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泥回转窑筒体余热利用装置及组装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296046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12 05: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水泥回转窑筒体余热利用装置及组装方法,属于能源利用领域,这种水泥回转窑筒体余热利用装置,包括壳体、密封件和螺旋导流片;壳体用于套设在回转窑的外侧,壳体和回转窑之间形成气流通环,多块螺旋导流片间隔布置在气流通环内,相邻两块螺旋导流片之间形成引流通道;壳体包括轴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和第二端均设置有密封件,密封件的内环紧贴回转窑设置。这种水泥回转窑筒体余热利用装置,由于壳体内侧设置若干与回转窑筒体转动方向相反的螺旋状螺旋导流片,螺旋导流片能增加空气的行程,并对空气扰流,增加空气与回转窑筒体的接触面积和接触时间,能够将空气加热到较高温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泥回转窑筒体余热利用装置及组装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能源利用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水泥回转窑筒体余热利用装置及组装方法。
技术介绍
水泥工业是能耗大户,且其热效率仅有30~50%,存在巨大能源浪费,在水泥生产中,回转窑炉是其最为主要的生产设备之一,水泥回转窑筒体内部温度很高,通常可以达到上千摄氏度。由于回转窑炉的体积较大,尽管筒体壁面采取各种保温隔热措施,但其表面仍可以达到一定的温度。回转窑筒体散热使得其表面温度高达150~350℃,其所损失的能量约占总耗能12%左右。回转窑表面大都采用钢板制造而成,因此,回转窑筒体表面温度必须控制在一定温度以下,否则影响回转窑的安全运转。因此其绝大多数的窑体均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还会采用风机进行窑筒体表面风冷,以降低窑筒体表面的温度。虽然这种布局可以满足回转窑运行的需要,但却造成了回转窑运行过程中大量的热能被直接散失到空气中,造成了能源的浪费。目前,国内仅有一小部分水泥生产企业利用这部分余热,进行冬季采暖和四季热水供应。但是,由于窑筒体表面温度高低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到了夏季,环境温度升高,窑筒体表面温度也升高,相对于冬季而言,夏季窑筒体的余热量更大。而现有的技术并没有考虑夏季窑筒体表面余热的利用。另外,回转窑筒体较长,表面积大,回转窑筒体处于旋转运动中,散热比较分散,筒体辐射温度相对较低,辐射能力较弱,回收相对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水泥回转窑筒体余热利用装置及组装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水泥回转窑筒体余热利用装置及组装方法存在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水泥回转窑筒体余热利用装置,包括壳体、密封件和螺旋导流片;所述壳体用于套设在回转窑的外侧,所述壳体和所述回转窑之间形成气流通环,多块所述螺旋导流片间隔布置在所述气流通环内,相邻两块所述螺旋导流片之间形成引流通道;所述壳体包括轴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均设置有所述密封件,所述密封件的内环紧贴所述回转窑设置。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设置有环形气体分配箱,所述环形气体分配箱与所有的所述引流通道连通。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端设置有环形气体汇集箱,所述环形气体汇集箱与所有的所述引流通道连通。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气流通环的厚度为100-300mm。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螺旋导流片与所述壳体的内侧固定连接,所述螺旋导流片远离所述壳体的一端与所述回转窑的外壁之间具有5-20mm的间隙。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还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包括弧形支撑板,所述弧形支撑板具有与所述壳体外表面配合的弧面,所述弧形支撑板远离所述壳体的一面设置有用于与地面接触配合的支脚。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支脚包括平行设置的多根伸缩杆。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对称设置第一半壳和第二半壳,所述第一半壳的开口侧设置有第一法兰,所述第二半壳的开口处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法兰配合的第二法兰。一种水泥回转窑筒体余热利用装置的组装方法,使用至少两个上述的水泥回转窑筒体余热利用装置实现回转窑外部的包裹及余热利用,包括步骤:回转窑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头和第二端头,将所述水泥回转窑筒体余热利用装置依次套设在回转窑筒体的外侧,每个所述水泥回转窑筒体余热利用装置的所述环形气体分配箱靠近所述第一端头设置,所述环形气体汇集箱靠近所述第二端头设置;位于所述第一端头的所述水泥回转窑筒体余热利用装置的所述环形气体分配箱连接外部供气设备,所述环形气体汇集箱连接靠近所述第二端头的相邻的所述水泥回转窑筒体余热利用装置的环形气体分配箱;位于所述第二端头的所述水泥回转窑筒体余热利用装置的所述环形气体汇集箱连接外部集气设备,所述环形气体分配箱连接靠近所述第一端头的相邻的所述水泥回转窑筒体余热利用装置的环形气体汇集箱。