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实验用可移动调控饱和水混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889776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7 14: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实验用可移动调控饱和水混水装置,第一、第三给水管用第一直角弯头连接,第二、第四给水管用第二直角弯头连接;第一流量计与第三给水管、第四调节阀相连,第二流量计与第四给水管、第三调节阀相连,第一、第二给水管进水口端装有第一、第二调节阀,第一、第三给水管用第一直角弯头连接,第二、第四给水管用第二直角弯头连接,第五、第六、第七给水管之间用第三、第四直角弯头和第一三通接头连接,第九、第十给水管、第十一、第十二给水管与第一、第二、第三进水管用第二三通接头、第七、第八直角弯头连接。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自然条件下过饱和浓度及波动情况,获得更接近自然条件下的安全饱和度浓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实验用可移动调控饱和水混水装置
本技术涉及生态毒理学研究
,更具体涉及一种实验用可移动调控饱和水混水装置,适用于实验研究中获得不同浓度饱和水。
技术介绍
高坝水库下泄水冲泻至消力池时,产生巨大的压力并带入大量空气导致水体气体过饱和,过饱和水随水迁移导致其下游河道水体总溶解气体过饱和。金沙江下游的梯级水库基本首尾相连,由于梯级过于密集,气体过饱和下泄水较难得到稀释或者恢复,导致生活在其中的鱼类发生气泡病。不同鱼类在生活史阶段对不同过饱和浓度水体耐受性存在较大差异,故为各种鱼类不同生活史阶段提供安全饱和度浓度非常重要。野外调查过程中发现发生过饱和水体的浓度存在一定波动,故在实验室条件模拟自然条件下的过饱和发生情况,需要考虑自然条件的波动幅度,有必要设计可灵活调控饱和度的装置,模拟自然条件下过饱和浓度波动情况,以获得更接近自然条件下的安全饱和度浓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在于提供了一种实验用可移动调控饱和度混水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该装置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自然条件下过饱和浓度及波动情况,以获得更接近自然条件下的安全饱和度浓度。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一种实验用可移动调控饱和水混水装置,它由第一给水管、第二给水管、第三给水管、第四给水管、第五给水管、第六给水管、第七给水管、第八给水管、第九给水管、第十给水管、第十一给水管、第十二给水管、第一直角弯头、第二直角弯头、第三直角弯头、第四直角弯头、第五直角弯头、第六直角弯头、第七直角弯头、第八直角弯头、第一流量计、第二流量计、第一三通接头、第二三通接头、混水池进水口、混水池、混水池出水口、第一进水管、第二进水管、第三进水管、第一调节阀、第二调节阀、第三调节阀、第四调节阀组成。其特征在于:原水和超饱和水分别经第一给水管、第三给水管和第二给水管、第四给水管流经第一流量计和第二流量计,第一给水管和第二给水管进水口端分别装有第一调节阀和第二调节阀,第一给水管和第三给水管之间用第一直角弯头连接,第二给水管和第四给水管之间用第二直角弯头连接;第一流量计分别与第三给水管、第四调节阀相连,第二流量计分别与第四给水管、第三调节阀相连,第五给水管与第四调节阀相连,第六给水管与第三调节阀相连,在混水池上一端开有混水池出水口、混水池进水口,第八给水管与混水池进水口相连,混水池出水口与第九给水管相连,第六直角弯头分别与第九给水管、第十给水管连接,第二进水管通过第二三通接头分别与第十给水管、第十一给水管、第十二给水管相连,经过流量计的原水和超饱和水分别经过第五给水管和第六给水管进入第七给水管并流经第三调节阀和第四调节阀,第五给水管和第六给水管和第七给水管之间由第三直角弯头、第四直角弯头和第一三通接头连接;汇合的原水和超饱和水经第八给水管从混水池进水口进入混水池中,第八给水管通过第五直角弯头与第七给水管连接;混水池内充分混合后,实验所需浓度水从混水池出水口经过第九给水管、第十给水管、第十一给水管、第十二给水管流入第一进水管、第二进水管、第三进水管,并注入到各实验池中,第九给水管、第十给水管、第十一给水管、第十二给水管与第一进水管、第二进水管、第三进水管之间用第二三通接头、第七直角弯头、第八直角弯头连接。