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裂缝叠合板连接结构及施工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398713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7 11: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无裂缝叠合板连接结构及施工系统,无裂缝叠合板连接结构包括两板单元、后浇单元和防裂单元,两板单元水平并排设置;后浇单元设置于两板单元的上部,并分别与两板单元连接;防裂单元分别与两板单元、后浇单元连接,且防裂单元分别嵌入两板单元并覆盖两板单元设置。其优点在于,通过在板单元的底部设置槽元件,以预留空间设置防裂单元,防裂单元增强抗裂性能的同时抹平操作更为便捷,解决了预制叠合板与后浇带连接处存在施工缝易出现裂缝及漏浆现象需额外打磨处理完成面导致成本增加工期延长的问题。导致成本增加工期延长的问题。导致成本增加工期延长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裂缝叠合板连接结构及施工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预制板施工
,尤其涉及一种无裂缝叠合板连接结构及施工系统。

技术介绍

[0002]装配式建筑是以构件工厂预制化生产,现场装配式安装为模式,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为特征,整合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现场装配等各个业务领域,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全周期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建筑生产方式。
[0003]装配式建筑的构件之间的连接以现浇节点为主,将预制PC构件的钢筋伸入现浇构件中锚固连接,保证了房屋的整体性,相比装配式大板结构,质量有明显进步。
[0004]预制叠合楼板后浇带拼缝是目前叠合楼板体系中应用较多的拼缝形式。现有的主流施工方法中,预制叠合板与后浇带交接处粗糙面多采用花纹钢板制造,粗糙度较差,与后浇带的粘接性不好,导致结构基层抗裂性能较差;叠合板后浇带拼缝处易出现裂缝及漏浆现象,需额外打磨处理完成面,导致成本增加、工期延长。
[0005]目前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预制叠合板与后浇带交接处粗糙面采用花纹钢板制粘结性较差导致结构基层抗裂性能较差、预制叠合板与后浇带连接处存在施工缝易出现裂缝及漏浆现象需额外打磨处理完成面导致成本增加工期延长等问题,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无裂缝叠合板连接结构及施工系统,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预制叠合板与后浇带交接处粗糙面采用花纹钢板制粘结性较差导致结构基层抗裂性能较差、预制叠合板与后浇带连接处存在施工缝易出现裂缝及漏浆现象需额外打磨处理完成面导致成本增加工期延长等问题。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0008]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无裂缝叠合板连接结构,包括:
[0009]两板单元,两所述板单元并排设置;
[0010]后浇单元,所述后浇单元设置于两所述板单元之间,并分别与两所述板单元连接;
[0011]防裂单元,所述防裂单元分别与两所述板单元、所述后浇单元连接,且所述防裂单元分别嵌入两所述板单元并覆盖两所述板单元设置。
[0012]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板单元包括:
[0013]板元件,所述板元件水平设置,并与所述后浇单元连接;
[0014]槽元件,所述槽元件设置于所述板元件的外表面,并与所述防裂单元连接。
[0015]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板单元还包括:
[0016]若干第一加固元件,若干所述第一加固元件水平间隔固定于所述板元件的内部,
并与所述后浇单元连接。
[0017]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板单元还包括:
[0018]若干第二加固元件,若干所述第二加固元件间隔固定于所述板元件的上部,并与所述后浇单元连接。
[0019]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浇单元包括:
[0020]第一后浇元件,所述第一后浇元件设置于两所述板单元的外部,并与所述板单元连接;
[0021]第二后浇元件,所述第二后浇元件设置于两所述板单元之间,所述第二后浇元件与所述第一后浇元件一体成型,并分别与所述板单元、所述防裂单元连接。
[0022]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防裂单元包括:
[0023]防裂元件,所述防裂元件设置于所述板单元、所述后浇单元的外表面;
[0024]填充元件,所述填充元件设置于所述防裂元件的外表面,并分别与两所述板单元、所述后浇单元连接,且所述填充元件的外表面与所述板单元的外表面共面。
[0025]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0026]加固单元,所述加固单元设置于所述后浇单元的内部,并分别与所述后浇单元、所述板单元连接。
[0027]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固单元包括:
[0028]若干第三加固元件,若干所述第三加固元件沿所述后浇单元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后浇单元的内部,并分别与所述后浇单元、所述板单元连接。
[0029]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0030]饰面单元,所述饰面单元设置于所述板单元、所述防裂单元的下表面。
