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自行车后车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972356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29 17: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自行车后车架,包括装置本体,装置本体的外侧设置有金属臂,金属臂采用G200型铸钢材料焊接而成,装置本体的前端设置有握杆,金属臂之间设置有横杆,横杆与金属臂无缝焊接,横杆的表面预留有若干挂接孔,挂接孔的直径为10㎜,装置本体的中部设置有真皮坐垫,真皮坐垫与装置本体紧密连接,真皮坐垫的外侧设置有载物架;载物架,包括底座、第一安装柱、第二安装柱和多块载物板。第一安装柱和第二安装柱相对设置并固定连接在底座的一侧,各该载物板层叠设置且分别铰接于该第一安装柱和该第二安装柱,每块载物板包括载物面和与载物面相对的背面。载物架还包括支撑各载物板的支撑脚,支撑脚的一端可转动的连接于各载物板的背面。

An Intelligent Bicycle Rear Frame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n intelligent bicycle rear frame, which comprises a device body, the outer side of the device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metal arm, the metal arm is welded with G200 cast steel material, the front end of the device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grip rod, the metal arm is seamlessly welded with a cross rod and a metal arm, the surface of the cross rod is reserved with several hanging holes, the diameter of the hanging hole is 10 feet, and the device base. The middle part of the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dermal cushion, which is tightly connected with the device body, and the outer side of the dermal cushion is provided with a carrier frame, which includes a base, a first installation column, a second installation column and a plurality of carrier plates. The first installation column and the second installation column are relatively arranged and fixed on one side of the base, and each carrier plate is arranged in layers and articulated to the first installation column and the second installation column respectively. Each carrier plate includes the carrier surface and the back opposite to the carrier surface. The carrier frame also includes a support foot supporting each carrier plate, and one end of the support foot is rotatably connected to the back of each carrier plat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自行车后车架
本专利技术涉及智能自行车
,具体为一种智能自行车后车架。
技术介绍