实验中,将原水和超饱和水分别接入饱和度混水装置,通过调节原水和超饱和水的流量,获得实验所需浓度的饱和水。所述的第一给水管、第二给水管、第三给水管、第四给水管、第八给水管为PVC材质,管内径为4~7cm,管长为150cm~180cm。所述的第一直角弯头、第二直角弯头、第三直角弯头,第四直角弯头,第五直角弯头,第六直角弯头,第七直角弯头,第八直角弯头均为PVC材质,内径5~8cm。所述的第一流量计、第二流量计为塑料管转子流量计(型号:LZS-50),接口为承插式。所述的第五给水管,第六给水管、第七给水管为PVC材质,管内径为4~7cm,管长为60~80cm。所述的第一三通接头、第二三通接头为PVC材质,管内径为5~8cm。所述的混水池进水口洞口直径3~6cm,距离混水池底部8~10cm。所述的混水池为PVC材质,长度150~180cm,宽度100~120cm,深度80~100cm。所述的混水池出水口洞口直径3~6cm,距离混水池顶部8~10cm。所述的第九给水管、第十给水管、第十一给水管、第十二给水管为PVC材质,管内径为4~7cm,管长为100~120cm。所述的第一进水管、第二进水管、第三进水管材质为PVC塑料软管,软管内径为5~8cm,管长为140~180cm。所述的第一调节阀、第二调节阀、第三调节阀、第四调节阀接口为承插式,型号为DN50。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1)本装置通过流量计控制超饱和水和原水流量,从而获得不同饱和度实验用水,实现精准控制饱和度;2)本装置配备有混水池,确保实验所需饱和度用水得到持续稳定供应;3)本装置结构简单,可拆卸且可快速完成装配,便于移动和运输到不同实验地点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实验用可移动调控饱和水混水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为一种实验用可移动调控饱和水混水装置与实验水槽配合使用示意图;其中:1-第一给水管,2-第二给水管,3-第一直角弯头,4-第二直角弯头,5-第三给水管,6-第四给水管,7-第一流量计,8-第二流量计,9-第五给水管,10-第六给水管,11-第三直角弯头,12-第四直角弯头,13-第一三通接头,14-第七给水管,15-第五直角弯头,16-第八给水管,17-混水池进水口,18-混水池,19-混水池出水口,20-第九给水管,21-第六直角弯头,22-第十给水管,23-第二三通接头,24-第十一给水管,25-第十二给水管,26-第七直角弯头,27-第八直角弯头,28-第一进水管,29-第二进水管,30-第三进水管,31-第一调节阀,32-第二调节阀,33-第三调节阀,34-第四调节阀。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实施例1:根据图1、图2可知,一种可移动调控饱和水混水装置由第一给水管1、第二给水管2、第一直角弯头3、第二直角弯头4、第三给水管5、第四给水管6、第一流量计7、第二流量计8、第五给水管9、第六给水管10、第三直角弯头11、第四直角弯头12、第一三通接头13、第七给水管14、第五直角弯头15、第八给水管16、混水池进水口17、混水池18、混水池出水口19、第九给水管20、第六直角弯头21、第十给水管22、第二三通接头23、第十一给水管24、第十二给水管25、第七直角弯头26、第八直角弯头27、第一进水管28、第二进水管29、第三进水管30、第一调节阀31、第二调节阀32、第三调节阀33、第四调节阀34组成。其特征在于:第一直角弯头3分别与第一给水管1、第三给水管5相连,第二直角弯头4分别与第二给水管2、第四给水管6相连,原水和超饱和水分别经第一给水管1、第三给水管5和第二给水管2、第四给水管6流经第一流量计7和第二流量计8,第一给水管1和第二给水管2进水口端分别装有第一调节阀31和第二调节阀32,第一给水管1和第三给水管之间用第一直角弯头3连接,第二给水管2和第四给水管之间用第二直角弯头4连接;第一流量计7分别与第三给水管5、第四调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实验用可移动调控饱和水混水装置,它由第一给水管(1),第二给水管(2),第一直角弯头(3),第二直角弯头(4),第三给水管(5),第四给水管(6),第一流量计(7),第二流量计(8),第五给水管(9),第六给水管(10),第三直角弯头(11),第四直角弯头(12),第一三通接头(13),第七给水管(14),第五直角弯头(15),第八给水管(16),混水池进水口(17),混水池(18),混水池出水口(19),第九给水管(20),第六直角弯头(21),