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热交换器滤芯及全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837383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3 08: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热交换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全热交换器滤芯及全热交换器,包括机壳和设于机壳内的全热交换器滤芯。全热交换器滤芯包括框架体和设于框架体内的方形结构的滤芯本体,滤芯本体由若干个气流分隔导热板纵向叠加而成。气流分隔导热板采用齿形结构,即具有若干相连的适于气流通过的凸起通道。每相邻的两个气流分隔导热板呈90°交叉分布,即每相邻的两个气流分隔导热板的凸起通道内的气流隔绝且气流方向垂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全热交换器滤芯及全热交换器旨在解决提高换热效率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全热交换器滤芯及全热交换器
本技术属于热交换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全热交换器滤芯及全热交换器。
技术介绍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空气污染及雾霾越来越严重,因此新风产品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为了解决除霾加节能问题,人们对全热交换器进行了大力研发。目前市面上的全热交换器主要是通过风机的带动,室外新风与室内回风之间通过交换芯进行热量交换以实现稳定温度和湿度的功能,同时设有过滤装置对空气进行处理,从而实现节能与净化空气的目的。但是目前的全热交换器的风道结构不流畅,并且热交换效率较低,并且全热交换器滤芯的使用寿命较短。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热交换器滤芯,旨在解决提高换热效率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热交换器,旨在提高全热交换器的提高换热效率。本技术的全热交换器滤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全热交换器滤芯,包括框架体和设于框架体内的方形结构的滤芯本体,所述滤芯本体由若干个气流分隔导热板纵向叠加而成;其中所述气流分隔导热板采用齿形结构,即具有若干相连的适于气流通过的凸起通道;每相邻的两个所述气流分隔导热板呈90°交叉分布,即每相邻的两个所述气流分隔导热板的凸起通道内的气流隔绝且气流方向垂直;以及呈90°交叉分布的所述气流分隔导热板形成四个侧端面的气流通道口,即包括第一侧面气流通道口、与所述第一侧面气流通道口垂直的第二侧面气流通道口、与所述第一侧面气流通道口相对的第三侧面气流通道口和与所述第三侧面气流通道口垂直的第四侧面通道口。进一步的,所述气流分隔导热板采用纳米复合分离膜片制成。本技术的全热交换器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全热交换器,包括机壳和设于所述机壳内的所述的全热交换器滤芯;其中机壳,包括连接室内的新风出风道和排风进风道,以及连接室外的新风进风道和排风出风道;所述全热交换器滤芯的第一侧面气流通道口适于与所述排风进风道连通;所述全热交换器滤芯的第二侧面气流通道口适于与所述新风出风道连通;所述全热交换器滤芯的第三侧面气流通道口适于所述排风出风道连通;所述全热交换器滤芯的第四侧面气流通道口适于与所述新风进风道连通。进一步的,所述新风进风道与所述机壳连接处设有可拆卸的新风进口,所述排风进风道与所述机壳连接处设有可拆卸的排风进口;所述新风出风道与所述机壳连接处设置有可拆卸的新风出口,所述排风出风道出与所述机壳连接处设置有可拆卸的排风出口;以及所述机壳为方形结构,所述新风出口和排风进口设于所述机壳位于室内的前端部;所述新风进口和新风出口设于所述机壳位于室外的后端部。进一步的,所述新风进口包括开设于所述机壳上的新风进孔、对称固定于所述新风进孔两侧机壳上的一对弧形滑槽,以及与所述弧形滑槽连接的连接管;其中所述连接管的端部设有一对弧形翼面,通过所述弧形翼面将所述连接管旋转滑入所述弧形滑槽中;以及所述排风进口包括开设于所述机壳上的排风进孔、对称固定于所述排风进孔两侧机壳上的一对弧形滑槽,以及与一对所述弧形滑槽连接的连接管;其中所述连接管的端部设有一对弧形翼面,通过所述弧形翼面将所述连接管旋转滑入所述弧形滑槽中。进一步的,所述新风进风道内设有降噪新风机和第一过滤器组,所述排风进风道内设有降噪排风机和第二过滤器组;所述降噪新风机包括进风机本体和设于所述进风机本体内的进风消音组件;其中所述进风消音组件包括互相连通的进风管消音器和进风阻抗复合式消音器;以及所述降噪排风机包括排风机本体和设于所述排风机本体内的排风消音组件;其中所述排风消音组件包括互相连通的排风管消音器和排风阻抗复合式消音器。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过滤器组包括沿新风进风方向依次设于所述新风进口后端的初效过滤器和静电除尘器,以及沿新风进风方向依次设于所降降噪新风机后端的高效过滤器、活性炭层、紫外灭菌层;以及所述第二过滤器组包括沿排风进风方向依次设于所述排风进口后端的初效过滤器和静电除尘器,以及沿排风进风方向依次设于所降噪排风机后端的高效过滤器、活性炭层、紫外灭菌层。进一步的,所述新风进风道与所排风进风道之间还连通有一旁通风管,所述旁通风管与所述新风进风道之间还设有旁通门;以及所述旁通门上还设有用于控制该旁通门通断的风门阀。进一步的,所述全热交换器还包括一温度控制机构,所述温度控制机构包括设于所述新风出风道的出口处的温度传感器,以及设于所述新风出风道的出口处的与所述温度传感器电性连接的空气加热装置。