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拔气风帽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249471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2 22:44
本技术涉及一种拔气风帽,包括旋转单元、风帽单元、两防水导流单元和尾翼单元,旋转单元设置于水平面;风帽单元设置于旋转单元的上部,并与旋转单元连接,用于风通过以及在旋转单元的作用下转动;两防水导流单元对称设置于风帽单元的进风端和出风端,并分别与风帽单元连接,用于减少雨水进入。其优点在于,利用风帽单元对烟囱形成拔风效应;通过旋转单元与尾翼单元两者的配合使用,使得风横向吹来时,风帽单元受力不平衡从而转动,直到尾翼单元反向面对来风方向,受力重新平衡时转动停止,从而实现自动寻向;利用防水导流单元对水进行阻隔,避免水进入风帽单元的内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房屋建筑用排气结构相关,尤其涉及一种拔气风帽


技术介绍

1、风帽是房屋建筑的通风设备之一,装于屋面、厂房顶部等通风口或排风管上。根据伯努利原理,流速高的位置风压低,故对下方的烟囱形成拔风效应,以强化下部建筑空间的通风效果,以提高室内通风换气效果,不用电,可长期运转,排除室内的热气、湿气和秽气,改善室内环境。目前,高层房屋建筑的楼顶均设有风帽,风帽位于排烟气道的顶部。

2、现有风帽四面开敞,这样形成的负压不能全部作用下方烟囱,从而降低拔风效果,且四面开敞使得在风雨天气时,雨水容易借助风势进入风帽内,最后导致烟囱内进水,从而降低了实用性。

3、目前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风帽形成负压底、雨水易进入的问题,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拔气风帽,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风帽形成负压底、雨水易进入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3、一种拔气风帽,包括:

4、旋转单元,所述旋转单元设置于水平面;

5、风帽单元,所述风帽单元设置于旋转单元的上部,并与所述旋转单元连接,用于风通过以及在所述旋转单元的作用下转动;

6、两防水导流单元,两所述防水导流单元对称设置于所述风帽单元的进风端和出风端,并分别与所述风帽单元连接,用于减少雨水进入;

7、尾翼单元,所述尾翼单元的第一端设置于所述风帽单元的内部,并与所述风帽单元连接,所述尾翼单元的第二端延伸至所述风帽单元外侧,用于对所述风帽单元进行自动寻向。

8、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旋转单元包括:

9、底座元件,所述底座元件设置于水平面;

10、支撑元件,所述支撑元件的底端与所述底座元件的顶端连接;

11、第一旋转元件,所述第一旋转元件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支撑元件的外侧,并与所述风帽单元连接,用于带动所述风帽单元转动;

12、第一引流元件,所述第一引流元件贯穿所述底座元件设置,并与所述支撑元件连通,用于气流通过。

13、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旋转单元还包括:

14、第二旋转元件,所述第二旋转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旋转元件的内侧,用于带动所述第一旋转元件旋转;

15、第三旋转元件,所述第三旋转元件设置于支撑元件的外侧,并与所述第二旋转元件转动连接,用于使所述第一旋转元件沿所述第三旋转元件转动。

16、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旋转单元还包括:

17、若干安装元件,若干所述安装元件分布设置于所述底座元件并贯穿于所述底座元件设置,用于将所述底座元件固定。

18、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帽单元包括:

19、风帽元件,所述风帽元件设置于所述旋转单元的上部,并与所述旋转单元连接,用于风通过以及在所述旋转单元的作用下转动;

20、第二引流元件,所述第二引流元件设置于所述风帽元件的内侧,且贯穿于风帽元件的内侧设置,并与所述旋转单元连通,用于气流通过。

21、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帽单元还包括:

22、第一连接元件,所述第一连接元件设置于所述风帽元件的出风端,并与所述尾翼单元连接。

23、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防水导流单元包括:

24、导流元件,所述导流元件设置于所述风帽单元的进风端/出风端,用于雨水溅入后使沿所述导流元件向外流出;

25、阻挡元件,所述阻挡元件设置于所述导流元件远离所述风帽单元的进风端/出风端的一侧,用于将雨水挡住。

26、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防水导流单元还包括:

27、第三引流元件,所述第三引流元件贯穿所述阻挡元件设置,用于气流穿过。

28、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尾翼单元包括:

29、尾翼元件,所述尾翼元件的第一端设置于所述风帽单元的内部,所述尾翼元件的第二端延伸至所述风帽单元外侧,用于对所述风帽单元进行自动寻向。

30、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尾翼单元还包括:

31、第二连接元件,所述第二连接元件与所述尾翼元件的第一端连接,并与所述风帽单元连接。

32、本技术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33、本技术的一种拔气风帽,利用风帽单元对烟囱形成拔风效应,风帽单元呈内凹结构,两边开敞,成为内凹的筒状形成一进一出的风道,以提高拔风效果;通过旋转单元与尾翼单元两者的配合使用,使得风横向吹来时,风帽单元受力不平衡从而转动,直到尾翼单元反向面对来风方向,受力重新平衡时转动停止,从而实现自动寻向;利用防水导流单元对雨水进行阻隔,避免水进入风帽单元的内部。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拔气风帽,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拔气风帽,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单元(100)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拔气风帽,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单元(100)还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2~3任一所述的拔气风帽,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单元(100)还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拔气风帽,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帽单元(200)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拔气风帽,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帽单元(200)还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拔气风帽,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导流单元(300)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拔气风帽,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导流单元(300)还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拔气风帽,其特征在于,所述尾翼单元(400)包括: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拔气风帽,其特征在于,所述尾翼单元(400)还包括: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拔气风帽,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拔气风帽,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单元(100)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拔气风帽,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单元(100)还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2~3任一所述的拔气风帽,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单元(100)还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拔气风帽,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帽单元(200)包括:

6.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蕴吴轶群王李果孙栋杰张军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万晟建筑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