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锂离子电池、车辆、锂离子电池组装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锂离子电池
,特别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车辆、锂离子电池组装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锂离子电池已广泛应用于涉及储能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新能源电动汽车领域,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是决定电动汽车续航里程长短的关键因素之一。优化电池内部结构是提升电池能量密度的有效途径之一。随着电动车续航里程目标的提高,叠片式多卷芯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优势愈专利技术显,但生产的自动化程度成为限制瓶颈。电池的自动化生产与电池结构的一致性密切相关,自动化程度越高,生产过程中的变量越少,电池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越小,整体动力系统的可靠性越高。由此可知,如何优化卷芯的极耳和锂离子电池的极柱之间的连接方式、减小卷芯与盖板之间空间、提高锂离子电池生产的自动化程度,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旨在提出一种锂离子电池、车辆、锂离子电池组装方法,以提高电池个体之间的一致性,提高电池生产的自动化程度,并且能够较大程度降低盖板与卷芯间的距离,有效提升电池内部空间利用率。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锂离子电池,包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正极柱、负极柱及层叠设置的第一卷芯组和第二卷芯组,所述第一卷芯组和所述第二卷芯组均包括两个相互连接且层叠设置的卷芯;所述卷芯包括正极耳和负极耳;所述第一卷芯组中,所述两个相互连接的卷芯的正极耳通过第一正极耳连接片并联,负极耳通过第一负极耳连接片并联;所述第二卷芯组中,所述两个相互连接的卷芯的正极耳通过第二正极耳连接片并联,负极耳通过第二负极耳连接片并联;所述第一正极耳连接片与所述第二正极耳连接片均与所述正极柱连接;所述第一负极耳连接片与所述第二负极耳均与所述负极柱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正极耳连接片与所述第二正极耳连接片结构对称;所述第一负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正极柱、负极柱及层叠设置的第一卷芯组和第二卷芯组,所述第一卷芯组和所述第二卷芯组均包括两个相互连接且层叠设置的卷芯;所述卷芯包括正极耳和负极耳;所述第一卷芯组中,所述两个相互连接的卷芯的正极耳通过第一正极耳连接片并联,负极耳通过第一负极耳连接片并联;所述第二卷芯组中,所述两个相互连接的卷芯的正极耳通过第二正极耳连接片并联,负极耳通过第二负极耳连接片并联;所述第一正极耳连接片与所述第二正极耳连接片均与所述正极柱连接;所述第一负极耳连接片与所述第二负极耳均与所述负极柱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正极耳连接片与所述第二正极耳连接片结构对称;所述第一负极耳连接片与所述第二负极耳连接片结构对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正极耳连接片与所述第一负极耳连接片结构相同,或者,所述第二正极耳连接片与所述第一负极耳连接片结构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正极耳连接片、所述第一负极耳连接片、所述第二正极耳连接片、所述第二负极耳连接片,均包括相互连接的极耳连接部和极柱连接部;所述第一正极耳连接片的极耳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卷芯组中所述两个相互连接的卷芯的正极耳连接;所述第一正极耳连接片的极柱连接部与所述正极柱连接;所述第一负极耳连接片的极耳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卷芯组中所述两个相互连接的卷芯的负极耳连接;所述第一负极耳连接片的极柱连接部与所述负极柱连接;所述第二正极耳连接片的极耳连接部与所述第二卷芯组中所述两个相互连接的卷芯的正极耳连接;所述第二正极耳连接片的极柱连接部与所述正极柱连接;所述第二负极耳连接片的极耳连接部与所述第二卷芯组中所述两个相互连接的卷芯的负极耳连接;所述第二负极耳连接片的极柱连接部与所述负极柱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连接部和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文成,苏家磊,张俊川,张旺,
申请(专利权)人: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