进一步的,所述机壳左侧端位于室内部分设有一用于检修所述全热交换器滤芯的检修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上述设计得到的全热交换器滤芯及全热交换器,通过设计的呈90°交叉分布的所述气流分隔导热板形成四个侧端面的气流通道口,使得新风和排风通道为垂直交叉结构,空气流道简洁、流畅,不易积尘,空气阻力小。进一步的,通过风道引流全热交换法将室外的新鲜气体经过过滤、净化、热交换处理后送进室内,同时将室内受污染的有害气体进行热交换处理后排出室外,而室内的温度基本不受新风影响,节能,环保。又进一步的,通过温度控制机构,可以进一步控制新鲜空气进入室内的温度,使进入空气温度可调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全热交换器滤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全热交换器滤芯的原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2提供的全热交换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2提供的全热交换器的温度控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2提供的全热交换器的可拆卸排风出口的结构示意图。图标:100-机壳;101-新风出风道;102-排风进风道;103-新风进风道;104-排风出风道;105-新风进口;106-排风进口;107-新风出口;108-排风出口;1001-弧形滑槽;1002-连接管;1003-弧形翼面;109-检修门;110-控制箱;111-旁通门;112-降噪新风机;113-降噪排风机;200-滤芯本体;201-气流分隔导热板;2011-凸起通道;2013-第一侧面气流通道口;2015-第二侧面气流通道口;2017-第三侧面气流通道口;2019-第四侧面气流通道口;300-温度控制机构;301-温度传感器;302-空气加热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全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壳和设于所述机壳内的全热交换器滤芯;其中所述全热交换器滤芯包括框架体和设于框架体内的方形结构的滤芯本体,所述滤芯本体由若干个气流分隔导热板纵向叠加而成;所述气流分隔导热板采用齿形结构,即具有若干相连的适于气流通过的凸起通道;每相邻的两个所述气流分隔导热板呈90°交叉分布,即每相邻的两个所述气流分隔导热板的凸起通道内的气流隔绝且气流方向垂直;以及呈90°交叉分布的所述气流分隔导热板形成四个侧端面的气流通道口,即包括第一侧面气流通道口、与所述第一侧面气流通道口垂直的第二侧面气流通道口、与所述第一侧面气流通道口相对的第三侧面气流通道口和与所述第三侧面气流通道口垂直的第四侧面通道口;机壳,包括连接室内的新风出风道和排风进风道,以及连接室外的新风进风道和排风出风道;所述全热交换器滤芯的第一侧面气流通道口适于与所述排风进风道连通;所述全热交换器滤芯的第二侧面气流通道口适于与所述新风出风道连通;所述全热交换器滤芯的第三侧面气流通道口适于所述排风出风道连通;所述全热交换器滤芯的第四侧面气流通道口适于与所述新风进风道连通;所述新风进风道与所述机壳连接处设有可拆卸的新风进口,所述排风进风道与所述机壳连接处设有可拆卸的排风进口;所述新风出风道与所述机壳连接处设置有可拆卸的新风出口,所述排风出风道出与所述机壳连接处设置有可拆卸的排风出口;以及所述机壳为方形结构,所述新风出口和排风进口设于所述机壳位于室内的前端部;所述新风进口和新风出口设于所述机壳位于室外的后端部;所述新风进口包括开设于所述机壳上的新风进孔、对称固定于所述新风进孔两侧机壳上的一对弧形滑槽,以及与所述弧形滑槽连接的连接管;其中所述连接管的端部设有一对弧形翼面,通过所述弧形翼面将所述连接管旋转滑入所述弧形滑槽中;以及所述排风进口包括开设于所述机壳上的排风进孔、对称固定于所述排风进孔两侧机壳上的一对弧形滑槽,以及与一对所述弧形滑槽连接的连接管;其中所述连接管的端部设有一对弧形翼面,通过所述弧形翼面将所述连接管旋转滑入所述弧形滑槽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壳和设于所述机壳内的全热交换器滤芯;其中所述全热交换器滤芯包括框架体和设于框架体内的方形结构的滤芯本体,所述滤芯本体由若干个气流分隔导热板纵向叠加而成;所述气流分隔导热板采用齿形结构,即具有若干相连的适于气流通过的凸起通道;每相邻的两个所述气流分隔导热板呈90°交叉分布,即每相邻的两个所述气流分隔导热板的凸起通道内的气流隔绝且气流方向垂直;以及呈90°交叉分布的所述气流分隔导热板形成四个侧端面的气流通道口,即包括第一侧面气流通道口、与所述第一侧面气流通道口垂直的第二侧面气流通道口、与所述第一侧面气流通道口相对的第三侧面气流通道口和与所述第三侧面气流通道口垂直的第四侧面通道口;机壳,包括连接室内的新风出风道和排风进风道,以及连接室外的新风进风道和排风出风道;所述全热交换器滤芯的第一侧面气流通道口适于与所述排风进风道连通;所述全热交换器滤芯的第二侧面气流通道口适于与所述新风出风道连通;所述全热交换器滤芯的第三侧面气流通道口适于所述排风出风道连通;所述全热交换器滤芯的第四侧面气流通道口适于与所述新风进风道连通;所述新风进风道与所述机壳连接处设有可拆卸的新风进口,所述排风进风道与所述机壳连接处设有可拆卸的排风进口;所述新风出风道与所述机壳连接处设置有可拆卸的新风出口,所述排风出风道出与所述机壳连接处设置有可拆卸的排风出口;以及所述机壳为方形结构,所述新风出口和排风进口设于所述机壳位于室内的前端部;所述新风进口和新风出口设于所述机壳位于室外的后端部;所述新风进口包括开设于所述机壳上的新风进孔、对称固定于所述新风进孔两侧机壳上的一对弧形滑槽,以及与所述弧形滑槽连接的连接管;其中所述连接管的端部设有一对弧形翼面,通过所述弧形翼面将所述连接管旋转滑入所述弧形滑槽中;以及所述排风进口包括开设于所述机壳上的排风进孔、对称固定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阳张凯李范春张学伟申延兵李昊雨王文杰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圣玛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