智能自行车,又称脚踏车或单车,通常是二轮的小型陆上车辆。人骑上车后,以脚踩踏板为动力,是绿色环保的交通工具,可以作为环保的交通工具用来代步、出行;越来越多的人将智能自行车作为健身器材用来骑行锻炼、智能自行车出游;智能自行车本身也是一项体育竞技运动,日常使用的智能自行车一般都安装有后车架,但是一般的后车架仅为支架结构,长时间做车,臀部疼痛难忍,舒适性较差,而采用皮质坐垫的后尘架则缺乏载物能力,无法固定,十分不便。所以,如何设计一种智能自行车后车架,成为我们当前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自行车后车架,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一般的后车架仅为支架结构,长时间做车,臀部疼痛难忍,舒适性较差,而采用皮质坐垫的后尘架则缺乏载物能力,无法固定,十分不便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自行车后车架,包括装置本体,所述装置本体的外侧设置有金属臂,所述金属臂采用G200型铸钢材料焊接而成,所述装置本体的前端设置有握杆,所述握杆与所述装置本体无缝焊接,所述金属臂之间设置有横杆,所述横杆与所述金属臂无缝焊接,所述横杆的表面预留有若干挂接孔,所述挂接孔的直径为10㎜,所述装置本体的中部设置有真皮坐垫,所述真皮坐垫与所述装置本体紧密连接,所述真皮坐垫的外侧设置有载物架,所述载物架的高度低于所述真皮坐垫的高度,所述载物架的底部设置有弹簧柱,所述弹簧柱与所述载物架嵌套连接,所述载物架的前端设置有接头,所述接头与所述挂接孔嵌套连接;载物架,包括底座、第一安装柱、第二安装柱和多块载物板。第一安装柱和第二安装柱相对设置并固定连接在底座的一侧,各该载物板层叠设置且分别铰接于该第一安装柱和该第二安装柱,每块载物板包括载物面和与载物面相对的背面。载物架还包括支撑各载物板的支撑脚,支撑脚的一端可转动的连接于各载物板的背面;横杆,所述横杆为截面“工”字形的空心铝型材;所述横杆包括:上承压单元、支撑单元和下承压单元;在支撑单元内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横杆内部分为上、下两个型腔;所述支撑单元的两侧均设为密封槽;所述下承压单元的侧壁上还设有用于安装机身板结构的板槽。进一步的,所述装置本体的底部设置有缓冲层,所述缓冲层采用海绵材料紧密缝制,所述缓冲层的表面预留有若干螺栓通孔,所述螺栓通孔的直径为5㎜;所述装置本体的右侧尾部设置有反光尾灯,所述反光尾灯填充有反光材料,且所述反光尾灯采用红色涂装;所述装置本体的前端设置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采用合金材料焊接而成,所述固定块左侧贯穿设置有支撑臂,所述支撑臂采用不锈钢材料制作而成,所述支撑臂的前端设置有六角通孔,所述六角通孔的直径为6㎜;所述握杆以及所述金属臂外部均涂油黑色防腐蚀油漆,所述握杆以及所述金属臂的截面的直径为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种智能自行车后车架,设置有真皮坐垫,同时保留了载物架,且载物架的高度略低于真皮坐垫,长期坐车也不会带来不适感,在载物方面也十分方便,通过弹簧柱,以及挂接孔与接头的配合使用,使得物品不会发生移动,稳定性更号,载物能力更强,除此之外,装置尾部设置有反光尾灯,反光尾灯填充有反光材料,且反光尾灯采用红色涂装,夜间照射具有良好的警示效果,该种智能自行车后车架使用方便,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成本较低,实用性更强。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装置本体;2-挂接孔;3-接头;4-载物架;5-真皮坐垫;6-弹簧柱;7-金属臂;8-横杆;9-握杆;10-六角通孔;11-支撑臂;12-固定块;13-螺栓通孔;14-缓冲层;15-反光尾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2,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智能自行车后车架,包括装置本体1,所述装置本体1的外侧设置有金属臂7,所述金属臂7采用G200型铸钢材料焊接而成,所述装置本体1的前端设置有握杆9,所述握杆9与所述装置本体1无缝焊接,所述金属臂7之间设置有横杆8,所述横杆8与所述金属臂7无缝焊接,所述横杆8的表面预留有若干挂接孔2,所述挂接孔2的直径为10㎜,所述装置本体1的中部设置有真皮坐垫5,所述真皮坐垫5与所述装置本体1紧密连接,所述真皮坐垫5的外侧设置有载物架4,所述载物架4的高度低于所述真皮坐垫5的高度,所述载物架4的底部设置有弹簧柱6,所述弹簧柱6与所述载物架4嵌套连接,所述载物架4的前端设置有接头3,所述接头3与所述挂接孔2嵌套连接;载物架4,包括底座、第一安装柱、第二安装柱和多块载物板。第一安装柱和第二安装柱相对设置并固定连接在底座的一侧,各该载物板层叠设置且分别铰接于该第一安装柱和该第二安装柱,每块载物板包括载物面和与载物面相对的背面。