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火蚁诱集监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960579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29 12: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红火蚁诱集监测装置,包括诱饵托盘、倒漏斗进蚁通道、支撑件和环状隔离板,所述诱饵托盘设置于倒漏斗进蚁通道上方,所述倒漏斗进蚁通道的较大口朝向地面,较小口朝向诱饵托盘,所述支撑件一端连接于倒漏斗进蚁通道的较小口上,一端连接于诱饵托盘的外檐上,所述支撑件、诱饵托盘以及倒漏斗进蚁通道之间形成进蚁口,所述环状隔离板套设于倒漏斗进蚁通道外部,环状隔离板的底端口连接于倒漏斗进蚁通道较大口的外檐上,环状隔离板与倒漏斗进蚁通道之间围成集蚁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红火蚁诱集监测装置保证诱饵良好诱集效果的同时,提高虫口密度监测的精度。

A trapping and monitoring device for red fire ants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red fire ant trapping monitoring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 bait tray, an inverted funnel entry channel, a support piece and a circular isolation plate. The bait tray is arranged above the inverted funnel entry channel. The larger mouth of the inverted funnel entry channel faces the ground and the smaller mouth faces the bait tray. One end of the support piece is connected to the smaller mouth of the inverted funnel entry channel. The end is connected to the outer eaves of the bait tray, and the support, bait tray and the inverted funnel entry passage form an ant inlet. The annular isolation plate is sleeved outside the inverted funnel entry passage. The bottom end of the annular isolation plate is connected to the outer eaves of the larger inverted funnel entry passage. The annular isolation plate and the inverted funnel entry passage form an ant collecting trough. The red fire ant trapping monitoring device of the utility model ensures the good trapping effect of the bait and improves the accuracy of the population density monitor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红火蚁诱集监测装置
本技术涉及害虫监测防治
,尤其涉及一种红火蚁诱集监测装置。
技术介绍
红火蚁是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100种最具危害的入侵物种之一,是农业和出入境检疫重要的防控对象。红火蚁发生程度监测是防控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火腿肠诱集监测虫口密度法是红火蚁发生程度评估的主要手段之一。而在目前诱集监测作业中,通常直接投放火腿肠或采用普通塑料瓶作为诱集装置,这样的操作方式存在以下缺点:1、红火蚁是社会性昆虫,具有极强的活动能力和分工协作。如果直接投放火腿肠进行监测,在发生程度较为严重的区域,可能在规定的监测时间范围内有好几波的红火蚁完成取食,监测的红火蚁虫口密度不能真实反应发生情况。2、采集普通塑料瓶作为诱集装置,需要将火腿肠放置在塑料瓶中。由于塑料瓶属于一个相对密闭的环境,影响火腿肠气味扩散,降低诱集的效果。此外,普通塑料瓶开口太小,造成红火蚁取食通道拥堵,对虫口密度监测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红火蚁诱集监测装置,用以解决现有红火蚁诱集监测中存在的诱集效果差,虫口密度不准确,影响防治效果评估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专利技术人提供了一种红火蚁诱集监测装置,所述诱集监测装置包括诱饵托盘、倒漏斗进蚁通道、支撑件和环状隔离板,所述诱饵托盘设置于倒漏斗进蚁通道上方,诱饵托盘用于放置诱饵,所述倒漏斗进蚁通道的较大口朝向地面,较小口朝向诱饵托盘,所述支撑件一端连接于倒漏斗进蚁通道的较小口上,一端连接于诱饵托盘的外檐上,所述支撑件、诱饵托盘以及倒漏斗进蚁通道之间形成进蚁口,所述环状隔离板套设于倒漏斗进蚁通道外部,环状隔离板的底端口连接于倒漏斗进蚁通道较大口的外檐上,环状隔离板与倒漏斗进蚁通道之间围成集蚁槽。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诱集监测装置还包括连接板,倒漏斗进蚁通道的较大口与环状隔离板的底端口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连接板连接倒漏斗进蚁通道的较大口与环状隔离板的底端口。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诱饵托盘的形状、大小与倒漏斗进蚁通道的较小口相适配。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支撑件至少为两个,相邻支撑件之间隔离出进蚁口。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支撑件为板状件。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诱饵托盘的中心处开设有贯穿通孔,所述贯穿通孔用于插接标记杆。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连接板的下方设置有插接杆,所述插接杆用于将诱集监测装置固定于地面上。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环状隔离板的顶端口上设置有标记杆。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环状隔离板的内壁设置有粘黏层。