第十给水管(22),第二三通接头(23),第十一给水管(24),第十二给水管(25),第七直角弯头(26),第八直角弯头(27),第一进水管(28),第二进水管(29),第三进水管(30),第一调节阀(31),第二调节阀(32),第三调节阀(33)、第四调节阀(34)组成,其特征在于:第一直角弯头(3)分别与第一给水管(1)、第三给水管(5)相连,第二直角弯头(4)分别与第二给水管(2)、第四给水管(6)相连,第一给水管(1)和第二给水管(2)分别装有第一调节阀(31)和第二调节阀(32),第一给水管(1)和第三给水管(5)之间用第一直角弯头(3)连接,第二给水管(2)和第四给水管(6)之间用第二直角弯头(4)连接;第一流量计(7)分别与第三给水管(5)、第四调节阀(34)相连,第二流量计(8)分别与第四给水管(6)、第三调节阀(33)相连,第五给水管(9)与第四调节阀(34)相连,第六给水管(10)与第三调节阀(33)相连,在混水池(18)上一端开有混水池出水口(19)、混水池进水口(17),第八给水管(16)与混水池进水口(17)相连,混水池出水口(19)与第九给水管(20)相连,第六直角弯头(21)分别与第九给水管(20)、第十给水管(22)连接,第二进水管(29)通过第二三通接头(23)分别与第十给水管(22)、第十一给水管(24)、第十二给水管(25)相连,第一给水管(1)和第二给水管(2)进水口端分别装有第一调节阀(31)和第二调节阀(32),第一给水管(1)和第三给水管(5)之间用第一直角弯头(3)连接,第二给水管(2)和第四给水管(6)之间用第二直角弯头(4)连接,第五给水管(9)和第六给水管(10)和第七给水管(14)之间用第三直角弯头(11)、第四直角弯头(12)和第一三通接头(13)连接,第八给水管(16)通过第五直角弯头(15)与第七给水管(14)连接,第九给水管(20)、第十给水管(22)、第十一给水管(24)、第十二给水管(25)与第一进水管(28)、第二进水管(29)、第三进水管(30)之间用第二三通接头(23)、第七直角弯头(26)、第八直角弯头(27)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实验用可移动调控饱和水混水装置,它由第一给水管(1),第二给水管(2),第一直角弯头(3),第二直角弯头(4),第三给水管(5),第四给水管(6),第一流量计(7),第二流量计(8),第五给水管(9),第六给水管(10),第三直角弯头(11),第四直角弯头(12),第一三通接头(13),第七给水管(14),第五直角弯头(15),第八给水管(16),混水池进水口(17),混水池(18),混水池出水口(19),第九给水管(20),第六直角弯头(21),第十给水管(22),第二三通接头(23),第十一给水管(24),第十二给水管(25),第七直角弯头(26),第八直角弯头(27),第一进水管(28),第二进水管(29),第三进水管(30),第一调节阀(31),第二调节阀(32),第三调节阀(33)、第四调节阀(34)组成,其特征在于:第一直角弯头(3)分别与第一给水管(1)、第三给水管(5)相连,第二直角弯头(4)分别与第二给水管(2)、第四给水管(6)相连,第一给水管(1)和第二给水管(2)分别装有第一调节阀(31)和第二调节阀(32),第一给水管(1)和第三给水管(5)之间用第一直角弯头(3)连接,第二给水管(2)和第四给水管(6)之间用第二直角弯头(4)连接;第一流量计(7)分别与第三给水管(5)、第四调节阀(34)相连,第二流量计(8)分别与第四给水管(6)、第三调节阀(33)相连,第五给水管(9)与第四调节阀(34)相连,第六给水管(10)与第三调节阀(33)相连,在混水池(18)上一端开有混水池出水口(19)、混水池进水口(17),第八给水管(16)与混水池进水口(17)相连,混水池出水口(19)与第九给水管(20)相连,第六直角弯头(21)分别与第九给水管(20)、第十给水管(22)连接,第二进水管(29)通过第二三通接头(23)分别与第十给水管(22)、第十一给水管(24)、第十二给水管(25)相连,第一给水管(1)和第二给水管(2)进水口端分别装有第一调节阀(31)和第二调节阀(32),第一给水管(1)和第三给水管(5)之间用第一直角弯头(3)连接,第二给水管(2)和第四给水管(6)之间用第二直角弯头(4)连接,第五给水管(9)和第六给水管(10)和第七给水管(14)之间用第三直角弯头(11)、第四直角弯头(12)和第一三通接头(13)连接,第八给水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湘香倪朝辉李云峰柳凌张燕茹辉军魏念杨传顺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