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冲击道路用限位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95899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24 10: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耐冲击道路用限位柱,包括底座本体,所述底座本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限位柱,限位柱的左右两侧面均开设有两个相对称的第一凹槽,两组第一凹槽相互靠近的一侧面均固定连接有两个相对称的第一滑杆,限位柱的左右两侧面均放置有缓冲板,两个缓冲板相互靠近的一侧面均固定连接有两个相对称的插杆,两组插杆相互靠近的一端均延伸至第一凹槽的内部。该耐冲击道路用限位柱,通过第一减震弹簧的弹力使缓冲板起到一定的减震作用,从而,有效的避免了限位柱出现受损坏的现象,能够使第二滑环在滑动的时候压缩第二减震弹簧,通过第二减震弹簧的弹力,能够使缓冲板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从而,有效的增加了限位柱的使用寿命。

A Limiting Column for Impact Resistance Road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limit column for impact-resistant road, which comprises a base body. The upper surface of the base body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a finite position column, and two first symmetrical grooves are arranged on both sides of the limit column. Two first symmetrical sliding rods are fixed on one side of the two first grooves which are close to each other, and buffers are placed on both sides of the limit column. The two buffer plates are fixed on one side close to each other and connected with two relatively symmetrical plugs. The two groups of plugs are extended to the inside of the first groove at one end close to each other. The limit column used in the impact-resistant road can reduce the shock of the buffer plate by the elastic force of the first shock absorber spring, thus effectively avoiding the damage of the limit column, and can make the second slide ring compress the second shock absorber spring when sliding. Through the elastic force of the second shock absorber spring, the buffer plate can play a certain buffer role, thus effectively increasing. Limit column service lif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耐冲击道路用限位柱
本技术涉及道路
,具体为一种耐冲击道路用限位柱。
技术介绍
道路从词义上讲就是供各种无轨车辆和行人通行的基础设施,按其使用特点分为公路、城市道路、乡村道路、厂矿道路、林业道路、考试道路、竞赛道路、汽车试验道路和车间通道以及学校道路等,古代中国还有驿道,另外还指达到某种目标的途径,事物发展,变化的途径,随着车辆的增多,为了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很多道路上都会放置一些限位柱对道路进行限制宽度。