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少撞击动能的汽车防撞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330544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13 19: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减少撞击动能的汽车防撞梁,包括防撞梁横梁,防撞梁横梁的底端设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吸能盒,吸能盒的底端设有承重板,承重板的底端两侧对称设有缓冲组件,承重板的底端中部设有阻尼机构,缓冲组件和阻尼机构的底端与安装板连接,阻尼机构包括位于安装板顶端的基板一,基板一的顶部中间位置设有开槽,开槽内分别设有摇杆一和摇杆二,摇杆一远离摇杆二的一端与转轴一连接,转轴一延伸至基板一内。有益效果:缓冲组件和阻尼机构的设置则能够对冲击力进行有效的分散及缓冲分解,使冲击力减弱,减小对车辆及人员硬性损伤的同时将使用者的损失最小化,增加了安全防护效果。

A Kind of Anti-collision Beam for Automobile to Reduce Kinetic Energy of Impact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n automobile anti-collision beam which reduces the impact kinetic energy, including an anti-collision beam cross beam. The bottom end of the anti-collision beam cross beam is provided with several uniformly distributed energy absorbing boxes, the bottom end of the energy absorbing box is provided with a load-bearing plate, the bottom end of the load-bearing plate is symmetrically provided with cushioning components, and the middle end of the bottom end of the load-bearing plate is provided with a damping mechanism, and the bottom end of the cushioning component and the damping mechanism is connected with the installation plate. The mechanism consists of a base plate at the top of the mounting plate, a slot in the middle of the top of the base plate, a rocker one and a rocker two in the slot, one end of the rocker one far from the rocker two is connected with the rotating shaft one, and the rotating shaft one extends to the base plate one. Beneficial effect: The setting of buffer assembly and damping mechanism can effectively disperse and decompose the impact force, weaken the impact force, reduce the hard damage to vehicles and personnel, minimize the loss of users, and increase the safety protection effe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减少撞击动能的汽车防撞梁
本专利技术涉及防撞梁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减少撞击动能的汽车防撞梁。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汽车也越来越普及,人们对于交通事故的防范意识也在逐年增强,所以每辆汽车都会安装防撞梁。目前,市面上的汽车防撞梁大多通过简单的横梁或者横梁内嵌吸能盒对碰撞冲击力进行缓冲吸能。但是,由于防护措施较为单一使得在发生意外受到冲击时容易快速变形,无法起到缓冲的作用,降低了安全性,防护性较低。