烯酸酯、己内酯扩链的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或己内酯扩链的双三羟甲基丙烷甲基丙烯酸酯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四元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为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乙氧化的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丙氧化的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双三羟甲基丙烷四甲基丙烯酸酯、乙氧化的双三羟甲基丙烷四甲基丙烯酸酯、丙氧化的双三羟甲基丙烷四甲基丙烯酸酯、聚酯四元醇四甲基丙烯酸酯、己内酯扩链的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或己内酯扩链的双三羟甲基丙烷四甲基丙烯酸酯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六元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为双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乙氧化的双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丙氧化的双季戊四醇甲基四丙烯酸酯、聚酯六元醇四甲基丙烯酸酯或己内酯扩链的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春华庞来兴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博兴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张春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