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动力消耗的雨水蓄水回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086129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11 08: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动力消耗的雨水蓄水回用结构,包括:地面,所述地面以下具有土壤层,所述土壤层中的含水层分为:地下水饱和水位线和稳定地下水位线,所述土壤层中设置有蓄水回用装置,所述蓄水回用装置包括:蓄水井,所述蓄水井顶部的蓄水井口贯穿地面,所述蓄水井侧面具有若干透水装置,能够实现蓄水模块的自然进水,而又能无动力消耗地对雨水进行回用,节约能源;蓄水模块的缓慢释水不仅能实现水分的就地涵养,而且能较长提供可供过植物根系的吸收的地下水,节约地表植物的灌溉用水。

A structure of rainwater storage and reuse without power consump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动力消耗的雨水蓄水回用结构
本技术涉及建筑
,特别是涉及一种无动力消耗的雨水蓄水回用结构。
技术介绍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通过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市面上常用的雨水蓄水模块基本通过水泵提升回用所调蓄的雨水,而这样的结构不仅需要能源消耗,而且造成维护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一种无动力消耗的雨水蓄水回用结构,能够实现蓄水模块的自然进水,而又能无动力消耗地对雨水进行回用,节约能源;蓄水模块的缓慢释水不仅能实现水分的就地涵养,而且能较长提供可供过植物根系的吸收的地下水,节约地表植物的灌溉用水。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无动力消耗的雨水蓄水回用结构,包括:地面,所述地面以下具有土壤层,所述土壤层中的含水层分为:地下水饱和水位线和稳定地下水位线,所述土壤层中设置有蓄水回用装置,所述蓄水回用装置包括:蓄水井,所述蓄水井顶部的蓄水井口贯穿地面,所述蓄水井侧面具有若干透水装置。本技术的一种无动力消耗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动力消耗的雨水蓄水回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地面(1),所述地面(1)以下具有土壤层(3),所述土壤层(3)中的含水层分为:地下水饱和水位线(5)和稳定地下水位线(2),所述土壤层(3)中设置有蓄水回用装置(4),所述蓄水回用装置(4)包括:蓄水井(41),所述蓄水井(41)顶部的蓄水井口(42)贯穿地面(1),所述蓄水井(41)侧面具有若干透水装置(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动力消耗的雨水蓄水回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地面(1),所述地面(1)以下具有土壤层(3),所述土壤层(3)中的含水层分为:地下水饱和水位线(5)和稳定地下水位线(2),所述土壤层(3)中设置有蓄水回用装置(4),所述蓄水回用装置(4)包括:蓄水井(41),所述蓄水井(41)顶部的蓄水井口(42)贯穿地面(1),所述蓄水井(41)侧面具有若干透水装置(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动力消耗的雨水蓄水回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装置(7)设置于地下水饱和水位线(5)和稳定地下水位线(2)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动力消耗的雨水蓄水回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井口(42)处设置有进水过滤结构,所述进水过滤结构包括设置于蓄水井口(42)的进水过滤装置(6),所述进水过滤装置(6)包括:桶状的过滤本体(61),所述过滤本体(61)底部具有过滤多孔板(6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无动力消耗的雨水蓄水回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本体(61)通过卡接结构与蓄水井口(42)连接,所述卡接结构包括设置于过滤本体(61)外侧的过滤支撑块(65)和设置于蓄水井口(42)内侧的进口支撑块(44),所述过滤支撑块(65)和进口支撑块(44)为相互配合锲形块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无动力消耗的雨水蓄水回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多孔板(62)上部设置有过滤填料层(6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刘伟许敬王建刚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