一种道路上所使用的限位柱,使用寿命较短,由于,车辆的增多,在行驶的过程中,稍微不注意会导致很多限位柱出现损坏,从而,又要更换限位柱,浪费了成本,为此,我们提供了一种耐冲击道路用限位柱来解决这一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耐冲击道路用限位柱,解决了道路上的限位柱使用寿命短,总出现损坏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耐冲击道路用限位柱,包括底座本体,所述底座本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限位柱,所述限位柱的左右两侧面均开设有两个相对称的第一凹槽,两组所述第一凹槽相互靠近的一侧面均固定连接有两个相对称的第一滑杆,所述限位柱的左右两侧面均放置有缓冲板,两个所述缓冲板相互靠近的一侧面均固定连接有两个相对称的插杆,两组插杆相互靠近的一端均延伸至第一凹槽的内部,每组所述插杆的上表面和每组插杆的底面均固定连接有与第一滑杆相适配的第一滑环,且第一滑环与第一滑杆相套接,所述限位柱的左右两侧面均开设有第二凹槽,每个所述第二凹槽的内部均放置有第二滑杆,每个所述第二滑杆的上表面和每个第二滑杆的底面分别与第二凹槽的内顶壁和第二凹槽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每个所述第二凹槽的内部均放置有两个与第二滑杆相适配的第二滑环,且第二滑环与第二滑杆相套接,每组所述第二滑环的外表面均通过第一销轴固定铰接有呈倾斜状的固定杆,每组所述固定杆远离第二滑环的一端均通过第二销轴与缓冲板固定铰接。优选的,每组所述插杆相互靠近的一侧面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减震弹簧,每组所述减震弹簧远离插杆的一端均与两组第一凹槽相互靠近的一侧面固定连接。优选的,每组所述第一滑杆相互远离的一侧面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挡杆,且第一挡杆的竖直长度值大于第一滑杆的竖直长度值。优选的,每个所述第二滑杆的外表面均套接有两个相对称的第二减震弹簧,两组所述第二减震弹簧相互靠近的一侧面分别与两个第二滑环相互远离的一侧面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第二减震弹簧相互远离的一端分别与第二凹槽的内顶壁和第二凹槽的内底壁固定连接。优选的,每组所述第一凹槽的竖直长度值均大于每组插杆的竖直长度值,每组所述第二凹槽的水平长度值均大于每组第二滑环的水平长度值。优选的,所述底座本体的水平长度值大于限位柱的水平长度值,且限位柱位于底座本体的正上方。(三)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耐冲击道路用限位柱,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该耐冲击道路用限位柱,通过设置有底座本体,能够使限位柱在地面上起到固定的作用,避免了出现倾倒的现象,通过设置有缓冲板,能够通过缓冲板使限位柱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避免了限位柱的外表出现破损的现象,通过开设有第一凹槽,配合插杆,能够使缓冲板受到冲击力的时候带动插杆穿插在第一凹槽的内部,通过设置有第一减震弹簧,能够使插杆在第一凹槽的内部压缩第一减震弹簧,通过第一减震弹簧的弹力使缓冲板起到一定的减震作用,从而,有效的避免了限位柱出现受损坏的现象。(2)该耐冲击道路用限位柱,通过开设有第二凹槽,配合第二滑杆,能够使第二滑环在第二凹槽的内部更好的滑动,通过设置有固定杆,配合第一销轴和第二销轴,能够使缓冲板受到冲击力的时候通过固定杆带动第二滑环在第二滑杆上滑动,通过设置有第二减震弹簧,能够使第二滑环在滑动的时候压缩第二减震弹簧,通过第二减震弹簧的弹力,能够使缓冲板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从而,有效的增加了限位柱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限位柱正视图的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图1中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图1中B处结构放大示意图。图中:1底座本体、2限位柱、3插杆、4第二销轴、5第一滑杆、6缓冲板、7第二滑杆、8固定杆、9第一销轴、10第二减震弹簧、11第二滑环、12第二凹槽、13第一挡杆、14第一滑环、15第一凹槽、16第一减震弹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耐冲击道路用限位柱,包括底座本体1,底座本体1的水平长度值大于限位柱2的水平长度值,具备了能够使固定柱2在底座本体1起到更好的固定效果,且限位柱2位于底座本体1的正上方,具备了能够使限位柱2起到受力平衡的现象,避免了出现倾斜的现象,底座本体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限位柱2,限位柱2的左右两侧面均开设有两个相对称的第一凹槽15,每组第一凹槽15的竖直长度值均大于每组插杆3的竖直长度值,具备了能够使插杆3更好的穿插在第一凹槽15的内部,避免了在穿插的过程中出现卡顿的现象,每组第二凹槽12的水平长度值均大于每组第二滑环11的水平长度值,具备了能够使第二滑环11在第二凹槽12的内部更好的滑动,避免了出现卡顿的现象,两组第一凹槽15相互靠近的一侧面均固定连接有两个相对称的第一滑杆5,每组第一滑杆5相互远离的一侧面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挡杆13,且第一挡杆13