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减少撞击动能的汽车防撞梁,以克服现有相关技术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为此,本专利技术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减少撞击动能的汽车防撞梁,包括防撞梁横梁,所述防撞梁横梁的底端设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吸能盒,所述吸能盒的底端设有承重板,所述承重板的底端两侧对称设有缓冲组件,所述承重板的底端中部设有阻尼机构,所述缓冲组件和所述阻尼机构的底端与安装板连接,所述阻尼机构包括位于所述安装板顶端的基板一,所述基板一的顶部中间位置设有开槽,所述开槽内分别设有摇杆一和摇杆二,所述摇杆一远离所述摇杆二的一端与转轴一连接,所述转轴一延伸至所述基板一内,所述基板一内的所述转轴一上套设有轴套一,所述摇杆二远离所述摇杆一的一端与转轴二连接,所述转轴二贯穿所述基板一与位于所述基板一一侧的旋转电机连接,所述基板一内的所述转轴二上套设有轴套二,所述摇杆一和所述摇杆二远离所述转轴一与所述转轴二的一端通过芯轴连接,所述芯轴上套设有旋转筒,所述旋转筒的中部与衔接杆连接,所述衔接杆的另一端与活动块的中部连接,所述活动块上套设有U形固定座,所述U形固定座的上方设有套筒一,所述套筒一为空腔结构,所述套筒一的顶端与活动板一的底端连接,所述活动板一内嵌压力传感器,所述活动板一的顶端与所述承重板底端连接,所述套筒一的底端中部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内贯穿设有活动杆,所述活动杆的顶端与位于所述套筒一内的限位板连接,所述活动杆的底端与所述U形固定座的顶端中部连接,所述U形固定座与所述通孔之间的所述活动杆上套设有弹簧一,所述通孔与所述限位板之间的所述活动杆上套设有弹簧二,所述活动板一的底端两侧对称设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的下方且位于所述基板一的顶端两侧对称设有套筒二,所述限位杆上套设有弹簧三,所述弹簧三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套筒二内。进一步的,所述套筒一远离所述通孔的空腔内壁上设有与所述限位板相适配的弹性块。进一步的,所述旋转电机的底端设有基座,所述基座的一侧与所述基板一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缓冲组件包括与所述承重板底端连接的活动板二,所述活动板二的底端设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橡胶块,所述橡胶块的底端与活动板三连接,所述活动板三的底端两侧对称设有伸缩组件,所述伸缩组件的底端与位于所述安装板顶端的基板二连接。进一步的,所述伸缩组件由伸缩杆和缓冲弹簧组成,所述缓冲弹簧套设于所述伸缩杆上。进一步的,所述活动板三的底端中部设有栓座,所述栓座的栓轴上分别套设有连接杆一和连接杆二,所述连接杆一的另一端与齿轮一连接,所述连接杆二的另一端与齿轮二连接,所述连接杆一与所述连接杆二之间通过弹簧四连接,所述齿轮一和所述齿轮二的一侧设有与其相啮合的齿板,所述齿板的底端与所述基板二的顶端连接。进一步的,所述齿轮一和所述齿轮二的齿宽、齿顶圆直径和模数均相同。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防撞梁横梁的设置能够最大限度的承接冲击力,吸能盒的设置则能够有效的吸收冲击力,而缓冲组件和阻尼机构的设置则能够对冲击力进行有效的分散及缓冲分解,使冲击力减弱,减小对车辆及人员硬性损伤的同时将使用者的损失最小化,增加了安全防护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减少撞击动能的汽车防撞梁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减少撞击动能的汽车防撞梁的缓冲组件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减少撞击动能的汽车防撞梁的阻尼机构示意图。图中:1、防撞梁横梁;2、吸能盒;3、承重板;4、缓冲组件;5、阻尼机构;6、安装板;7、基板一;8、开槽;9、摇杆一;10、摇杆二;11、转轴一;12、轴套一;13、转轴二;14、旋转电机;15、轴套二;16、芯轴;17、旋转筒;18、衔接杆;19、活动块;20、U形固定座;21、套筒一;22、通孔;23、活动杆;24、限位板;25、弹簧二;26、活动板一;27、限位杆;28、套筒二;29、弹簧三;30、活动板二;31、橡胶块;32、活动板三;33、伸缩组件;34、基板二;35、连接杆二;36、齿轮一;37、齿轮二;38、弹簧四;39、齿板;40、弹簧一;41、栓座;42、连接杆一。具体实施方式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专利技术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专利技术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减少撞击动能的汽车防撞梁。实施例一:如图1-2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减少撞击动能的汽车防撞梁,包括防撞梁横梁1,所述防撞梁横梁1的底端设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吸能盒2,所述吸能盒2的底端设有承重板3,所述承重板3的底端两侧对称设有缓冲组件4,所述承重板3的底端中部设有阻尼机构5,所述缓冲组件4和所述阻尼机构5的底端与安装板6连接,所述阻尼机构5包括位于所述安装板6顶端的基板一7,所述基板一7的顶部中间位置设有开槽8,所述开槽8内分别设有摇杆一9和摇杆二10,所述摇杆一9远离所述摇杆二10的一端与转轴一11连接,所述转轴一11延伸至所述基板一7内,所述基板一7内的所述转轴一11上套设有轴套一12,所述摇杆二10远离所述摇杆一9的一端与转轴二13连接,所述转轴二13贯穿所述基板一7与位于所述基板一7一侧的旋转电机14连接,所述基板一7内的所述转轴二13上套设有轴套二15,所述摇杆一9和所述摇杆二10远离所述转轴一11与所述转轴二13的一端通过芯轴16连接,所述芯轴16上套设有旋转筒17,所述旋转筒17的中部与衔接杆18连接,所述衔接杆18的另一端与活动块19的中部连接,所述活动块19上套设有U形固定座20,所述U形固定座20