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屋顶导光通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086474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11 08: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建筑屋顶导光通风装置,包括:贯穿屋顶板设置的导光管;设置于导光管顶部的轴承、连接叶片和透明顶板,轴承的内圈与导光管的顶端焊接连接,轴承的外圈四周与连接叶片的下端固定连接,连接叶片的上端与透明顶板的四周固定连接,连接叶片呈弧形结构且向内侧凹陷;以及设置于导光管底部的散光镜、防护板和反射镜,散光镜呈环形结构,且其内环边缘固定在导光管的底部,反射镜呈圆锥形结构且位于散光镜下方位置、并针对透明顶板,防护板安装在反射镜底部并通过支架固定在导光管上。该建筑屋顶导光通风装置结构紧凑、安装方便,大幅度提高了建筑室内自然采光强度和通风性能,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A Light-guiding Ventilation Device for Building Roof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屋顶导光通风装置
本技术涉及建筑
,尤其涉及一种建筑屋顶导光通风装置。
技术介绍
在当下关注建筑可持续性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建筑的自然采光和通风越来越受重视。尤其是类似建筑中庭这种特殊空间,采光和通风一般依赖人工照明、机械通风及中央空调解决。现行的屋顶采光通风设备的问题如下:无法有效的综合解决室内的自然通风,采光,防眩光,防风防雨等问题;屋顶采光通风成品窗尺寸及规格有限,功能比较单一,通用性不高。对于采光和通风较差的建筑室内,为获得自然采光和通风,常规做法在建筑的屋顶或立面上采用机械通风系统,但缺点是:作为建筑的附加载体,与建筑主体难以融为一体,对建筑外形干扰较大,且布局容易与屋面设备设施冲突;仅具备单一的通风功能,不同时具备通风和自然采光功能,且在运行过程中消耗大量的电能,即便开设自然通风系统,大多由于气流组织不好,导致通风效果仍旧较差。另一方面,采光多采用人工照明,也需消耗大量的电能。为此,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缺陷,有必要提出一种建筑屋顶导光通风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建筑屋顶导光通风装置。本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屋顶导光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贯穿屋顶板(1)设置的导光管(2),所述导光管(2)高出所述屋顶板(1)的高度为所述导光管(2)直径的三至五倍;设置于所述导光管(2)顶部的轴承(3)、连接叶片(4)和透明顶板(5),所述轴承(3)的内圈与所述导光管(2)的顶端焊接连接,所述轴承(3)的外圈四周与所述连接叶片(4)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叶片(4)的上端与所述透明顶板(5)的四周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叶片(4)呈弧形结构且向内侧凹陷;以及设置于所述导光管(2)底部的散光镜(6)、防护板(8)和反射镜(9),所述散光镜(6)呈环形结构,且其内环边缘固定在所述导光管(2)的底部,所述反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屋顶导光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贯穿屋顶板(1)设置的导光管(2),所述导光管(2)高出所述屋顶板(1)的高度为所述导光管(2)直径的三至五倍;设置于所述导光管(2)顶部的轴承(3)、连接叶片(4)和透明顶板(5),所述轴承(3)的内圈与所述导光管(2)的顶端焊接连接,所述轴承(3)的外圈四周与所述连接叶片(4)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叶片(4)的上端与所述透明顶板(5)的四周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叶片(4)呈弧形结构且向内侧凹陷;以及设置于所述导光管(2)底部的散光镜(6)、防护板(8)和反射镜(9),所述散光镜(6)呈环形结构,且其内环边缘固定在所述导光管(2)的底部,所述反射镜(9)呈圆锥形结构且位于所述散光镜(6)下方位置、并正对所述透明顶板(5),所述防护板(8)安装在所述反射镜(9)底部并通过支架(7)固定在所述导光管(2)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屋顶导光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管(2)高出所述屋顶板(1)的高度为1-1.5m。3.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威张笛万珺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万晟建筑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