[0031]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饰面单元包括:
[0032]找平元件,所述找平元件设置于所述板单元与所述防裂单元的外表面,并分别与所述板单元、所述防裂单元连接;
[0033]饰面元件,所述饰面元件设置于所述找平元件的外表面,并与所述找平元件连接。
[0034]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无裂缝叠合板连接结构的施工系统,包括:
[0035]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无裂缝叠合板连接结构;
[0036]支撑模板结构,所述支撑模板结构设置于所述无裂缝叠合板连接结构的下部,并与所述无裂缝叠合板连接结构进行可拆卸连接。
[0037]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模板结构包括:
[0038]支模单元,所述支模单元设置于所述无裂缝叠合板连接结构的下部,并与所述无裂缝叠合板连接结构进行可拆卸连接;
[0039]支撑单元,所述支撑单元设置于支模单元的下部,并与所述支模单元连接。
[0040]本技术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0041]一种无裂缝叠合板连接结构及施工系统,板单元与后浇单元交接面处采用露骨料水洗面做法,增强了结构基层的粘结力,解决了预制叠合板与后浇带交接处粗糙面采用花纹钢板制粘结性较差导致结构基层抗裂性能较差的问题;通过在板单元的底部设置槽元件,使支模单元可以紧贴板单元设置,降低了漏浆的概率,同时在板底预留空间设置防裂单元,防裂单元增强抗裂性能的同时抹平操作更为便捷,解决了预制叠合板与后浇带连接处
存在施工缝易出现裂缝及漏浆现象需额外打磨处理完成面导致成本增加工期延长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42]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无裂缝叠合板连接结构的剖面图;
[0043]图2a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板单元的示意图;
[0044]图2b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两板单元的示意图;
[0045]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后浇单元的示意图;
[0046]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防裂单元的示意图;
[0047]图5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加固单元的示意图;
[0048]图6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饰面单元的示意图;
[0049]图7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施工系统的示意图;
[0050]图8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支撑模板结构的示意图。
[0051]其中的附图标记为:100、无裂缝叠合板连接结构
[0052]110、板单元;111、板元件;112、槽元件;113、第一加固元件;114、第二加固元件;
[0053]120、后浇单元;121、第一后浇元件;122、第二后浇元件;
[0054]130、防裂单元;131、防裂元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裂缝叠合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两板单元,两所述板单元并排设置;后浇单元,所述后浇单元设置于两所述板单元之间,并分别与两所述板单元连接;防裂单元,所述防裂单元分别与两所述板单元、所述后浇单元连接,且所述防裂单元分别嵌入两所述板单元并覆盖两所述板单元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裂缝叠合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单元包括:板元件,所述板元件水平设置,并与所述后浇单元连接;槽元件,所述槽元件设置于所述板元件的外表面,并与所述防裂单元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裂缝叠合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单元还包括:若干第一加固元件,若干所述第一加固元件水平间隔固定于所述板元件的内部,并与所述后浇单元连接;和/或若干第二加固元件,若干所述第二加固元件间隔固定于所述板元件的上部,并与所述后浇单元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裂缝叠合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浇单元包括:第一后浇元件,所述第一后浇元件设置于两所述板单元的外部,并与所述板单元连接;第二后浇元件,所述第二后浇元件设置于两所述板单元之间,所述第二后浇元件与所述第一后浇元件一体成型,并分别与所述板单元、所述防裂单元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裂缝叠合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裂单元包括:防裂元件,所述防裂元件设置于所述板单元、所述后浇单元的外表面;填充元件,所述填充元件设置于所述防裂元件的外表面,并分别与两所述板单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大明姜昊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万晟建筑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