的上方设有套筒一21,所述套筒一21为空腔结构,所述套筒一21的顶端与活动板一26的底端连接,所述活动板一26内嵌压力传感器,所述活动板一26的顶端与所述承重板3底端连接,所述套筒一21的底端中部设有通孔22,所述通孔22内贯穿设有活动杆23,所述活动杆23的顶端与位于所述套筒一21内的限位板24连接,所述活动杆23的底端与所述U形固定座20的顶端中部连接,所述U形固定座20与所述通孔22之间的所述活动杆23上套设有弹簧一40,所述通孔22与所述限位板24之间的所述活动杆23上套设有弹簧二25,所述活动板一26的底端两侧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减少撞击动能的汽车防撞梁,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撞梁横梁(1),所述防撞梁横梁(1)的底端设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吸能盒(2),所述吸能盒(2)的底端设有承重板(3),所述承重板(3)的底端两侧对称设有缓冲组件(4),所述承重板(3)的底端中部设有阻尼机构(5),所述缓冲组件(4)和所述阻尼机构(5)的底端与安装板(6)连接,所述阻尼机构(5)包括位于所述安装板(6)顶端的基板一(7),所述基板一(7)的顶部中间位置设有开槽(8),所述开槽(8)内分别设有摇杆一(9)和摇杆二(10),所述摇杆一(9)远离所述摇杆二(10)的一端与转轴一(11)连接,所述转轴一(11)延伸至所述基板一(7)内,所述基板一(7)内的所述转轴一(11)上套设有轴套一(12),所述摇杆二(10)远离所述摇杆一(9)的一端与转轴二(13)连接,所述转轴二(13)贯穿所述基板一(7)与位于所述基板一(7)一侧的旋转电机(14)连接,所述基板一(7)内的所述转轴二(13)上套设有轴套二(15),所述摇杆一(9)和所述摇杆二(10)远离所述转轴一(11)与所述转轴二(13)的一端通过芯轴(16)连接,所述芯轴(16)上套设有旋转筒(17),所述旋转筒(17)的中部与衔接杆(18)连接,所述衔接杆(18)的另一端与活动块(19)的中部连接,所述活动块(19)上套设有U形固定座(20),所述U形固定座(20)的上方设有套筒一(21),所述套筒一(21)为空腔结构,所述套筒一(21)的顶端与活动板一(26)的底端连接,所述活动板一(26)内嵌压力传感器,所述活动板一(26)的顶端与所述承重板(3)底端连接,所述套筒一(21)的底端中部设有通孔(22),所述通孔(22)内贯穿设有活动杆(23),所述活动杆(23)的顶端与位于所述套筒一(21)内的限位板(24)连接,所述活动杆(23)的底端与所述U形固定座(20)的顶端中部连接,所述U形固定座(20)与所述通孔(22)之间的所述活动杆(23)上套设有弹簧一(40),所述通孔(22)与所述限位板(24)之间的所述活动杆(23)上套设有弹簧二(25),所述活动板一(26)的底端两侧对称设有限位杆(27),所述限位杆(27)的下方且位于所述基板一(7)的顶端两侧对称设有套筒二(28),所述限位杆(27)上套设有弹簧三(29),所述弹簧三(29)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套筒二(28)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少撞击动能的汽车防撞梁,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撞梁横梁(1),所述防撞梁横梁(1)的底端设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吸能盒(2),所述吸能盒(2)的底端设有承重板(3),所述承重板(3)的底端两侧对称设有缓冲组件(4),所述承重板(3)的底端中部设有阻尼机构(5),所述缓冲组件(4)和所述阻尼机构(5)的底端与安装板(6)连接,所述阻尼机构(5)包括位于所述安装板(6)顶端的基板一(7),所述基板一(7)的顶部中间位置设有开槽(8),所述开槽(8)内分别设有摇杆一(9)和摇杆二(10),所述摇杆一(9)远离所述摇杆二(10)的一端与转轴一(11)连接,所述转轴一(11)延伸至所述基板一(7)内,所述基板一(7)内的所述转轴一(11)上套设有轴套一(12),所述摇杆二(10)远离所述摇杆一(9)的一端与转轴二(13)连接,所述转轴二(13)贯穿所述基板一(7)与位于所述基板一(7)一侧的旋转电机(14)连接,所述基板一(7)内的所述转轴二(13)上套设有轴套二(15),所述摇杆一(9)和所述摇杆二(10)远离所述转轴一(11)与所述转轴二(13)的一端通过芯轴(16)连接,所述芯轴(16)上套设有旋转筒(17),所述旋转筒(17)的中部与衔接杆(18)连接,所述衔接杆(18)的另一端与活动块(19)的中部连接,所述活动块(19)上套设有U形固定座(20),所述U形固定座(20)的上方设有套筒一(21),所述套筒一(21)为空腔结构,所述套筒一(21)的顶端与活动板一(26)的底端连接,所述活动板一(26)内嵌压力传感器,所述活动板一(26)的顶端与所述承重板(3)底端连接,所述套筒一(21)的底端中部设有通孔(22),所述通孔(22)内贯穿设有活动杆(23),所述活动杆(23)的顶端与位于所述套筒一(21)内的限位板(24)连接,所述活动杆(23)的底端与所述U形固定座(20)的顶端中部连接,所述U形固定座(20)与所述通孔(22)之间的所述活动杆(23)上套设有弹簧一(40),所述通孔(22)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知宝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彤上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