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黄东生专利>正文

一种应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雨水循环利用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086133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11 08: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应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雨水循环利用设备,一种应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雨水循环利用设备,包括植被层、井盖,所述井盖与植被层表面贴合,所述井盖顶部连接有下水管道,所述植被层顶部设有有机物吸附层,所述有机物吸附层底部设有渗水层,所述渗水层底部分别设有第一蓄水箱、第二蓄水箱、第三蓄水箱,所述下水管道两侧内壁上均设有导流板,所述下水管道右侧通过管道连接有第一水泵,所述第一水泵右端通过管道与第一蓄水箱贯通连接,所述第一蓄水箱下方设有沉淀管,所述第一蓄水箱、第二蓄水箱、第三蓄水箱均通过管道与沉淀管贯通连接,使雨水进行循环利用,在不是雨季时也能不依靠人工对植被进行浇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雨水循环利用设备
本技术涉及一种应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雨水循环利用设备,属于市政工程

技术介绍
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基于城市水文循环,重塑城市、人、水新型关系的新型城市发展理念,具体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就是把城市建设成为像海绵体一样,能够具有吸水、蓄水、渗水和净水的作用,化解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使之成为收放自如的水弹性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给排水管网本身的作用,为此,提供一种应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雨水循环利用设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应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雨水循环利用设备,雨水通过植被层被植物吸收一小部分水源,遇到大雨时,雨水通过井盖流入下水管道内,通过导流板能够时雨水流速缓慢,减少发生堵塞下水道的危险,通过第一水泵将下水道内部的雨水抽入第一蓄水箱内部,能够分担下水道疏通工作的压力,还有一部分雨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应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雨水循环利用设备,包括植被层(1)、井盖(2),其特征在于,所述井盖(2)与植被层(1)表面贴合,所述井盖(2)顶部连接有下水管道(3),所述植被层(1)顶部设有有机物吸附层(4),所述有机物吸附层(4)底部设有渗水层(5),所述渗水层(5)底部分别设有第一蓄水箱(6)、第二蓄水箱(7)、第三蓄水箱(8),所述下水管道(3)两侧内壁上均设有导流板(9),所述下水管道(3)右侧通过管道连接有第一水泵(10),所述第一水泵(10)右端通过管道与第一蓄水箱(6)贯通连接,所述第一蓄水箱(6)下方设有沉淀管(11),所述第一蓄水箱(6)、第二蓄水箱(7)、第三蓄水箱(8)均...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雨水循环利用设备,包括植被层(1)、井盖(2),其特征在于,所述井盖(2)与植被层(1)表面贴合,所述井盖(2)顶部连接有下水管道(3),所述植被层(1)顶部设有有机物吸附层(4),所述有机物吸附层(4)底部设有渗水层(5),所述渗水层(5)底部分别设有第一蓄水箱(6)、第二蓄水箱(7)、第三蓄水箱(8),所述下水管道(3)两侧内壁上均设有导流板(9),所述下水管道(3)右侧通过管道连接有第一水泵(10),所述第一水泵(10)右端通过管道与第一蓄水箱(6)贯通连接,所述第一蓄水箱(6)下方设有沉淀管(11),所述第一蓄水箱(6)、第二蓄水箱(7)、第三蓄水箱(8)均通过管道与沉淀管(11)贯通连接,所述沉淀管(11)内腔中设有活性炭层(12),所述第三蓄水箱(8)右端设有连接三通(13),所述连接三通(13)顶部连接第二水泵(14),所述连接三通(13)底部连接有第三水泵(15),所述第二水泵(14)右侧输出端连接有第一连接管(16),所述第一连接管(16)与植被层(1)内部连接,所述第三水泵(15)右侧输出端连接有第二连接管(17),所述第二连接管(17)一端与下水管道(3)内腔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应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雨水循环利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水管道(3)为L型结构,所述下水管道(3)分别贯穿植被层(1)、有机物吸附层(4)、渗水层(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东生
申请(专利权)人:黄东生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