载物架还包括支撑各载物板的支撑脚,支撑脚的一端可转动的连接于各载物板的背面;横杆8,所述横杆为截面“工”字形的空心铝型材;所述横杆包括:上承压单元、支撑单元和下承压单元;在支撑单元内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横杆内部分为上、下两个型腔;所述支撑单元的两侧均设为密封槽;所述下承压单元的侧壁上还设有用于安装机身板结构的板槽。进一步的,所述装置本体1的底部设置有缓冲层14,所述缓冲层14采用海绵材料紧密缝制,所述缓冲层14的表面预留有若干螺栓通孔13,所述螺栓通孔13的直径为5㎜。方便使用螺栓与其固定;所述装置本体1的右侧尾部设置有反光尾灯15,所述反光尾灯15填充有反光材料,且所述反光尾灯15采用红色涂装,夜间照射具有良好的警示效果;所述装置本体1的前端设置有固定块12,所述固定块12采用合金材料焊接而成,所述固定块12左侧贯穿设置有支撑臂11,所述支撑臂11采用不锈钢材料制作而成,所述支撑臂11的前端设置有六角通孔10,所述六角通孔10的直径为6㎜,连接更加牢固,使用更加方便;所述握杆9以及所述金属臂7外部均涂油黑色防腐蚀油漆,所述握杆9以及所述金属臂7的截面的直径为10㎜,耐腐蚀效果更好。工作原理:首先,使用六角螺栓以及螺栓将装置本体1与车体固定紧,之后即可正常使用,在需要装载货物时,只需将货物防止在金属臂7上,拉起载物架4,使其前端的接头3与挂接孔2紧密连接,通过弹簧柱6的作用使得货物可以保持相对稳定,同时载物架4的张开角度最大可达60度,使用更加方便,同时装置本体1中部的真皮坐垫5可以提供良好的支撑性,长时间坐车舒适性较好,夜间骑行时尾部的反光尾灯15会反射光线警示机动车辆,更加安全。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专利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自行车后车架,包括装置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本体(1)的外侧设置有金属臂(7),所述金属臂(7)采用G200型铸钢材料焊接而成,所述装置本体(1)的前端设置有握杆(9),所述握杆(9)与所述装置本体(1)无缝焊接,所述金属臂(7)之间设置有横杆(8),所述横杆(8)与所述金属臂(7)无缝焊接,所述横杆(8)的表面预留有若干挂接孔(2),所述挂接孔(2)的直径为10㎜,所述装置本体(1)的中部设置有真皮坐垫(5),所述真皮坐垫(5)与所述装置本体(1)紧密连接,所述真皮坐垫(5)的外侧设置有载物架(4),所述载物架(4)的高度低于所述真皮坐垫(5)的高度,所述载物架(4)的底部设置有弹簧柱(6),所述弹簧柱(6)与所述载物架(4)嵌套连接,所述载物架(4)的前端设置有接头(3),所述接头(3)与所述挂接孔(2)嵌套连接;载物架(4),包括底座、第一安装柱、第二安装柱和多块载物板。第一安装柱和第二安装柱相对设置并固定连接在底座的一侧,各该载物板层叠设置且分别铰接于该第一安装柱和该第二安装柱,每块载物板包括载物面和与载物面相对的背面。载物架还包括支撑各载物板的支撑脚,支撑脚的一端可转动的连接于各载物板的背面;横杆(8),所述横杆为截面“工”字形的空心铝型材;所述横杆包括:上承压单元、支撑单元和下承压单元;在支撑单元内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横杆内部分为上、下两个型腔;所述支撑单元的两侧均设为密封槽;所述下承压单元的侧壁上还设有用于安装机身板结构的板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自行车后车架,包括装置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本体(1)的外侧设置有金属臂(7),所述金属臂(7)采用G200型铸钢材料焊接而成,所述装置本体(1)的前端设置有握杆(9),所述握杆(9)与所述装置本体(1)无缝焊接,所述金属臂(7)之间设置有横杆(8),所述横杆(8)与所述金属臂(7)无缝焊接,所述横杆(8)的表面预留有若干挂接孔(2),所述挂接孔(2)的直径为10㎜,所述装置本体(1)的中部设置有真皮坐垫(5),所述真皮坐垫(5)与所述装置本体(1)紧密连接,所述真皮坐垫(5)的外侧设置有载物架(4),所述载物架(4)的高度低于所述真皮坐垫(5)的高度,所述载物架(4)的底部设置有弹簧柱(6),所述弹簧柱(6)与所述载物架(4)嵌套连接,所述载物架(4)的前端设置有接头(3),所述接头(3)与所述挂接孔(2)嵌套连接;载物架(4),包括底座、第一安装柱、第二安装柱和多块载物板。第一安装柱和第二安装柱相对设置并固定连接在底座的一侧,各该载物板层叠设置且分别铰接于该第一安装柱和该第二安装柱,每块载物板包括载物面和与载物面相对的背面。载物架还包括支撑各载物板的支撑脚,支撑脚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蕾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代琛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