一种水泥回转窑筒体余热利用装置的组装方法,使用至少两个上述的水泥回转窑筒体余热利用装置实现回转窑外部的包裹及余热利用,包括步骤:回转窑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头和第二端头,将所述水泥回转窑筒体余热利用装置依次套设在回转窑筒体的外侧;每个所述水泥回转窑筒体余热利用装置的所述环形气体分配箱与用于提供气体的供气分配管连接;每个所述水泥回转窑筒体余热利用装置的所述环形气体汇集箱与用于收集气体的集气分配管连接。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水泥回转窑筒体余热利用装置,由于壳体内侧设置若干与回转窑筒体转动方向相反的螺旋状螺旋导流片,当回转窑筒体转动时,空气流经回转窑筒体表面冷却筒体而自身被加热时,螺旋导流片能增加空气的行程,并对空气扰流,增加空气与回转窑筒体的接触面积和接触时间,回转窑筒体与空气既有辐射换热又有对流换热,能够将空气加热到较高温度。而由于壳体分体设置包覆在回转窑筒体外侧,安装维修方便,重复利用性强。采用空气冷却回转窑筒体后,使回转窑筒体表面的温度降低,不必用专门采用风机对窑筒体表面进行冷却,既保证设备安全运行,又将散失热量加以回收利用。串联型的水泥回转窑筒体余热利用装置的组装方法可以进一步延长流动气体在回转窑筒体外的吸热时间,在回转窑筒体长度跨度不大的情况下可以实现热量的高效回收利用。并联型的水泥回转窑筒体余热利用装置的组装方法可以实现每个水泥回转窑筒体余热利用装置的独立控制,均匀回转窑筒体外壁的温度。保证回转窑的正常运行。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水泥回转窑筒体余热利用装置串联设置在回转窑上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薄钢板作为螺旋导流片时图1中的A-A剖视图;图3是三角型钢作为螺旋导流片时图1中的A-A剖视图;图4是只显示其中一片螺旋导流片时的水泥回转窑筒体余热利用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B-B向的剖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水泥回转窑筒体余热利用装置并联设置在回转窑上时的结构示意图。图标:001-水泥回转窑筒体余热利用装置;002-回转窑;100-壳体;200-密封件;300-螺旋导流片;110-第一半壳;130-第二半壳;111-第一法兰;113-第二法兰;150-气流通环;151-引流通道;101-第一端;103-第二端;500-环形气体分配箱;600-环形气体汇集箱;700-支撑部;710-弧形支撑板;730-支脚;731-伸缩杆。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专利技术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泥回转窑筒体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密封件和螺旋导流片;所述壳体用于套设在回转窑的外侧,所述壳体和所述回转窑之间形成气流通环,多块所述螺旋导流片间隔布置在所述气流通环内,相邻两块所述螺旋导流片之间形成引流通道;所述壳体包括轴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均设置有所述密封件,所述密封件的内环紧贴所述回转窑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泥回转窑筒体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密封件和螺旋导流片;所述壳体用于套设在回转窑的外侧,所述壳体和所述回转窑之间形成气流通环,多块所述螺旋导流片间隔布置在所述气流通环内,相邻两块所述螺旋导流片之间形成引流通道;所述壳体包括轴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均设置有所述密封件,所述密封件的内环紧贴所述回转窑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泥回转窑筒体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设置有环形气体分配箱,所述环形气体分配箱与所有的所述引流通道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泥回转窑筒体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设置有环形气体汇集箱,所述环形气体汇集箱与所有的所述引流通道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泥回转窑筒体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通环的厚度为100-300mm。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泥回转窑筒体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导流片与所述壳体的内侧固定连接,所述螺旋导流片远离所述壳体的一端与所述回转窑的外壁之间具有5-20mm的间隙。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泥回转窑筒体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包括弧形支撑板,所述弧形支撑板具有与所述壳体外表面配合的弧面,所述弧形支撑板远离所述壳体的一面设置有用于与地面接触配合的支脚。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泥回转窑筒体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导流片的旋向与所述回转窑筒体的旋转方向相反。8.根据权利要求3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红伟余旭侯清琼郭敏万先浪于波刘建王国鸿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