的竖直长度值大于第一滑杆5的竖直长度值,通过设置有第一挡杆13,且第一挡杆13的竖直长度值大于第一滑杆5的竖直长度值,具备了能够使第一挡杆13起到阻挡的作用,有效的避免了第一滑环14出现脱落的现象,限位柱2的左右两侧面均放置有缓冲板6,两个缓冲板6相互靠近的一侧面均固定连接有两个相对称的插杆3,每组插杆3相互靠近的一侧面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减震弹簧16,每组减震弹簧16远离插杆3的一端均与两组第一凹槽15相互靠近的一侧面固定连接,通过设置有第一减震弹簧16,能够使插杆3在第一凹槽15的内部压缩第一减震弹簧16,通过第一减震弹簧16的弹力使缓冲板6起到一定的减震作用,从而,有效的避免了限位柱2出现受损坏的现象,两组插杆3相互靠近的一端均延伸至第一凹槽15的内部,每组插杆3的上表面和每组插杆3的底面均固定连接有与第一滑杆5相适配的第一滑环14,且第一滑环14与第一滑杆5相套接,限位柱2的左右两侧面均开设有第二凹槽12,每个第二凹槽12的内部均放置有第二滑杆7,每个第二滑杆7的外表面均套接有两个相对称的第二减震弹簧10,两组第二减震弹簧10相互靠近的一侧面分别与两个第二滑环11相互远离的一侧面固定连接,两个第二减震弹簧10相互远离的一端分别与第二凹槽12的内顶壁和第二凹槽12的内底壁固定连接,通过设置有第二减震弹簧10,能够使第二滑环11在滑动的时候压缩第二减震弹簧10,通过第二减震弹簧10的弹力,能够使缓冲板6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从而,有效的增加了限位柱2的使用寿命,每个第二滑杆7的上表面和每个第二滑杆7的底面分别与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耐冲击道路用限位柱,包括底座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本体(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限位柱(2),所述限位柱(2)的左右两侧面均开设有两个相对称的第一凹槽(15),两组所述第一凹槽(15)相互靠近的一侧面均固定连接有两个相对称的第一滑杆(5),所述限位柱(2)的左右两侧面均放置有缓冲板(6),两个所述缓冲板(6)相互靠近的一侧面均固定连接有两个相对称的插杆(3),两组插杆(3)相互靠近的一端均延伸至第一凹槽(15)的内部,每组所述插杆(3)的上表面和每组插杆(3)的底面均固定连接有与第一滑杆(5)相适配的第一滑环(14),且第一滑环(14)与第一滑杆(5)相套接,所述限位柱(2)的左右两侧面均开设有第二凹槽(12),每个所述第二凹槽(12)的内部均放置有第二滑杆(7),每个所述第二滑杆(7)的上表面和每个第二滑杆(7)的底面分别与第二凹槽(12)的内顶壁和第二凹槽(12)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每个所述第二凹槽(12)的内部均放置有两个与第二滑杆(7)相适配的第二滑环(11),且第二滑环(11)与第二滑杆(7)相套接,每组所述第二滑环(11)的外表面均通过第一销轴(9)固定铰接有呈倾斜状的固定杆(8),每组所述固定杆(8)远离第二滑环(11)的一端均通过第二销轴(4)与缓冲板(6)固定铰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耐冲击道路用限位柱,包括底座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本体(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限位柱(2),所述限位柱(2)的左右两侧面均开设有两个相对称的第一凹槽(15),两组所述第一凹槽(15)相互靠近的一侧面均固定连接有两个相对称的第一滑杆(5),所述限位柱(2)的左右两侧面均放置有缓冲板(6),两个所述缓冲板(6)相互靠近的一侧面均固定连接有两个相对称的插杆(3),两组插杆(3)相互靠近的一端均延伸至第一凹槽(15)的内部,每组所述插杆(3)的上表面和每组插杆(3)的底面均固定连接有与第一滑杆(5)相适配的第一滑环(14),且第一滑环(14)与第一滑杆(5)相套接,所述限位柱(2)的左右两侧面均开设有第二凹槽(12),每个所述第二凹槽(12)的内部均放置有第二滑杆(7),每个所述第二滑杆(7)的上表面和每个第二滑杆(7)的底面分别与第二凹槽(12)的内顶壁和第二凹槽(12)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每个所述第二凹槽(12)的内部均放置有两个与第二滑杆(7)相适配的第二滑环(11),且第二滑环(11)与第二滑杆(7)相套接,每组所述第二滑环(11)的外表面均通过第一销轴(9)固定铰接有呈倾斜状的固定杆(8),每组所述固定杆(8)远离第二滑环(11)的一端均通过第二销轴(4)与缓冲板(6)固定铰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萌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惠晟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