区别于现有技术,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本技术红火蚁诱集监测装置采用开放式诱饵托盘,有利于红火蚁监测诱饵气味有效扩散,设置的倒漏斗进蚁通道方便红火蚁进入取食,进一步保证了诱集效果,并且使得取食后的红火蚁进入环状隔离板与倒漏斗进蚁通道围成集蚁槽,能够有效防止红火蚁取食后快速逃脱,保证了在规定的监测时间内诱集装置还保留完整的虫口数量,有效提高了红火蚁诱集监测的准确率,保障了害虫防治效果评估的准确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红火蚁诱集监测装置一实施例的斜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红火蚁诱集监测装置一实施例的斜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红火蚁诱集监测装置另一实施例斜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红火蚁诱集监测装置又一实施例斜视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0、诱饵托盘;110、贯穿通孔;200、倒漏斗进蚁通道;300、支撑件;400、环状隔离板;500、进蚁口;600、集蚁槽;700、连接板;800、标记杆;900、插接杆。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技术方案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请参阅图1至图2,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红火蚁诱集监测装置,所述诱集监测装置包括诱饵托盘100、倒漏斗进蚁通道200、支撑件300和环状隔离板400,所述诱饵托盘100设置于倒漏斗进蚁通道200上方,诱饵托盘100用于放置诱饵,所述倒漏斗进蚁通道200的较大口朝向地面,较小口朝向诱饵托盘100,所述支撑件300一端连接于倒漏斗进蚁通道200的较小口上,一端连接于诱饵托盘100的外檐上,所述支撑件300、诱饵托盘100以及倒漏斗进蚁通道200之间形成进蚁口500,所述环状隔离板400套设于倒漏斗进蚁通道200外部,环状隔离板400的底端口连接于倒漏斗进蚁通道200较大口的外檐上,环状隔离板400与倒漏斗进蚁通道200之间围成集蚁槽60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诱饵托盘100用于放置引诱红火蚁的诱饵,诱饵采用火腿肠。诱饵托盘100为开放式结构,火腿肠的气味能够的到有效扩散,提升了引诱效果。所述的倒漏斗进蚁通道200作为红火蚁取食诱饵,进入诱集监测装置的通道,将进蚁通道设置成倒漏斗状,可以方便红火蚁的进入,而且在红火蚁取食完成后能够起到阻挡、延迟红火蚁的脱离,增大了红火蚁的逃离难度,改变红火蚁的逃离路径,使得绝大部分红火蚁进入集蚁槽600中。所述的支撑件300则是作为诱饵托盘100的支撑机构,而且作为倒漏斗进蚁通道200与诱饵托盘100之间的连接通道,使得红火蚁能够取食到诱饵。绝大部分取食之后红火蚁逃离时会进入到环状隔离板400与倒漏斗进蚁通道200之间围成集蚁槽600,由于环状隔离板400的阻挡作用,红火蚁会较长时间的停留在集蚁槽600中,能够有效防止红火蚁的快速逃离,造成的害虫的监测效果差。本技术红火蚁诱集监测装置采用开放式诱饵托盘,有利于红火蚁监测诱饵气味有效扩散,设置的倒漏斗进蚁通道方便红火蚁进入取食,进一步保证了诱集效果,并且使得取食后的红火蚁进入环状隔离板与倒漏斗进蚁通道围成集蚁槽,能够有效防止红火蚁取食后快速逃脱,保证了在规定的监测时间内诱集装置还保留完整的虫口数量,有效提高了红火蚁诱集监测的准确率,保障了害虫防治效果评估的准确性。请参阅图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诱集监测装置还包括连接板700,倒漏斗进蚁通道200的较大口与环状隔离板400的底端口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连接板700连接倒漏斗进蚁通道200的较大口与环状隔离板400的底端口。在倒漏斗进蚁通道200的较大口与环状隔离板400的底端口之间使用连接板700进行封闭连接,一方面扩大了集蚁槽600的容置空间,另一方面增大了倒漏斗进蚁通道200外壁与环状隔离板400内壁之间的距离,防止红火蚁在沿倒漏斗进蚁通道200外壁爬下时之间爬到环状隔离板400内壁上,增大了红火蚁的逃脱几率请参阅图1,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诱饵托盘100的形状、大小与倒漏斗进蚁通道200的较小口相适配。诱饵托盘100的形状与大小与倒漏斗较小口相适配,红火蚁从进蚁口500出来能够直接移动到诱饵托盘100上对火腿肠诱饵进行取食,减小了取食难度,更加容易吸引更多的红火蚁参与到取食活动中,提升了虫口数据结果统计的准确性。优选的,所述支撑件300至少为两个,相邻支撑件300之间隔离出进蚁口500。设置多个支撑件300的同时,隔离出来多个进蚁口500,多个支撑件300就是多条红火蚁移动到诱饵托盘100上的多个连接通道,方便红火蚁的取食,请参阅图2,优选的,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红火蚁诱集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诱集监测装置包括诱饵托盘、倒漏斗进蚁通道、支撑件和环状隔离板,所述诱饵托盘设置于倒漏斗进蚁通道上方,诱饵托盘用于放置诱饵,所述倒漏斗进蚁通道的较大口朝向地面,较小口朝向诱饵托盘,所述支撑件一端连接于倒漏斗进蚁通道的较小口上,一端连接于诱饵托盘的外檐上,所述支撑件、诱饵托盘以及倒漏斗进蚁通道之间形成进蚁口,所述环状隔离板套设于倒漏斗进蚁通道外部,环状隔离板的底端口连接于倒漏斗进蚁通道较大口的外檐上,环状隔离板与倒漏斗进蚁通道之间围成集蚁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红火蚁诱集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诱集监测装置包括诱饵托盘、倒漏斗进蚁通道、支撑件和环状隔离板,所述诱饵托盘设置于倒漏斗进蚁通道上方,诱饵托盘用于放置诱饵,所述倒漏斗进蚁通道的较大口朝向地面,较小口朝向诱饵托盘,所述支撑件一端连接于倒漏斗进蚁通道的较小口上,一端连接于诱饵托盘的外檐上,所述支撑件、诱饵托盘以及倒漏斗进蚁通道之间形成进蚁口,所述环状隔离板套设于倒漏斗进蚁通道外部,环状隔离板的底端口连接于倒漏斗进蚁通道较大口的外檐上,环状隔离板与倒漏斗进蚁通道之间围成集蚁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火蚁诱集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诱集监测装置还包括连接板,倒漏斗进蚁通道的较大口与环状隔离板的底端口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连接板连接倒漏斗进蚁通道的较大口与环状隔离板的底端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红火蚁诱集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宏赵健邱荣洲李志鹏杨惠颖池美香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干部培训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